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灣區打造“全球首個認知城市群”
12月8日,2023年全球市長論壇開幕,“灣區和都市群協同發展”“城市高水平開放暨全球城市評價研究”“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綠美城市和美好人居”4場分論壇同時舉行,與會嘉賓分別就上述議題分享經驗,交流學習。
分論壇1
“灣區和都市群協同發展”
協同發展:從經濟合作到優質生活交流
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的當下,灣區和都市群的協同發展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灣區和都市群協同發展”分論壇旨在總結全球高質量都市群建設和區域創新的經驗,探討國際灣區和都市群發展的趨勢和使命,推動協同發展。
“灣區和都市群協同發展”分論壇圓桌討論
在分論壇舉行主題沙龍環節,世界大都市協會秘書長喬爾迪·巴克爾,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廣州市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會會長張光南,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大學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文,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新加坡國立大學城市科學中心主任、設計與工程學院實踐教授邱鼎財,烏拉圭蒙得維的亞市政府國際關系部顧問瑪利亞·露西安娜·巴爾賽羅等中外城市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和都市群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思考如何更好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更緊密的合作共贏。
周平認為,近年來,在大灣區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大灣區在硬聯通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隨著硬聯通不斷完善,軟溝通、軟對接方面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粵港澳大灣區可“參與到解決全球共同挑戰的努力中”
陳文稱,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多層級協同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省一級的合作,同時也需要加強不同層次政府之間的協同,特別是涉及不同的部門。“由于很多項目包括協同的事項最終落實需要各個職能部門落實,包括規劃、內地發改、財政等,這方面具體協同機制需要完善。”
張光南表示,城市的協調是一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過程,已經從過去經濟合作為主上升到和優質生活相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協同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經濟合作,現在有更多優質生活的交流。”張光南還表示,城市群協同一直在發展當中,除了經常強調的“制度創新”,還會與“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聯動。
梁海明表示,發展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如果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要引領這個世界潮流,就需要有更加前瞻的國際視野以及更超前的思想。“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目標不能僅限于打造世界城市群,更應該進一步打造為‘全球首個認知城市群’,即智慧城市群的下個發展階段。”
喬爾迪·巴克爾表達了自己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期待。他說,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想要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就必須在國際大背景下定位和思考自己的角色,希望能夠看到大灣區契合全球需要的發展愿景,“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重要的灣區,作為這么龐大的經濟集合地帶,怎么樣參與到解決全球共同挑戰的努力中。”
分論壇2
城市高水平開放暨全球城市評價研究
高水平對外開放促城市創新發展、合作交流
“城市高水平開放暨全球城市評價研究”分論壇邀請來自世界城地組織、國內外高端智庫及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聚焦城市高水平開放,共商城市創新發展。論壇現場還發布了《廣州全球城市發展報告2023(“一帶一路”十周年特別版)》及“世界城市科技與空間發展指數”研究成果。
“城市高水平開放暨全球城市評價研究”分論壇現場
論壇伊始,世界城地組織亞太區聯合主席兼婦女常委會主席、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張雅潔向論壇致辭,她表示全球城市間的友好往來和務實合作,為世界各地開放發展提供了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新機遇和新思路。“廣州累積了豐富的制度型開放經驗,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支撐繼續鞏固改革成果,建設開放型現代經濟體系優勢充分,在示范引領、集成創新、先行先試等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
“全球城市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不同城市在發展中取得了何種成果、做了哪些舉措,都會對其他城市產生借鑒意義。”世界城地組織秘書長塞茲表示,全球市長論壇搭建了不同城市間交流的平臺,不僅促進了城市間的友誼,也讓城市間能夠攜手應對挑戰。“幾乎每次來廣州,我都能從市民的笑臉、城市的建筑中感受到廣州的變化。這讓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規劃發展,我也希望廣州能通過進一步的開放發展來促進世界城市間的合作交流。”
經歷四十多年的發展,廣州借勢而上,逐步實現包括城市能級、開放水平、增長動力、城市形態在內的四大轉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尹濤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題,分享廣州城市經濟發展經驗,“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廣州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實現更高水平開放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論壇現場,相關成果和下一步展望是與會嘉賓關注的熱點話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介紹了“絲路城市2.0”的概念設計和理念、實踐的創新性。該研究選擇138個國家和350個城市,通過“伙伴關系”“區域影響”和“成長引領”以及“五通發展”等不同維度,考察樣本城市的支點功能,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城市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現實和理論指引。
論壇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發布了智庫成果——《廣州全球城市發展報告》。2023年正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該報告總結廣州通過高站位構建工作機制、高層次舉辦重大活動深化政策溝通、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加快設施聯通、高標準對接經貿規則推動貿易暢通、高能效開展雙向投資促進資金融通、高頻次密切交往聯系增進民心相通等,不斷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持續走深走實的成效及未來規劃。
論壇現場還公布了“世界城市科技與空間發展指數”研究成果。據介紹,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綜合評價技術因素與城市空間的指標工具,憑借此工具,項目團隊在2023年對全球30個大城市群進行了詳細評估,為全球城市評價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案。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研究高等經濟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學院第一副院長埃菲姆?菲德里亞介紹了方案研究的要點,并表示方案特別關注了城市發展中的創新問題。“我們研究的首要問題是居民區如何更均衡地分布,其次是城市環境的多樣性。”
