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質量發展 廣州亮點
廣州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 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
  • 聽全文
  • 2023-11-27 10:11:34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美麗鄉村煥發新神采

  走進廣州市第一批“十大美麗鄉村”之一的白云區太和鎮白山村,“鄉村+文創”“鄉村+游樂”“鄉村+民宿”“鄉村+種植”等文旅、農旅及配套產業正形成高質量康養產業聚集效應,依托“廣州粵菜師傅名村”品牌的“農家樂”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與和諧農村建設的新亮點。

  這是全市千千萬萬鄉村振興樣本中的一道亮麗剪影。廣州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持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文化活動更活躍、經濟建設更紅火,鄉村文明程度在潤物無聲中滋養提升,美麗鄉村煥發出新神采。

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的增城區大埔圍村

  故事:

  “梯面客家嫂”與村民“鄉約5點”

  “阿嫂,最近家里有什么需要嗎?”下午5點過后,“梯面客家嫂”吳展紅整理好手頭工作,便前往農村入戶探訪——這是“梯面客家嫂”常態化開展的“鄉約5點”入戶訪民情活動。

  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92%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在這里,一支由173名女隊員組成的“娘子軍”遠近聞名,人們親切地稱她們為“梯面客家嫂”。她們用客家女性的貼心細膩和對家鄉的深沉熱愛,勇當產業發展“帶頭人”、善當基層治理“解鈴人”、樂當服務群眾“貼心人”,成為鄉親們口中的“好阿嫂”“好阿娘”。梯面鎮以轄區巾幗模范和客家女性為主體,發揮客家文化獨特的凝聚作用,化解家庭矛盾,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促進農村長治久安。

  哪位老人得了病要吃什么藥,哪戶住房存在什么災害風險,哪巷鄰里有什么糾紛口角……如此種種,在“梯面客家嫂”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在近一年時間里,“鄉約5點”通過常態化入戶訪民情活動,收集村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并給予處理,不斷營造和諧友善的文明鄉風。

  為將移風易俗和客家文化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梯面客家嫂”創造利用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客家傳統等,把印刻在村民心中的文化記憶與鄉情符號勾勒出來。“客家嫂家風文明隊”“客家嫂志愿服務隊”“客家嫂紅色宣講隊”“客家嫂文藝隊”“客家嫂粵菜師傅隊”“客家嫂產業推廣隊”“客家嫂綠美生態踐行隊”等7支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專業隊伍一起,大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身體力行推進移風易俗。

  “梯面客家嫂”熟知這里的山林水瀑,也了解各家各戶的鄉親情況,對內可以操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走山串村宣傳方針政策,入戶進屋慰問獨居老人,對外能拿起話筒唱響動聽的客家山歌,用粵語和普通話向游客介紹田間鄉野的趣聞軼事。在鄉村振興事業中,她們勾勒出村民之間的“同心圓”,也架起了內外溝通的“連心橋”。

  “四向”發力: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近年來,廣州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從強化思想道德建設、豐富公共文化供給、激活經濟發展動能、發揮多維傳播優勢四方面入手,持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鞏固鄉村思想文化陣地——

  廣州依托1186個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推廣“鄉村大喇叭”“花漾花都·百姓宣講”等基層學習宣講品牌,近2000次“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累計吸引近50萬人次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之鄉村振興主題系列直播408場,在線觀看人數達4692萬人次。運用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方式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重點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推動婚俗改革,全市開展“12345”五大行動,培育“花城有囍”“花城有愛”兩大品牌,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婚俗改革實驗區。

  如今,全市有12個全國文明村鎮、23個省級文明村鎮,區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為90.16%,并評選出11.8萬戶“星級文明戶”,“羊城新鄉賢”的故事深入人心。

花都區梯面鎮中北部的“全國文明村”紅山村

  繁榮鄉村文化生活——

  廣州完善公共文化網絡體系,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100%全覆蓋,形成農村“10里文化圈”;所有鎮文化站均建成文化館分館,建成農村地區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229個,廣州圖書館向農村地區圖書館支援圖書27.3萬冊;全市街鎮實現數字資源互聯互通,1145條行政村實現數字廣播電視全覆蓋、戶戶通。

  文藝進鄉村、進農村。“百年百場”文化惠民演出進鄉村,粵劇《冼夫人》、雜技節目《肩上芭蕾》等惠及鄉村群眾超10萬人;電影進農村,每年投入400多萬元在鄉村放映電影13700多場。此外,全市組織“羊城少年學堂”社科講座赴農村地區圖書館開展活動32場,線上線下共1.12萬人次參加。制定出臺《廣州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報批指引》,構建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政策體系,保護鄉村歷史文化遺產。

  發展鄉村文旅產業——

  “我們的節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主題活動,“美麗鄉村游·讀懂廣州年”、“紅色足跡 鄉約端午”、廣州西塘稻草藝術節等旅游特色專題活動,年均400場次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慶祝活動,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市長杯”系列賽為龍頭的扒龍舟等群眾性賽事活動……民俗文化成為群眾生活休閑的一部分。據統計,“鄉村振興巾幗行動之廣州美麗鄉村游+賦能”系列活動的線上直播總計1297萬人次觀看,廣州廣播電視臺MCN機構的達人號“花城環游記”全網粉絲量超200萬、相關短視頻播放量超過60萬。

  目前,廣州共有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3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4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7個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點、23個廣州星級旅游民宿,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講好鄉村振興故事——

  廣州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和新媒體平臺等構筑的全媒體傳播優勢,多層次、多角度積極展開鄉村振興主題的宣傳報道。

  聚焦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主題,市屬媒體在重要版面和時段策劃多個精品專欄。廣州日報、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媒體客戶端等圍繞春耕備耕、鄉村振興、菜籃子工程等“三農”工作,播出新聞報道1474條,各平臺累計瀏覽量達7896萬。“花城+”APP、“花城FM”APP、央視新聞+客戶端花城號、廣視網、微博、“花城咖”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共播發相關報道438條,累計瀏覽量249萬。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