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質量發展 廣州亮點
廣州推進最小應急單元建設,持續壯大群防群治力量
  • 聽全文
  • 2023-10-20 09:57:51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應急小單元,如何救急救早?

  殷殷囑托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要強化依法治理,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廣州行動

  要建設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強化城鄉建設管理、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

  優化法律服務供給,建設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打造全國公共法律服務最便捷優質城市。

  把維護政治安全擺在首位,扎實開展維護政治安全10個專項行動。

  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

  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效能,加快推進綜治中心提檔升級,完善來穗人員融合行動長效機制。

  今年中秋佳節前夕,廣州捧回“一星平安鼎”,成功“問鼎”省級平安建設最高榮譽。作為全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城市,廣州平安建設的高分秘訣在哪?近年來,廣州推進最小應急單元建設,聚集保安員、群防群治志愿者等街坊力量,在商圈、景區等地分類布點建設,實現群防群治全民參與。如何持續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如何通過智慧管理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廣州平安建設中需要探索的方向。

  平安廣州如何可見可感可觸?

  一座城市的安全,僅依靠公安機關等專業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群眾和社會力量的參與。

  那么,這些可依靠的力量該如何匯聚?自2021年以來,廣州就著手推進最小應急單元建設,有機聚合單位保衛干部、保安員、群防群治志愿者等街坊力量,在商圈、景區等地分類布點建設,依托最小應急單元巡防值守及“弱信號”感知能力,前移安全防控關口,實現專群結合統一指揮,群防群治全民參與。

  這樣的最小應急單元,雖“小”但有“大”作用。今年國慶假期,天河區車陂村發生火情,就是車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最小應急單元迅速趕赴現場救援,成功將火撲滅。據參與救火的隊員郝嘉斌回憶,事發當時,他正和其他隊員在附近巡邏,發現火情后,他們迅速趕到事發現場,僅用時5分鐘就成功將火撲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除了協助處置突發警情外,平日里,最小應急單元還積極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據郝嘉斌介紹,“車陂村是天河區最大的城中村之一,車陂最小應急單元共有156名隊員,都是本村村民,大多都是退役軍人,大家被分編成8支隊伍,‘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巡邏車陂村8個片區。”除了線下開展巡邏外,每支隊伍都安排專員負責線上監控,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調動周邊最小應急單元趕赴現場處置。

  不僅在天河區車陂村,“截至目前,全市分類布點建成最小應急單元2.3萬個,在冊應急力量22.7萬人,平均每日有4萬余人投入社會面治安防控工作,累計成功協助處置各類突發案事件1500余起。”市委政法委綜治督導處處長肖丹說。

  “在城市基層單位、場所等區域建設以處置突發事件、化解基層矛盾、服務人民群眾為主要職責的最小應急單元,為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作出了有益探索。”廣東省委黨校決策咨詢部主任、教授陳曉運說。

  “小單位”的作用如何最大化?

  目前,最小應急單元已在全市重點目標單位、企事業單位、人員密集場所、社區公共區域全覆蓋建設。這一個個最小應急單元,如何規范管理、充分運用,又是接下來面臨的問題。

  除了通過各種培訓,提升隊員們的技能,廣州還制定了系列拉動測試機制。針對嚴重暴力犯罪,一般刑事、治安案件等各類突發事件,制定最小應急單元多樣化的快速反應處置流程,實現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

  為了讓最小應急單元成員們沒有后顧之憂,廣州為參與巡防值守的廣州街坊購買了保險,還制定專項獎勵辦法,對在參與巡防值守、響應區域聯動調度中表現突出以及主動挺身而出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最小應急單元予以精神、物質雙重獎勵。

  此外,規范每個最小應急單元日常管理也是重要環節。“立碼報”和“對講機”是最小應急單元常用的調度工具。肖丹介紹,登錄“立碼報”系統,就能清晰看到各個最小應急單元隊員的上崗情況。同時,使用“對講機”則能迅速召集隊員趕往現場。“我們近期還研發了天河平安和對講APP。”據天河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的系統增加了群指令、地圖圈選、電子圍欄等功能,能更加高效提升最小應急單元工作效率。”

  據統計,最小應急單元建設助推全市傷害類警情逐年下降,其中2021年最小應急單元成立年同比下降30.7%、2022年同比下降5.5%、2023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2%。

  最小應急單元建設雖成效明顯,但從長遠看,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廣州,要如何持續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法寶?

  陳曉運建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廣州特點、灣區特質、時代特征的平安建設新模式。”在任務部署上,突出黨建引領,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對于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工作的統攝性,推進黨建網格、治理網格、服務網格、警務網格與智慧網格深度融合;突出灣區聯治,進一步凸顯全方位開放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背景下跨區域跨領域的協同聯動治理,強化廣州市與省內其他城市、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協同治理體系以及與國際知名灣區的合作機制,多措并舉調動市域全部力量,提升協同治理效能;突出智慧治理,結合“新基建”特別是信息化趨勢,進一步突出和打造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場景應用,讓數智化成為廣州群防群治和平安建設的前瞻特點。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