論壇最后還進行了圓桌討論,就城市創新、開放發展等話題邀請城市代表分享經驗、對話交流。
分論壇3
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
技術賦能創新治理 凝聚發展智慧方案
在分論壇“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上,來自國內外政府負責人、專家學者、業內精英就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進行“思想碰撞”,分享技術賦能創新治理案例,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凝聚智慧方案。
“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分論壇嘉賓合影
廣州的《綜合智能新生兒健康管理系統:幫助每個家庭和社區》獲評為本屆廣州國際創新獎專家推薦項目。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保健部負責人胡艷表示,該中心的一體化智慧新生兒健康管理系統項目通過整理醫療資源、形成管理閉環,打造綜合、高效、智能的在線新生兒健康管理系統,賦能母親、家庭、社區,是數字化賦能醫療領域的典型案例。
巴西圣保羅代表國際事務秘書顧問若昂·盧卡斯·梅洛尼奧·布拉加帶來案例《法律支持計劃》分享。“通過開發電子信息系統來簡化審批流程,從而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許可服務。”他介紹,巴西圣保羅的“法律支持計劃”代表了一種創新的治理方法,利用技術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增強居民的經濟和社會權利。
烏干達坎帕拉市是本屆廣州國際創新獎的獲獎城市。現場,烏干達坎帕拉市創新項目官員莫林·馬蘭加就《通過GIS應用程序創新坑道清空服務》作了案例分享。莫林·馬蘭加介紹,該項目解決了烏干達坎帕拉居民的衛生排污問題,同時照顧到沒有手機的城市人群,是一項革命性的數據管理創新。
廣州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和質量占據國家第一方陣
近年來,廣州把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擎,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牽引,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不斷創新發展。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為2976億元,同比增長4.0%,占GDP的比重達到12.8%。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不斷創新發展,產業規模和質量占據國家第一方陣。”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星耀現場介紹,廣州聚力打造重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步伐,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
國家軟件名城、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國家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這一系列亮眼名片的背后,廣州做了哪些努力?黃星耀表示,廣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發展環境,近年來出臺了40余份數字經濟規劃政策。同時,廣州開展“四化”平臺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此外,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產業支撐;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網絡,5G基站建設持續排名全省第一;建成全國首個交通運輸領域視頻智能化應用平臺。
德國工業4.0研究院執行院長約翰內斯·維澤霍姆聚焦大都市數字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提出了思考。他以德國的機器人協會同中國企業的合作為例,介紹了中德在人工智能領域上廣泛的合作空間。他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廣州在人工智能發展上擁有領先的科研和生產制造基地。廣州目前的AI技術處于成長和轉型時期,在廣州人們可以找到相應的實驗室來嘗試新技術和新的解決方案。
分論壇4
綠美城市和美好人居
聚焦可持續發展 共建城市的未來
“綠美城市和美好人居”分論壇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美好宜居城市建設主題進行專題報告與國際交流活動,與會嘉賓聚焦可持續的宜居城鄉環境提升方面與廣州獎項目及相關案例開展深度交流,探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導向下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治理的創新對策。
來自廣州市規劃部門的代表分享綠美廣州案例。
分論壇上,俄羅斯喀山市議會國際關系處處長魯斯蘭·加利亞赫梅托夫介紹“柴科沃耶湖”城市公園修復項目。該項目建設在醫院旁,它的竣工落成不僅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療養環境,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友好的休憩場所。魯斯蘭·加利亞赫梅托夫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指出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對當地自然資源尤其是對鳥類的保護,確保建設不會對鳥類生存造成不良影響。
圍繞這個議題,廣州市規劃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分享了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州案例。以廣州海珠濕地為例,它是全球超大城市中非常少見的大型城央濕地,是融合動物棲息、戶外休閑、科普教育等多項功能的重要生態載體。鳥道和魚道的設置是廣州海珠濕地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道路不僅為鳥類和魚類提供了自由遷徙的通道,還確保了它們在濕地內的生存和繁衍。
廣泛參與 發揮主人翁精神
“源于自然,用于自然。”伊朗德黑蘭市第十七區區長雷扎·塞菲提到這一觀點。他指出,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給城市生活質量的維持和改善帶來了重大的轉變,他認為要轉變環境思維,規劃與自然相適應的建設方式、制定新的建筑標準來應對這些變化。在他看來,創建更多的城市綠地,可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緩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并改善居民的健康狀況。同時,他介紹了德黑蘭“利用農業廢料替代有毒化學原料的創新”項目,這個項目利用農業廢料制造天然草藥配方,有效替代有害的化學農藥,減少城市害蟲的數量,提升社區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全民參與可以確保項目的成功執行。”雷扎·塞菲認為,這種廣泛的參與不僅可以增加民眾對項目的持久關注,還能夠增強公眾對項目的認同感。同樣,中國咸寧市城管執法委副主任劉瓊也提到,“以人為本”是咸寧市“兒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學校周邊交通安全”項目的成功“秘訣”。該項目從規劃到實施,除了有政府統籌協調、跨部門等方面的經驗外,還強調了學生和公眾的參與,不僅讓學生、家長參與到學校的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還向當地居民集思廣益,從而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成果共享。“多重效益,互惠互利。”劉瓊指出,建設過程中居民的積極參與,使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參與意識也得到了加強,后續的管理也會更加有效。
為了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土耳其安塔利亞的“環保農民卡”項目同樣具有借鑒性。該項目通過“環保農民卡”,有效提高農民對農業廢物回收的重視程度。而雷扎·塞菲則指出在當前的城市管理時期,可持續土地利用、環境治理等方面需要公民參與為基礎。他認為,公民的參與保證了綠色城市發展進程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