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回望即將過去的2023年,廣州之你我,何以幸福?
幸福屬于每一個奮斗者。在這一年每個平凡的日子,我們每一位都為了夢想而努力奮斗,經歷各種艱難險阻,年終回望,應感謝一直堅持和努力的自己。
幸福來之不易。這一年,廣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增加民生投入,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因為這是我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幸福也很簡單。這一年,在孩子笑臉上、在煙火巷陌中、在健康屏障內、在小小善舉間,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小確幸”。
幸福就在孩子笑臉上
2023年,我們在書聲瑯瑯的教室里、在人聲鼎沸的操場上、在繽紛多彩的舞臺中央,總能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笑容。這笑容,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樣,也是無數教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那是勤勉學童走進新學校,充滿希冀的笑容。2023新學年,位于天河區中心地帶的龍口西小學第五個校區——天陽校區如期“上新”,極大地緩解了該校學位吃緊的問題,也讓孩子們有了更為寬敞和舒適的成長空間。為應對“全面二孩”后的首個入學年,廣州通過新建、校內擴建、場室改造、地段調整、購買民辦學校學位等方式,積極擴大學位容量。今年秋季新建和改擴建投入使用公辦中小學(校區)49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6.9萬個,更多孩子得以進入“家門口的好學校”。
那是自信少年在多元舞臺上全面發展,出新出彩的笑容。今年8月,荔灣區林鳳娥小學的籃球隊員們,在中國小學生籃球聯賽全國總決賽賽場上克服身高劣勢,以46比39擊敗勁敵,奪得校園男子組全國總冠軍。作為全國“雙減”試點城市、全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廣州在全面育人上協同發力。各學校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五育融通,讓孩子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掘自身特長,在多元發展的舞臺上出新出彩,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那是莘莘學子擁抱人工智能,信心滿滿面向未來的笑容。在2023年廣州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項目周年成果展示活動中,廣州市第一中學雙橋學校創客空間社團的同學們設計的一款幫助親子之間更好溝通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獲得了廣泛的關注。2023年,“推動全市一至八年級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入選為廣州市十件民生實事之一。面對不斷提速的人工智能發展態勢,廣州緊抓機遇,開啟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先行先試:在保障課程、課時落地的同時,建設托底資源平臺,確保資源薄弱學校也可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并引進高校專家團隊作為專業引領,強化培訓,打造優質師資隊伍。目前,常態化開展教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1254所,覆蓋全市中小學生約108.6萬人。
那是時代新人昂揚進取,接續奮斗的笑容。在2023年金融科技奧林匹亞競賽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K-Quant項目團隊和COREarth項目團隊分別獲得銀獎和社會影響力獎。繼2022年順利開學后,2023年,港科大(廣州)招收首屆本科生,在廣州上大學又多了一個好選擇。
近年來,廣州以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引領,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廣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而位于增城的廣州科教城,正在成為培育“大國工匠”的搖籃。隨著多所入駐的職業院校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的顯著提升,廣州正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服務“制造業立市”、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人才鐵軍”。各類學校、各類教育百花齊放,高質量發展,也讓更多年輕人勇接時代接力棒,在不同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綻放自我。
