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人民政協發揚優良傳統,牢記政治責任,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2024年,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新征程人民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嶺南羊城,奮勇爭先。回眸過去一年,廣州市政協聚焦“國之大者、市之要事、民之關切”,帶領全市政協委員以“如果我是廣州的決策人”來思考問題、以“如果我是廣州的競爭者”來謀劃對策,以高質量高水平履職助力廣州“二次創業”再出發。
無人駕駛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正在起飛。
有軌電車駛入會展東站。
著眼中心大局 委員履職顯擔當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在市政協這個大舞臺上,500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政協委員是協商建言、助力發展的“主力軍”。
過去一年,委員們在本職崗位上作表率、當模范——金貞玉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唐以明獲評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個人,鐘宗英獲評廣東省先進女職工和“廣州市三八紅旗手”,趙利平獲評“廣東省最美非遺人物”,劉景萍、王海榕獲評“廣州市三八紅旗手”,黃梓謙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授榮譽勛章,鄧兆萍、王銳祥入選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開幕式主創團隊,何君堯、沈豪杰入選第二批廣州市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
過去一年,委員們在政協工作中會協商、善議政——共提出提案911件,審查立案652件,其中優秀提案59件,同比增長13%;譚國戩等26名委員被評為年度優秀,履職評分良好以上委員占94%,同比增長4%,充分展現了政協委員履職擔當的亮麗風采。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也是廣東、廣州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
為落實灣區戰略,來自港澳的廣州市政協委員們發揮優勢、群策群力:霍啟文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財稅政策的提案,推動更多稅收優惠政策在南沙先行先試;崔天佑提出建立穗澳葡跨境AI醫療合作試點和機制,醫療數據共享機制不斷完善;肖國偉提出深化大灣區產業鏈集群合作,助力打造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鄭志雯提出加強港澳穗酒店行業交流融合,推動三地酒店產業共建、環境共塑、消費共促;張建山提出促進廣州涉外法律服務發展,推動設立全國首個涉外法治工作專門機構;林烈提出廣州與香港人才優勢互補合作,穗港人才交流不斷深化……一份份高水平的提案建議為大灣區向融而進、向新而行、向強而立添磚加瓦。
經濟建設是廣大政協委員和政協各參加單位建言獻策的主陣地。
著眼推動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雙向融合,市民建提出破解廣州工業用地瓶頸,推動增加供給、建立科學彈性準入標準,為制造業企業在發展上解憂、在環境上解壓;市政協經濟委提出加速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完善產業生態,推進出臺《廣州市數據條例》;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提出暢通生物醫藥產業融資渠道,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投融資環境不斷優化;徐強等委員提出建立人形機器人研究中心,促進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實際應用。
著眼推動新質生產力和新型消費雙向賦能,市民革、市民建、市民進、市九三學社、黃埔區政協和倪明選委員提出發展低空經濟的系列提案,推動特色低空應用場景逐步拓展;市民進、番禺區政協和方建華等委員提出壯大快時尚產業生態圈,推動打造跨境電商大型企業集聚發展首選地;徐曉雯等委員提出打造夜經濟標桿,羊城夜市先行區各類資源得到集聚;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提出培育綠色水經濟新業態,助力水經濟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一年一聚焦” 民主協商有重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健全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機制。”全國政協專門委員會工作會議指出,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圍繞中共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展中重大問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深度協商議政,在凝心聚力、服務大局上發揮更大作用。廣州市政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全國政協的決策部署,創造性開展“一年一重點”履職,自2023年以來先后聚焦教育和醫療開展履職,用心用情為“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建言獻策。
2023年,市政協著眼激發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持久活力,把推動教育跨越發展作為突破口,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開展專題協商議政。《提高普通高中學位占比 推進廣州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等8份調研報告轉化為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和年度市領導督辦重點提案,由市領導領銜督辦并取得實效,廣州市教育部門此前公布:2024年及2025年,每年增加1萬個高中學位,有效解決廣州地區高中入學難問題。2024年,又把“推動數字教育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作為“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議題展開協商。
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圍繞“推動數字教育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議題開展協商。
新時代新征程,人民政協的工作始終與時俱進:“人民政協不僅要把當前問題研究好,還要圍繞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加強超前研究,多做深化、細化、具體化的研究,組織跨專門委員會的專題研究,提出前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為此,十四屆廣州市政協緊盯廣州所需、立足政協所能、落實百姓所盼,繼教育專題議政后于2024年聚焦“推進醫療健康發展”,前后用了九個月的時間,舉全政協之力開展深度協商調研。
緊盯廣州所需 謀劃注重抓早 體現前瞻性
“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也是新要求。鑒于廣州正面對經濟周期性、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及傳統產能需求不足等考驗,支柱產業轉型調整、經濟發展持續承壓的現狀,“重構產業發展新優勢”成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行動。
“尋找新的經濟支撐點,市政協能做什么?”經黨組會議、主席會議認真研究后,廣州市政協一致認為,醫療健康是廣州在城市競爭格局中現存的重要優勢之一,但優勢正在縮減。
