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2000多年來,從不缺乏創新與拼搏的基因。
作為國際科技創新重要承載地,這里匯聚了眾多前沿科技企業,從人工智能到生物醫藥,從自動駕駛到新型儲能……2024年,全市規上高新技術企業超6200家,24家企業成為全球“獨角獸”。
海納百川,智匯于此;科技創新,引擎轟鳴。當前,廣州正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核心能力,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培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大根基,凝聚起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強化政策引領
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當前,廣州正不斷強化政策引領,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優質環境與助力。
2023年,廣州就頒布“高企26條”,從加強科技引育、推動科研強企、實現人才優企、拓展金融惠企、匯聚產品興企、持續精選壯企、優化創新生態等7個方面,系統提出26條具體措施,亮點滿滿。從制度上落實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調通過提升創新要素資源的配置效能、促進市場主體企業的形成和壯大,推動有效市場的形成。在機制上,建立科技企業全周期發展支持體系,發揮科創母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形成“領軍企業+產業園區+大院大所”協同創新模式。
而由市科技局建設的“廣州科技GI”平臺不僅為企業提供在線“免申即享”服務,還聚焦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找場地、找科技合作、找融資等提供各項便利,“廣州科技GI”還可以區分企業成長階段,系統布局關鍵創新資源,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創新活動、成果應用的主體。
支持原始創新
顛覆性技術讓更多產業“領跑”
如今,承載國際頂尖科創的廣州,正不斷培育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一批批新技術成果的涌現,大大提升了廣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領跑”“并跑”之勢。
廣州是大灣區內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最密切的城市之一,通過“央地共建”模式,中國科學院一項項頂尖重大創新成果在廣州落地,直接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繁榮。
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便是其中一個生動的案例。廣州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共建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成功引進了中科宇航這家獨角獸企業。如今,廣州已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重要一極”,產業鏈上集聚了上游以中科宇航為代表的火箭裝備企業,中游以吉利航天為代表的衛星運營企業,以及下游海格通信、中海達等標志性企業。
在生物醫藥領域,mRNA疫苗已成為廣州重要的產業方向。曾經,mRNA“加帽”技術長期被美國企業壟斷,但去年起,廣州企業恒諾康醫藥研制出全新“加帽”技術,不僅突破了全球專利壁壘,還顯著提高mRNA的生物功能效率和生產效率。企業創始人張健存曾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他告訴記者,這項新技術已讓中國的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大節省了科研經費,同時,公司也在加速出海的腳步,已經有多家國際頭部藥企與公司展開合作。
隨著更多mRNA核心技術在廣州落地,肺癌mRNA疫苗、鼻咽癌mRNA疫苗、胰腺癌mRNA疫苗等正在廣州加速研發,有望在未來造福更多患者。如今,廣州已擁有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6500多家,集聚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上市企業23家,各類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的涌現,讓產業發展愈發強韌有力。
緊貼時代脈搏
讓AI技術深度融合產業
當前,廣州正在打造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區。市科技局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鏈牽頭單位,在不斷推動人工智能服務廣州各個現代產業的高“智”量發展。
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廣船國際近年來借助廣州超算中心強大的超算資源進行了“探索三號”科考船、散貨船以及豪華客滾船等的優化設計,各項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超算的助力下,廣船國際大幅降低了研發成本,提高了研發效率,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全球訂單紛至沓來,船舶交付期排至2029年。
在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金域醫學攜手相關醫療機構,基于公司覆蓋31個省份、總量超1億例的篩查大數據,結合全自動化設備、AI輔助篩查算法,已實現宮頸癌篩查和防控全過程的數據要素賦能。
在新能源汽車全球唯一“燈塔工廠”——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內,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云平臺,600多個機器人按照設定好的程序有序工作,平均53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實現生產效率提高50%,交付時間縮短33%,一次驗收合格率提高8%,以及制造成本降低58%。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玻璃安裝平臺
未來,廣州的制造業還將進一步提升含“智”量,加速“數實融合”,進一步推動全市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動更多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企業上云、用云、降本增效。
助推雙向奔赴
產業科技融合釋放新動能
如今,廣州正不斷從產業創新需求出發,助力產業科技的“雙向奔赴”,聚焦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面向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產業鏈協同新模式,助力產業科技融合釋放新動能。
2024年,廣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豐收季,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廣州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文遠知行還成為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離不開企業與科研機構間共建創新聯合體帶來的助力。
在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學校多年來與行業領軍企業強強聯合,共同建設高水平專業、共同開發新課程,共同圍繞產業需求進行聯合攻關。
如今,廣州正高標準建設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區、環五山、環大學城、環中大創新策源區等環高校創新圈,深化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進一步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同時,廣州已實施20項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攻關項目,加快夯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基礎。
下一步,市科技局將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目標,全力支撐市委科技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不斷夯實科技產業融合基礎,壯大企業創新主體,打通科技支撐產業鏈條,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強市和“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