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科技力量,“力”從何來?
殷殷囑托
中華民族奮斗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所有企業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時不我待,要有志氣和骨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創新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是個大國,要重視實體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關鍵核心技術要立足自主研發,也歡迎國際合作。要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廣州行動
推動科教人才融合發展,構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路徑,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完善“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實施“人體蛋白質組導航”等國家大科學計劃,做強廣州國家實驗室、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和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先進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
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
支持企業精準對接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打造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
實施高中學位攻堅,推進本科職業教育試點,支持在穗高校“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
推進差異化、針對性、辨識度高的“廣聚英才”人才工程,完善重點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精準制導、靶向引進更多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今年6月,首枚“廣州造”的“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度刷新我國一箭多星最高紀錄;早前,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實施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采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上個月月底,“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總部常設機構廣東智慧醫學國際研究院在廣州揭牌,支撐該計劃的“慧眼”大設施“前哨站”也揭開面紗……“力箭”沖天、海底采冰、“慧眼”探微,這些都是廣州近年在科技創新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縮影。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應從“大”處著手。廣州如何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實現更多重大成果突破?“二次創業再出發”,要從“實”處落地。在匯聚戰略科技力量,打造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王牌軍”中,廣州當有何作為?
廣州國際生物島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高地。
廣州何以吸引大科學計劃?
落地玻璃墻內,一臺龐大的儀器正用機械臂對樣本進行操作。一旁,研究人員正瀏覽著顯示屏上的海量數據……這是全球首個全自動化、高通量蛋白質組學數據生產系統。“在這個平臺上,全程不需要人工干涉。”研究人員介紹道,“平臺輸出的數據可以診斷疾病。疾病處于哪個分期、是什么分型,都可以分析出來。”
這里,是廣東智慧醫學國際研究院。作為“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總部常設機構,上個月在廣州揭牌。該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后又一項國際性重大科技工程,由賀福初院士和我國科學家領銜發起。
“大科學計劃需要調動全國甚至全球的科技力量,通過協作式的聯合科學攻關,達成既定科學目標,這種模式可以帶來國家科技力量的迅速騰飛。”賀福初院士談到。
據悉,這項計劃已匯聚全球20多個國家80余個科研機構,并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人類細胞譜系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合作。其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裝置就在廣州黃埔。同時,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也能為這個跨學科、跨領域、跨組織、跨國界乃至跨越未來30年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最大限度地調度創新資源。
大院大所大裝置,如何提前布局?
“近年來,廣州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的取得,得益于提前謀劃,引進布局大院大所大裝置,持續投入‘真金白銀’,構建‘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
其中,第一個“2”代表“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二個“2”代表“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N”代表“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實驗室、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談到,“力箭一號”火箭的研發和生產企業,就位于廣州南沙。向前追溯,廣州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南沙合作共建了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這是廣州近年來積極布局新賽道、鍛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的縮影。
為什么要提前引進布局大院大所大裝置?相關負責人直言,城市的能級,不僅體現在經濟規模上,還要體現在科學地位上,大院大所大裝置就像是科學舞臺上的“旗桿”,能招引人才、推進研發乃至賦能經濟。“大城市一定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要有大院大所大裝置甚至大科學計劃,而它們的建設也許不會馬上看到成效,但它們的作用將利在千秋。”
據悉,目前廣州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國家級重大平臺和項目的城市。“這些將為廣州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該負責人說。
“科技王牌軍”矩陣已成,如何培育突圍“尖兵”?
工作人員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實驗室工作。
但也要看到,廣州在匯聚戰略科技力量上與領先城市仍有差距。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為“廣州健康院”)黨委副書記侯紅明看來,就如何補齊“知識創造”這一短板,廣東、廣州想了很多招,包括在國內率先組建省級實驗室和引進大院大所大裝置。
例如,廣州健康院就是中國科學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研究所。近日,該院團隊在全球率先成功實現“人源腎臟豬身造”被《科學》雜志稱為“里程碑事件”,體現了廣州“科技王牌軍”的科研實力。
引進大院大所大裝置后,還要能用好。侯紅明建議,廣州在布局重點領域時一定要取得戰略先機、要有戰略定力。“要敢于投入,而不是等人來申請項目。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物、重點機構提供重點支持,拿出資源來招引人才,使其能安心專注于特定領域的研發,在‘王牌軍’中培養一批‘尖兵’。”他表示。
同時,要用好廣州的科研資源稟賦。例如,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安徽合肥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他中心也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廣州一定要做大做強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尤其是本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減少資源外流,將其鍛造成為本地科學研究、人才引進、創新培育的“航空母艦”。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建設“兩個中心、一個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侯紅明強調,在匯聚發展戰略科技力量的過程中,各區域、各機構、各部門之間應有戰略分工,不能都集中在同一個領域。“在共飲一江水的同時,我們應該走出自己的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