幸福就在煙火巷陌中
2023年,我們在人來人往的廣州南站內、在“招聘夜市”里、在“繡花”功夫打造的小區內,看到奮斗者、求職者、歸家者的身影。干活熱火朝天,回家安樂溫馨,這便是人間煙火氣。
“招聘夜市”用夜市的“煙火氣”,為就業“聚人氣”
人間煙火氣,在開春涌動的返崗大潮上。2023年春節過后的廣州南站內,返穗旅客熙熙攘攘,一列列返崗專列準時抵達,一批批異地務工人員帶著大包小包陸續出站,受到政府和企業的迎接。“20多個同事一起坐專列,就像在公司上班一樣,那種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祈求新的一年能掙更多的錢,公司越來越好,我們也越來越好!”返崗務工者的眼中滿是期待。為促進工人返崗復工,廣州進一步加密返崗專車專列安排,出臺專車專列補貼,讓更多企業和工人受惠。
人間煙火氣,還在忙碌的招聘場上。今年以來,“拖著行李去見工”“逛著夜市找工”“招聘廟會”頻頻出現在廣州。在廣州南站大型招工見面會現場,企業“出閘即招工”、求職者“出站即見工”,還有就業咨詢、就業服務“無縫對接”南來北往客。晚上舉辦的“招聘夜市”,將公共就業服務觸角延伸至夜間,用夜市的“煙火氣”,為就業“聚人氣”。在7月的一場招聘夜市上,應屆高校畢業生莊芷珊發現現場有七八家企業比較符合自己的需求,“我們正在實習,招聘夜市特別適合我們下班后來找工作。”她說。
還有已在全市鋪開的就業創業驛站,深入村居為勞動者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公共就業服務。家住從化鳳二村的謝杰平是兩個小孩的媽媽,抱著試一試心態,到村口的就業驛站找工作,現在她已是鳳二村計生專干,協助村委計生、衛生、老齡的工作。“這份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還離家近,我對這份工作十分滿意。”她說。今年以來,廣州實施更加積極就業政策,一邊擴崗暢渠道,一邊延伸公共就業服務觸角,持續推動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實現更高質量充分就業。
人間煙火氣,還在“繡花”功夫打造的小區內。明清時期的鑊耳山墻、青磚墻……被稱為“市橋之心”的番禺先鋒社區微改造項目,將先鋒文化故事、居民情感記憶、特色業態融入相應時代的建筑中。精心打造的景觀環境和夜間燈光秀,讓社區成為市民新的打卡點。這只是老舊小區改造其中一個“小窗口”。今年以來,廣州積極推動大師領銜作示范,把精品工程帶到居民身邊,改造過程中,居民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加上社區設計師、志愿者等專業力量介入,讓社區里的文化基因、記憶鄉愁重新“活過來”。
幸福就在健康屏障內
2023年,廣州度過了一輪又一輪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穗歲康”給大家帶來“第二份醫保”的保障,“救命神器”AED普及越來越廣……廣州市在多維度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高標準推進健康灣區建設,同時繼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這一切一切,為幸福筑牢了一道健康屏障。
這道健康屏障,來自防病“盔甲”。5月下旬,廣州啟動為老年人免費接種23價肺炎疫苗,潘姨的家庭醫生“點對點”打電話通知了她,沒過幾天,她便順利在家附近的車陂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接種專場打上了免費23價肺炎疫苗。廣州更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布局了15分鐘疫苗接種圈,除了常規的預防接種門診,還有流動接種車下沉到村衛生院,免費接種項目大受市民歡迎,首批18萬劑免費疫苗兩個月內接種完畢后,廣州又追加了9萬劑,為更多老年人穿上防病的“盔甲”。
這道健康屏障,來自“第二份醫保”。去年購買的這份180元“穗歲康”保單,在關鍵時刻幫了葉小姐的大忙。今年,葉小姐因肺部疾病住院3個月,31萬元的醫藥費,醫保報銷了18萬多元后,“穗歲康”又報銷了7萬多元。“在醫院直接結算,不用再申請理賠,最后我自己出了6萬多元。”葉小姐對“穗歲康”贊不絕口。試點至今年10月底,已有51.5萬人次和葉小姐一樣享受到了這“第二份醫保”的保障。
這道健康屏障,來自“救命神器”的普及。今年1月接受廣州市紅十字會培訓成為持證紅十字救護員的勞明曌,沒想到自己在3個月后就能救人一命。當天在海珠區一家羽毛球館內,一位球友在她身旁倒下,呼吸、心跳停止。“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分鐘!”經過第一時間心肺復蘇、AED除顫以及專業醫務人員的“接力”,患者成功獲救。近幾年,廣州每年至少增加2萬名持證紅十字救護員,并在今年在所有地鐵、BRT站點,以及體育場館和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實現了AED設備“全覆蓋”,給了市民滿滿的安全感。
