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問2023年廣州哪項工作足以載入史冊,那么“GDP突破3萬億元”肯定算一個。
1月15日上午,廣州市代市長孫志洋在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預計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這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事,注定被寫進廣州歷史,也注定被寫進中國城市發展史。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不足250萬人的城市,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常住人口超1800萬的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經濟總量從不足3億元提高到超3萬億元。
75年,經濟總量翻了1萬倍,這份榮譽屬于廣州這座英雄城市,更屬于超過2200萬廣州市民。這份成績是千千萬萬敢為人先、敢闖敢干、踔厲奮發的廣州人,接續奮斗、傾情奉獻,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這份成績,不僅是廣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探索,更是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縮影。
繁忙的廣州港南沙港區
3萬億,走了多久?
197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僅為43億元,到2023年破3萬億元,廣州用了45年,如果我們將這3萬億元分成更加精細的顆粒度,來看這段45年的征程,能夠清楚地看到一座城市一步一個腳印的爬坡之路。1995年,廣州GDP達1260.31億元,1999年,廣州GDP突破2000億元,2002年突破3000億元,2004年突破4000億元,從2005年開始每年上升一個千億級臺階。2010年,廣州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隨后每年增量超千億元。2018年,廣州用8年時間再造一個新廣州,邁上2萬億臺階。而下一個臺階,并沒有讓我們等待太久,2023年,廣州經濟總量預計突破3萬億元。
從43億到1萬億,廣州用了33年;從1萬億到2萬億,廣州僅用了8年;從2萬億到3萬億,廣州僅僅用了5年,其中還包括3年疫情影響,成績來之不易、難能可貴。
33年、到8年、再到5年,每個萬億之間的時間間隔漸次縮短,也體現了廣州發展潛能儲備的持續釋放,創新動能轉換成效漸顯。
時間上的劃分,我們透過3萬億看到了加速中的廣州。
從總量和增量上,我們更能看到一座挑大梁的經濟大市。
3萬億之城,意味著每個季度平均下來,廣州將完成超過7500億的產值,約等于一座二線城市全年的產值。
從位勢上看,上海、北京已先后突破4萬億元關口,今年預計廣州將與深圳、重慶同處3萬億元“俱樂部”,保持一線城市“江湖地位”。
3萬億,如何煉成?
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廣州發展步子越邁越快,數字背后,更是經濟結構和質量持續優化提升。
現代化產業體系正是廣州產業底蘊和發展根基,參與全球城市競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挑起經濟大市大梁的底氣之源。
廣州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制造業產品體系較完備,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加速進行。
產業新賽道布局穩扎穩打,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建成投產,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航空器獲頒全球首張適航證,粵芯三期、增芯,粵芯能等項目加快推進,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新型儲能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TCL中環、高景等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相繼落戶,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投、創投母基金,尋找著下一個增長極。
科技創新,為“創新之城”廣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2023年,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過去一年,廣州全市上下呈現出“一刻都不能耽誤,一步也不能停歇”的勁頭,爭分奪秒提速一步、快人一步。
2023年,廣州全市800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0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左右,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世界500強企業由4家增加到6家,實有市場主體340萬戶、增長7.7%。
消費,永遠是廣州的看家本領,2023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第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
3萬億,也讓廣州民生福祉持續提升。2023年,廣州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兌現,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占比達七成。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3萬人。在職職工、退休人員普通門診年度報銷限額分別提高1倍和1.8倍,“穗歲康”賠付16.7萬人次、5億多元。完成舊樓加裝電梯1668臺,累計建成數量保持全國第一。
突出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引領,完成森林提質增綠約23萬畝,建設森林步道200公里、古樹公園(鄉村)6個,建設一批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打造美麗宜居花城。
下一個萬億,在哪里?
經濟體量更進一步,必然要挑更重擔子,作更大貢獻。
躋身3萬億俱樂部,廣州只是進入了賽道新起點,接下來的路,更要舉步生風,一馬當先,行穩致遠。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國家大戰略引領、城市大謀劃布局、市場大空間支撐、投資大項目帶動,廣州正處于發展黃金期、機遇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廣州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不低于5%。
3萬億體量的城市,5%的增長目標,意味著每年廣州需要貢獻超過1500億的增量,不可謂輕松。下一步,朝著下一個萬億臺階、朝著再造一個新廣州的目標,廣州的空間在哪?機遇又在哪?
鋪開一張廣州全域地圖,端詳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的廣州全貌,或許不難發現,答案,其實就在廣州大地上。
2022年廣州市城市建成區面積統計顯示,2022年廣州市建成區面積為1380.60平方公里,超過6000平方公里廣闊的戰略縱深,給了廣州再造一個新廣州的底氣。
向東看,增城區488平方公里和黃埔區280平方公里組成的東部中心,是廣州“一帶一廊”的交匯點,也是粵港澳大灣區100公里“黃金內灣”的北頂點。
向北望,坐擁白云國際機場和廣州北站兩大交通樞紐,曾經被戰略留白的廣州北部,已經向著北部增長極蛻變。
如果說東拓新城,北筑極點,都是廣州在大地上譜寫出的發展序章,對于還坐擁157公里的海岸線的廣州來說,向海圖強,經略深藍,就是打造一座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的必然選擇。
經濟大市,背負著國家戰略,也給了廣州更多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走在前列的機遇。而這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最大的機遇,也是廣州邁向下一個萬億臺階的發力方向。
2018年底,是廣州的GDP站上2萬億臺階之時。數月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時代給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從2019到2024,綱要實施的5年,正是廣州完成GDP破2進3的5年。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針對無人體系產業、海洋科技創新、服務貿易創新等重點領域推出15個方面的改革舉措。
國家政策利好不斷釋放,就是大灣區建設機遇的體現。而毫無疑問,具備三區一中心多重戰略優勢的南沙,將再次為國家發展大局擔當起先行探路、示范引領的使命任務。
在新征程上,廣州必將胸懷“國之大者”,抓緊做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機遇、大文章,強化戰略聯動發展,在貫通一域與全局中有效拓展經濟縱深,努力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