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號工程 頭號力度 解碼“百千萬工程”的廣州新“戰法”
在廣州,可以看見“一座城市的千面”。
天河中央商務區億元稅收樓宇持續增加,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拔節生長,白云站加速沖刺;廣汽埃安新能源車53秒下線一輛,從番禺的智能工廠奔赴全球;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不舍晝夜,將“新廣貨”銷往世界;極目四望,處處生機勃勃。從千年城脈所在地北京路到煙火氣與人文感并重的永慶坊,從耕讀傳家的花都塱頭古村到避暑勝地從化南平靜修小鎮,從壯美奇麗的增城白水仙瀑到氣象萬千的南沙海濱公園,同樣游人如織,見證歲月靜好。
廣州,一座既有繁華都市、傳統街巷,也有廣袤鄉村的超大城市。當邁向高質量發展之時,如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成為“二次創業”再出發必須面對的課題。
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舉措,今年以來,廣州堅持黨建引領,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開局起步,拓展城市經濟縱深,努力在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上豎起標桿、打造樣板。
面對“百千萬工程”,廣州拿出新“戰法”。如今,廣州11個區、177個鎮(街)和2822個行政村(社區),呈現出創先爭優、奮力拼搏的新氣象。
一區一策,不同賽道上創先進位
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也正是“百千萬工程”的“先手棋”,其關鍵在縣域。縣域強,則全省強。縣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基本單元,不止在細微處反映了區域經濟的格局與亮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不過,對廣州而言,轄內最后一個縣——從化縣,已在1994年撤縣改市,后又改為從化區。因此,廣州距離最近撤縣已有近30年之久,要走出“百縣千鎮萬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廣州必須有新“戰法”。
“新”在何處?走進廣州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或許可以管窺當中的奧秘。在這里,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州全域地圖與11個區的行政區劃圖。與普通地圖最大的區別在于,各區地圖上醒目地標注了“創先”“進位”等字樣,因為在“百千萬工程”中,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最為關鍵。每個區都按省的分類推進工作——6個區開展“創先”行動,5個區開展“進位”行動。
一區一策,走特色路,也成為廣州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最大亮點之一。當前,廣州正推動越秀、海珠、荔灣、天河打造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黃埔、番禺、南沙打造產城融合發展標桿區,白云、花都、增城、從化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各區不搞同質化,而是各展所長、各顯其能,共同形成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的強大合力。
越秀區是典型的廣州老城區,如今走到了以疏解“量”的減法、贏得發展“質”的提升的新階段,正聚焦“激活、優化、疏解”三大策略發力,以全域高質量發展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實落細。荔灣區一直是嶺南文化核心的重要承載地,明確在北片打造最具嶺南風情、廣州特色的“老荔灣”;在南片建設擔當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新荔灣”。
越秀區建設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推動傳統批發市場轉型
廣州還有從化、增城等7個涉農區,如何書寫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同樣是必答題。
走進從化鰲頭萬畝良田示范項目。蔚藍的天空下,大片的水稻田勾勒出一片好“豐”景。這里曾一度丟荒嚴重,如今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土地全部被做成水田。扭轉關鍵,正是從化區開展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從化也是全國唯一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試點地區。通過整治,原本零散的小塊農田被重新進行整合,荒廢的耕地被利用起來,不僅新增水田約1500畝、新建生產路約20千米,也讓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氣更足了。
在增城白水寨附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許多礦坑。村民“靠山吃山”,以采石、運輸等為生,造就了第一批“萬元戶”。然而,長期挖礦采石給派潭帶來了“生態傷痕”。“2003年礦坑關閉后,因為風雨侵蝕和地質環境條件影響,礦坑周邊易發生地面塌陷、邊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派潭鎮上九陂村黨總支部書記潘振輝感嘆。自2015年開始,增城引入森海集團等社會資本力量對廢棄采石坑進行生態系統修復,依托溫泉、廢棄礦湖等自然資源,打造綜合型旅游度假區。這樣的變化,也讓當地人真正感受到,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的。2023年1-11月,森林海旅游度假區接待游客達120萬人次,營業額約4億元,直接帶動就業1500余人,其中本地勞動力800多人。
增城區白水寨吸引了很多游客
強鎮美村,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鄉鎮是聯城帶村的重要節點。在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廣州突出把“鎮”這個節點做強。今年8月,賽迪顧問發布“2023鎮域經濟500強暨西部50強”榜單,廣東有81個建制鎮入圍,其中,廣州擁有16個席位。
為何要強調“鎮”這個節點?這是因為“鎮”的加強,有著承上啟下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既能力促鎮域經濟發展,也能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有利于發揮城鄉各自優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為此,廣州持續增強鎮街綜合服務功能,加快釋放鎮街連城帶村的功能。抓好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培育7個典型鎮。
在南沙黃閣鎮,通過不斷聽取村民聲音、暢通基層服務最后一米,將服務送到村,甚至送到家。正是自助政務服務縱向延伸,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政務服務新體驗,實現群眾辦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在花都花東鎮,一個遠郊小鎮,卻依托著毗鄰白云國際機場的優勢,打造航空物流產業,建設“空港重鎮”。有人笑言,花東的“顏值”很高,不僅因為許多空姐空少住在這里,更因為隨著新機場的不斷發展擴容,讓花東鎮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鄉鎮面貌煥然一新。玉湖冷鏈、京東物流、GAMECO、新科宇航等一批重點項目陸續落地,花東鎮迅速完成從“郊區大鎮”到“經濟強鎮”的轉變。