這道健康屏障,來自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這一年,更多的大醫院入駐了以往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現代化、花園式的智慧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在3月啟航,全面承載國家醫學中心研發攻關、成果轉化、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公共衛生、臨床診療、中西醫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八大功能;年底投入使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天河院區,不但填補廣州東部三甲中醫醫院的空白,更打破大家過往認為中醫院傳統古板的概念,借助科技賦能讓“老中醫院”煥發“新活力”。
幸福就在小小善舉間
2023年,我們看到長者飯堂開進鄉村,看到心智障礙青年在奔跑中找到自信……也看到,一個地方的幸福感,不僅要政府幫扶,更要與社會力量有效銜接。這一年,我們用一個個小小善舉,浸潤羊城。
長者飯堂開進鄉村,是善舉。沒有肉菜市場、沒有市集,從鎮上開車出發,要走將近一小時山路才能到達從化北溪村。過去,村里的老人都是自己種菜煮飯,種什么吃什么,做一頓吃幾頓,剩飯剩菜天天吃。那時,大家都想建長者飯堂,但一沒錢,二沒地,三沒人。但就在今年,在廖鳳連、黃慶陽、鐘壽南等人探索下——企業捐一點,做好了硬件改造;政府補一點,實現了有效補貼;基金再籌一點,村民互幫互助,這里終于以“長者飯堂+社區基金”的創新模式,打造出首家鄉村長者飯堂。
自2016年起,廣州便一直在探索以“大配餐”服務為重點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通過實行“4個一點”,目前已推動超過1200家長者飯堂在家門口服務老人。
讓心智障礙青年真實“融合”,是善舉。不久前,在廣州馬拉松的萬人賽場上,10名心智障礙青年與17名志愿者結伴,各自完成了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成為廣馬現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很少人知道,早在2016年,心智障礙青年便在廣州市心友心智障礙者服務協會的支持下,開始了與志愿者的伴跑生涯,每周訓練。一個個心智障礙青年在奔跑中找到自信,也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一起在提升中,逐漸找到“融合的感覺”。
而在社會多方攜手助力同時,實際上,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也在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圍繞無障礙環境、特殊教育、康復訓練、就業創業、文化體育等領域,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助力各類殘疾人追求美好人生。
公益雜貨店,是善舉。就在黃埔區文沖街瑞東花園小區公益雜貨店洋城惠店,社工定期邀請兩名殘障人士及困境婦女參與店面運營,制定就業成長計劃,讓大家獲得一定勞動補貼同時,可以適應工作節奏,為進一步尋找就業機會打好基礎。現在,店鋪每月流水可以達到七八千元,店員的勞動補貼也提升到如今的2100元/月。有的殘障伙伴在這里適應了工作環境后,被推薦到企業工作。
廣州近年來積極推動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高效協同,明確提出“推動社會救助與慈善力量銜接”等具體措施,書寫了廣州社會救助工作的一個個溫暖縮影。
2023溫暖記憶
人:170余名旅客
事:航班臨起飛時為12歲孩子滑回停機坪
2023年8月2日,中國南方航空由廣州飛往西寧的CZ3249航班推出滑行后,一名12歲的小旅客出現全身抖動、口吐白沫的癥狀。家長表示孩子為了此次出行,晚上只睡了2個小時,半夜3點便起床前往機場,可能是因為體力不支而引發了應激癥狀。機上一名醫生乘客檢查后發現,孩子心率過高不宜再乘機,家長最終決定終止行程。
工作人員隨即向旅客們進行廣播,告知因生病旅客需要救助,飛機將滑回停機坪。機上170余名旅客都非常配合,沒有一句抱怨,安靜地等待飛機滑回。據后續跟進了解,孩子已出院回家,暫無大礙。
人:陳偉君
事:過億元財產悉數捐國家
今年5月,已經78歲的陳偉君在廣州公證處立下遺囑公證,將市值過億元的財產(包括多處房產)通過公證遺囑方式捐贈國家,是廣州史上最大額的公益遺囑公證。
過億元財產全部捐贈背后,是一位香港同胞的愛國愛鄉情懷。這位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老人,聽父輩講述過這個國家的苦難史,見證過國家貧窮落后的時代,她認為,一個個體能獲得多少幸福感不在于取得多少名譽地位,而取決于一個國家發展得好不好;一個國家發展得好不好,看的是有多少人擁有愛國之心,行正確之事,而“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這個國家貢獻一點力量”。
人:李輝
事:一條朋友圈帶來的善款
年輕的阿明獨自在廣州打工,一天在工作時突發腦出血,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手術后被送入ICU。阿明的父親從外地趕到,連續幾個通宵都孤零零地坐在ICU門口,神情落寞,帶來的行李就放在身邊。原來,阿明是一家四口唯一的經濟支柱,而老人是這個家中當時唯一能走動的人。醫院急診科、ICU主任李輝將這個故事發到了朋友圈,各方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籌集到的善款被存進阿明的住院押金;醫院飯堂承擔了老人的三餐,急診留觀病房騰出一張病床給老人過夜……