“擦亮羊城就醫名片,推進醫療健康”,既符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也有效銜接廣東省委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南沙國際醫療中心的定位要求,同時還可為廣州“二次創業”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動能、再造新優勢,匯聚起廣州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力。為此,廣州市政協將醫療健康議題作為全年協商議政的重點,匯集全政協之力進行深度協商。
立足政協所能 協商注重抓準 體現專業性
確定協商重點后,廣州市政協統一思想行動,滿載助力“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的迫切愿望,橫跨東西、馬不停蹄、步步發力,以全面深化協商機制探索的改革精神開展課題調研活動。
市政協辦公廳及9個專委會分別選取1~3個專題,前后用時九個多月,聚焦“健康”開展全方位、多角度調查研究。其中市政協領導帶隊調研46次,各調研組在廣州市內調研153場次、廣州市外調研42批次,市政協委員參與調研316人次,咨詢和征求了施一公、王曉東、鐘南山等知名專家學者團隊的意見建議,形成15份專題調研報告。
立足廣州實際,這些調研報告突出問題導向、協商原則,秉持讓承辦部門拿來就能用、照著就能做、做了能有效的思路,在提升精準度、有效性上下功夫,不講空話、不說套話。其中,《關于加快南沙醫療健康發展的建議》《關于廣州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當務之急的建議》作為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議政報告報送市委、市政府。同時將其他13份專題調研報告中對策建議提煉匯總,形成《關于推進我市醫療健康快速發展的建議》。
落實百姓所盼 工作注重抓實 體現有效性
市政協的系列建議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市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廣州市生物制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健康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全市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工作調度會專題研究市政協建議案辦理落實情況及下一步工作計劃。
市政協調研報告中“發揮好大院大所的研發引領作用”“加快藥械審評審批速度”等建議被政府部門采納并推進落實,“積極謀劃一老一少”“疾病早篩”等列入2025年十件民生實事遴選。一條條建議轉化為落實百姓所盼,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具體措施。
廣州市政協創新性針對調研報告中黨委政府最關注、最急需、最重要的事情,影響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長遠的、關鍵的、深層次的問題,老百姓關心、牽掛、盼望的民生實事,進一步深化調研、找準問題、精準建言,形成大會發言材料9份,將在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上聚焦“醫療健康”進行大會發言。屆時市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現場聽取委員建議。通過大會發言專題聚焦和扎實抓好提案辦理,廣州市政協不斷探索和完善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反饋機制,力求把“一紙建議”落地為美好現實。
“百姓提案”扎根基層全面開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人民政協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提案是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四屆廣州市政協在中共廣州市委的領導下對提案工作進行創新,探索打造“百姓提案”,以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形式,發動、組織、支持各界別、市內外的人民群眾為廣州發展貢獻“金點子”。
“百姓提案”一頭問計于民,反映社情民意;一頭協商為民,成果全民共享。源于人民,更服務人民。三年來,“百姓提案”得到市民群眾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市、區兩級政協共收集“百姓提案”約2800件,其中近900件由政協委員和參加單位與群眾共同培育為政協提案,審查立案交辦700多件,其中一大批提案落地生花、結出碩果。
為生活“幸福加碼”。在2024年初召開的廣州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來自臨床一線的骨科醫生楊運發站上了“大會發言”的講臺,將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見所思濃縮成一份沉甸甸的“百姓提案”——關注老年人骨骼健康。“該重點提案一提出,市委、市衛健委和市一醫院即展開調研、印發《廣州市老年骨骼健康管理試點項目工作方案》并依方案逐步落實。”楊運發說。
有市民提出,公共場所衛生間應增設2~7歲兒童專用設施。這份“百姓提案”立案后,市城管執法局積極采納,邀請專家對2~7歲兒童公共廁所專用衛生設施建設標準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相應標準,全面摸查全市公共廁所兒童專用設施。
有市民希望,政府利用一些閑置的地方建設滑板場。廣州市體育局高度重視這一“百姓提案”,現已形成廣州市滑板場的選點規劃,覆蓋8個區,其中天河體育中心的滑板公園即將投入使用。
為城市“增色添彩”。“百姓提案”群眾代表馬向明受邀在2024年各界別委員代表座談會上發言,圍繞加快黃埔涌水岸聯動治理提出意見建議。他的發言得到市規自局、市住建局負責人積極回應和海珠區的大力推動。近一年的治理下來,黃埔涌沿岸水凈鷺飛,“一涌品千年、一水知百味、一帶賞花城”的灣區頂級活力濱水公共空間正逐漸成形。
“百姓提案”鼓勵市民群眾不僅為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言,更為推進廣州高質量發展獻策。在荔灣,“百姓提案”讓沉寂了十余年的廣州卷煙廠二廠舊址重現生機,華麗變身為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產業、城市商業配套于一體的新一代活力園區和街區;在海珠,“百姓提案”多方位推動廣州塔—琶洲地區發展;在番禺,“百姓提案”助力打造長隆萬博商務區;在黃埔,“百姓提案”打通“斷頭路”,為建設廣州東部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在從化,“百姓提案”助推民宿產業騰飛,讓生態“好顏值”轉化為經濟“好價值”。
從“身邊小事”到“發展大計”,一份份“百姓提案”如同種子,植根人民群眾的廣袤土壤,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的豐碩果實。依托“百姓提案”,廣州市政協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基層及社會組織同頻共振更加有力。其中,聯合團市委探索的“青年百姓提案”已日漸成熟。
“市政協提案委和團市委共同組建了‘青年百姓提案’遴選委員會,各位委員老師們手把手帶我們搞調研,實打實提建議。”在“青年百姓提案活動聯絡站”,廣州市青聯委員方恒亮結識了更多熱愛廣州的朋友,大家一起提交了83份“青年百姓提案”,其中19份被政協委員認領,建設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總部基地等建議已經得到落實。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的謀劃之年。越是關鍵之年,越要從容不迫。新一年里,廣州市政協將堅持立足廣州城市特點、政協工作特色、委員能力特長,強化代入式履職、嵌入式協商,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入推進“百姓提案”工作,為廣州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凝聚更多智慧,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貢獻更大政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