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師生檔”一同來謀職
12月23日,2023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5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落下帷幕,其間舉辦20多項主題活動,有3.5萬人次參會。今年海交會吸引近5000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到會,帶來合作項目1300多個,超過15000個海外人才需求崗位。在海交會上,不僅可以找工作,海外人才還通過展覽、論壇、路演、實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動了解前輩經驗、尋覓發展舞臺、瞭望產業趨勢。今年是海交會25周年。大會上,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建設的國家留學人員綜合服務平臺正式發布,“海外高水平大學STEM博士人才驛站”舉辦首批人才入站儀式。大會向廣大留學人員發布倡議書,號召大家“遠航歸來,圓夢灣區”。
2023海交會
招聘會現場:
為高學歷人才帶來難得平臺
雖然海交會開幕日時值廣州近十年來最冷冬至,但記者看到,在歐美同學會全球“百城同臺”海外英才招聘會上,海外人才紛至沓來熱情高漲。據悉,2023年海交會帶來超過15000個海外人才需求崗位。
明年將從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的人工智能專業學生黃雨玲,穿著職業套裙帶上簡歷作品,將海交會視作非常重要的應聘平臺。她的目標是高校教職,但因為未有博士后計劃,感覺自己“還是差一點競爭力”。“確實,感受到高校招聘門檻越來越高,我剛剛咨詢了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老師們都詳細地介紹了不同課題組、研究員崗位和相應的要求。如果沒有海交會,就沒有這個‘一站式’聯系多間高校的機會了?!彼f。
從記者處聽說黃雨玲的求職意向后,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牟老師連說“歡迎她來看看”。這家位于珠海市的研究院從事的正是認知智能的本質、實現和賦能技術研究。牟老師感嘆,一方面,海內外人才感受到就業競爭壓力,但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在想方設法“搶人才”,“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生往往更傾向于去企業,去推動成果落地。同高校相比,研究院在氛圍上和人才晉升標準上都有不同,希望多一些人來深入了解。”也正是如此,牟老師認為海交會是一個難得的平臺,“沒想到規模那么大,而且來咨詢的基本都是博士以上學歷。”
在現場的求職者中,不僅有即將畢業或剛畢業的學生,還有部分已有教學經歷的老師,甚至還有“師生檔”一起來尋找機會。一位來自香港某高校的老師坦言,現在內地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很優秀,海外經歷的優勢越來越小,求職要有競爭力,關鍵是自己要拿出成果成績。中山大學的陳老師同意這種說法,無論來自海內海外,最終都是要統一評審的,不會因為是海外人才而有“加分”。
百家企業入選廣州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榜單
作為2023海交會活動之一,2023國際人工智能生態發展高峰論壇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榜單發布活動同期舉行,吸引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領袖、行業專家、學者和資深分析師等多位重磅嘉賓匯聚一堂。
“未來,AI對于生命、健康領域產生的影響會非常巨大。過去人們說,20世紀的醫學進步使得人類壽命增長了30歲。那我想未來十年,AI 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醫學進步,人們能夠更加健康長壽?!睆V東工業大學教授王勇說。
文遠知行WeRide副總裁楊慶雄則十分看好AI技術在自動駕駛上的應用?!敖鼛滋?,海外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自動駕駛的事故率比有人駕駛降低了85%。期待未來自動駕駛技術更加成熟、成本更低,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楊慶雄說。
“未來的十年一定是眼科的十年?!?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李軼擎說道。“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視力不可避免會衰退。我們肯定希望不只是能看見,還要能夠看得清楚、看得持久、看得舒適。因此AI輔助手術等技術在眼科的應用大有可為?!?李軼擎說。
活動上還發布了備受矚目的“2023年‘百智薈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榜單”。該榜單是在廣州市科技局指導下,由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廣州產業發展研究院和普華永道中國聯合發起,通過“公開征集+數據挖掘”相結合方式,邀請人工智能產業鏈鏈主單位及頭部人工智能企業多位專家參與評審,從“創新能力、企業規模、團隊組成、融資能力、市場效應”五個維度,經過模型篩選及實地考察遴選而來的。云從科技、廣電運通、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百家人工智能創新企業入選榜單。
院士與科幻作家現場齊探“如何養成科學家”
作為2023海交會專業論壇之一,首屆“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同期舉辦,邀請院士大咖與科技工作者代表、科學教育代表線上、線下7.6萬余人共同探討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發展的新機遇,向海外人才展現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新生態。
未來科學家如何“從小養成”?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鄭念提出,科學探索實踐活動的本質是創新創造,呼吁“不要剝奪孩子們玩的興趣,從小搗鼓有大出息?!彼硎?,用文字介紹一種實驗和自己親自動手實驗,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學習,呼吁家長把科學探索帶回家,讓孩子們在“做中學、玩中學、游中學”。
“古人能想象出飛翔,卻想象不出安檢;能想象出千里眼順風耳,但想象不出要電池續航和充電寶,更想象不出安檢時要把充電寶拿出來。因為后者需要構建出邏輯?!钡?3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短篇小說獎獲得者、科幻作家王諾諾表示,對科幻作者來說,宏大、狂野的想象不是很難發生,真正困難的是讓想象事物之間發生關聯,使它們具備現實的社會意義。
如何培養科學思維?在圓桌對話環節中,王諾諾分享了自己的成長過程?!拔曳浅P疫\。爸爸是中學老師,最大愛好就是做手工,還會焊電路、寫編程。我從小就給他打下手,他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小孩子,而是愿意陪我做實驗,把家里搞得像個實驗室?!蓖踔Z諾說,培育科學思維,或許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就像鄭念研究員說的一樣,“孩子們需要搗鼓起來。”
如何培育好科技創新人才?“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既需要頂尖的、具有顛覆性思維、能做顛覆性創造的科學家,也需要一大批綜合能力非常強的、卓越的工程師?!笨萍疾靠萍既瞬潘靖彼鹃L李昕強調,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評估、激勵等方面都需要深化改革。他以“文獻計量學”舉例道,“有的科學家發文章,經常在不同熱點間跳躍,而不是在一個領域中持續深入突破,雖然評價因子很高,但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只在追熱點而研究深度有問題?!?/p>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認可這個觀點,“最好的熱點就是在沒有變‘熱’之前,科學家就去做了,把它從‘冷’做到‘熱’,這樣可能更有意義。”強調科學家要有“坐冷板凳”做好基礎研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