阿明在住院22天后出院回老家繼續休養。李輝和團隊又積極聯系了阿明老家的村干部和政府部門,相關部門表示將盡力幫助解決阿明家庭的醫療費用問題。
李輝說,很多人從醫的初心就是為了治病救人,而他就是這眾多醫生中的一員,“這是我們的工作日常,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人:“鋼琴奶奶”
事:在門診大廳奏響起悅耳琴聲
人來人往的醫院門診大廳,一臺鋼琴旁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奶奶,悠揚悅耳的琴聲從指尖流淌,彌漫在整個大廳,給人溫暖力量……
每周四早上9時,在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人們總能聽到溫暖的鋼琴曲,演奏者是今年89歲的鄔姨。從今年8月開始,鄔姨在醫院連續演奏3個多月了,從不缺席。她表示,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要做自己想做的、社會需要的,且自己有能力做的好事、善事、開心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有巨大的收獲,很享受這個過程。
人:男孩“鐵皮”
事:化作“星星”器官救5人
5歲11個月大的男孩“鐵皮”有一個心愿,長大后要當一名宇航員,摘星星送給媽媽。
不料,一場突發的大火讓他遭遇意外,進入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的PICU。在“鐵皮”進入腦衰竭狀態后,他的爸爸媽媽主動聯系了醫院器官捐獻工作室,表達了為孩子辦理捐獻的意愿。
向往摘星星的“鐵皮”變成了一顆小星星,而5個患病的孩子,因為他的捐獻,獲得了新生。
人:杜粵兄弟
事:在冬至日溫暖相認
不久前的冬至,被稱為十年來最冷冬至,但這一天,云南昆明富民縣的杜粵(化名)迎來了二十二年來最暖心的一個日子。得益于廣州多方救助力量支持,杜粵失散二十二年的弟弟在廣州被找到了。冬至那天,他從老家出發,跨越一千五百公里來到廣州,與弟弟相認。而在街頭流浪多年的弟弟,也在大家的鼓勵下回歸家庭。
實際上,這只是廣州救助工作的一個溫暖縮影,廣州近年來一直在開展常態化的救助行動,無論是市區分站,還是社會組織、公益團體等社會力量,無不通過各自的力量幫助街頭露宿者尋親,推動就業,化解心理困擾。
成績單
教育
廣州市屬優質教育資源實現11個區全覆蓋,全市已組建基礎教育集團158個,覆蓋普通中小學約600所,幼兒園120余所;48個教育集團被評為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數量居全省第一。
為應對小學入學高峰,2023年秋季廣州市通過新建和改擴建投入使用公辦中小學(校區)共49所,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6.9萬個。
醫療
廣州現有71家三級醫院、105個二級醫院、16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個鎮衛生院、16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940個村衛生室在內的6159家醫療衛生機構。目前全市村衛生站實施“一元錢看病”覆蓋率超過98%。
廣州市家庭醫生基本包醫保基金購買內容由原先的39項擴大至目前的195項,年度設立家庭病床近萬張,開展上門診療服務近20萬人次。
2023年廣州市紅十字會開展急救宣教1242場次,惠及群眾46.37萬人,培訓持證救護員50200人,歷年累計培訓紅十字救護員人數已達61.91萬。
就業
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共建設“家門口”就業創業服務驛站275個,建設66個高校就業創業e站。
全市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1549場次,參會企業5.47萬家次,提供招聘崗位135.08萬個,服務求職人數193.15萬人次。
全市各區組織1357場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培訓人數5.67萬人次。
舊改
2023年老舊小區開工121個項目、完工47個項目,惠及30.4萬人。新開工舊城混合改造項目2個。
2024年將實施200個以上老舊小區改造。
全市城中村改造后平均節地率達48%,綠地率由5%提高到30%,建筑密度由62%降低到28%。
慈善
全市設立社區慈善基金1003個。
“廣益聯募”平臺吸引超400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
建成176個“雙百工程”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
全覆蓋設立村(居)社會工作服務點。
養老
截至2023年11月,廣州建成頤康服務站2485個,長者飯堂1211家。
養老機構292家,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80%,養老服務床位達7.2萬張,為44.5萬失能、高齡等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