高質量發展能到什么高度,關鍵看“村”的短板補到什么程度。因此,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最細枝末節、也是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對廣州來說,從城中村到廣袤鄉村,都是其中的“重要節點”。
為此,廣州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在海珠,康鷺片區策劃方案批復通過,新中軸海珠片區加快更新改造,重點推進4個舊村、8個舊城、20個舊廠改造項目。在荔灣,推進黨建引領城中村治理,全覆蓋組建19個城中村“大黨委”、53個經濟社黨支部,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水平。
在鄉村,廣州深化美麗圩鎮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做好鄉村布局、村莊建設、農房風貌規劃,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城鄉一體綠美提升工作,打造更有質感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廣州從化良口鎮的鴨洞河碧道,消失多年的珍稀植物——飛瀑草長勢喜人。如今,這里還有一個新的響亮名字——生態設計小鎮。這里也是良口堅持以繡花功夫打造的生態設計新鄉村示范帶。良口鎮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常務副主任、塘尾村第一書記曾新穎告訴記者,當地吸引了84家生態設計企業進駐,建成全國首個生態設計產業集群。同時,通過引原生態水進村莊、農田、景區,推動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特色商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漫步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州花都炭步鎮塱頭古村,荷塘之畔,保存著完整的明清青磚建筑逾300座。古村中曲徑通幽、書香氤氳,藏身古村的春陽臺藝文中心、和春住民宿等新的建筑群,與古村彼此凝視、彼此相依,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百年古村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三方同頻發力的合作模式,以古村文化振興提升區域造血能力,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塱頭范本”。
全民參與,喚起“百千萬”的“千百萬”力量
作為“頭號工程”,“百千萬工程”身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與每一個市民都息息相關,這不僅僅在于廣州“縣鎮村”數量之龐大,更在于實施產業培育、城鎮提能、和美鄉村、城鄉融合,目標就是為了增加老百姓收益、縮小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為此,廣州也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推動各類要素向“百千萬工程”集聚。
資金從哪來?廣州創新財政和金融聯動,加快構建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服務保障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通過“激活”種業基金、針對都市型農業推出“金米貸”“花卉貸”“荔枝貸”“水產養殖貸”等方式,為“百千萬工程”提供精準、有力、有效的支持。
土地如何“活”起來?深化推進從化區全國唯一縣域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和增城區石灘鎮省級試點,推動鰲頭萬畝良田等農用地整理示范項目建設。
人才如何聚起來?做好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率先舉辦鄉村CEO學堂,開展面向“三胞”的第二期培訓;加快推進“百千萬工程”新型智庫建設,聘請顧益康教授、張啟發院士等5名專家作為市指揮辦顧問。
聚焦“兩個文明”,廣州持續深入開展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著力解決環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產業、移風易俗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鄉村家園更美麗、文化更惠民、產業更興旺、新風育鄉村,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努力寫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盛的美麗鄉村答卷。
廣州還調動各方力量,深入實施“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1673家企業與村成功結對1306對;推進建筑企業結對幫扶鎮村,48家企業落實公益性幫扶項目101個;實施“雙百行動”,推動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航海學院等高校與省內4縣(市)結對。
“綜合體”的概念,在城市很常見,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商業綜合體。而將“綜合體”搬到鄉村,又是怎樣一番景象?位于從化的越秀風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給了我們答案。以國企帶動社會資本的鄉村振興,綜合體首開區龍潭舊墟風情街已于10月試營業,在這里,“沉睡”的閑置房屋資源被盤活,結婚小鎮、親子農場等重點項目落戶運營,將全方位發展“吃、住、行、學、游、娛、購”方面新業態,構建國企和民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融合發展格局。這里還依托華南地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項目將繁育奶牛數量從3600頭擴容到6000頭,融合農、文、旅、學四大產業,以長期、穩定、強大的產業支撐區域的全面、持續發展。
當然,“百千萬工程”開局良好、起勢有力,是我們“二次創業”再出發的底氣。不過,這項工程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目前,廣州已確立“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的目標任務。未來,這項“頭號工程”更要穩扎穩打、久久為功。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政府正積極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城里人在家門口就能吃到新鮮的農產品,鄉里人在家門口也能收到新潮的科技產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城里人在節假日可以去鄉村旅游,既能享受綠水青山、地道美食和精品民宿,也能為鄉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村民們在家鄉安居樂業,看著村內道路變寬了、休憩場所變多了、人居環境變美了。
正是這一幕幕的“雙向奔赴”,讓全民共同見證、共同參與,真正實現以頭號力度,推進頭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