
乘“數”而上 向“綠”而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在廣州,制造業“智改數轉”進程步入快車道:得益于人工智能、柔性自動化和數字孿生技術的融合應用,寶潔廣州黃埔工廠重塑生產流程,實現庫存成本降低30%、物流成本削減15%,三年內的準時交付率達到99.9%,彰顯了數智化轉型的卓越成效。
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步伐同樣鏗鏘有力:廣州金融城見證了國內首座超高層近零能耗建筑——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的拔地而起。憑借“光伏遮陽一體化、建筑節能設計、可再生能源運用”等建造技術,這座大廈實現年均綜合節能率61%,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傳統建筑業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
廣州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并非忽視傳統產業,而是要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推動其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 加“數”
助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在當今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前所未有地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扎實培育數字化轉型行業平臺,推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成功培育出華為、樹根互聯、美云智數等9家企業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排名全國第一。
在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廣州,數智化在產業轉型的浪潮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2024年,廣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等試點示范,深厚的制造業底蘊和數字經濟基礎,正是廣州在產業數智化轉型賽道上加速的底氣。
在制造業領域,廣州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超7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個產值在3000億元以上的優勢產業集群,這為產業數智化改造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產業支撐。
在數字經濟領域,廣州信息和軟件服務業連續10年增速超兩位數,培育出3個國家級“雙跨”平臺和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遴選出100多個“四化”賦能重點平臺等,為產業數智化改造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推動產業數智化轉型,是廣州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必然選擇。廣州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數智化轉型,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增“綠”
響應“雙碳”行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的重任。
在此背景下,產業綠色化轉型,也成了廣州的一道必答題。
翻開廣州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廣州增綠降碳的堅定決心和清晰的規劃。
2022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優勢制造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2023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而在實踐中,廣州產業轉型“綠”意涌動:廣汽零部件(廣州)產業園屋頂建成6.7MW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并網后第一年的發電總量就達到700萬kWh,86.6%電量就地消納,每年能給業主節省140萬元電費;入選全球自然城市計劃并獲“燈塔城市”稱號;大力推廣智能建造,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近50%;自2021年開展以來,廣東綠電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累計交易量超120億千瓦時;南沙區的汽車制造主機廠商廣汽豐田今年1—10月綠電交易電量達2348.49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5416.65噸……
產業綠色化轉型既是響應“雙碳”行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廣州有信心、有能力在產業綠色化轉型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為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貢獻廣州力量。
■ 向“新”
政策加持、資金扶持讓傳統產業加速蛻變為新質生產力
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事實證明,通過改造升級,傳統產業能夠“破壁”而出,蛻變為新質生產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要求“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這一政策導向不僅是對傳統產業潛力的再認識,更是對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的重新審視。
廣州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沒有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引導其通過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鞏固產業優勢,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如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制定改造升級的具體路徑、支持方式和配套政策。
為此,廣州出臺了《廣州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完成不少于710家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并達到數字化水平二級及以上;《廣州市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廣州市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規范綠色制造名單單位培育創建工作;《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推進“四化”平臺賦能企業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四化”平臺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要提供資金支持,讓技術改造投資成為拉動生產力的有效手段。
為此,廣州提供設備獎勵,按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不含稅)的20%進行獎勵,單個支持項目獎勵額度不超過3000萬元;提供銀行貸款貼息。按已支付利息額不超過30%給予補貼,企業單個自然年最高貼息500萬元;提供保險增信補貼。按其完工日前5年(含完工日當年度)中任一年度已支付保險費用的不超過50%比例給予補貼,單個項目單位每年最高補貼40萬元。
有政策,為傳統產業“兩化轉型”提供明確指引;有扶持,為傳統產業“兩化轉型”提供有力保障。
未來,隨著這些政策的深入實施和不斷完善,廣州的傳統產業必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數智化、綠色化轉型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