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民營經濟“一池春水”
過去一年,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質的提升、量的增長、好的態勢,每一個躍升的數字背后都有著民營企業的擔當和貢獻。
今年廣州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的一年里,將全力打造營商環境高地,讓廣大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微企業可知可感、有更大的獲得感,在廣州這片沃土上一心謀發展、埋頭干實業,更好茁壯成長、更快做大做強。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營企業“情真意切”的關注在與會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也紛紛為激活廣州民營經濟的“一池春水”獻計出力。
建議設“民營企業家日”
讓社會氛圍更友好
民營企業是廣州經濟創新、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穩定就業的重要主體、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支持民營經濟最大限度釋放活力潛力,去年8月,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共提出20條措施(即廣州“民營經濟20條”),聚焦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加大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由于廣州加大了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我所在企業旗下的豐邦智創和豐邦智造兩個產業園在優惠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迅速,其中豐邦智造企業進駐率高達97%。”在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工商聯常委、廣州番禺電纜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騫能眼中,過去一年,政府不斷推出新的政策和措施,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對此,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工商聯主席、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耀銘也深有同感。“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同時又是廣州市工商聯主席,我看到,在中央及省各項政策引導下,特別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民營經濟正在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廣州清醒認識到,當前內外因素疊加、結構性周期性矛盾交織,部分行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預期偏弱。因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實化細化落實“民營經濟20條”,更加聚焦打造宜商惠企的政策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構建合力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工作格局。
此次市兩會上,梁耀銘就帶來了關于將11月1日設為“民營企業家日”的建議。他指出,信心遠比黃金重要,市工商聯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企業家除了需要得到具體的政策支持,也很渴望得到黨委政府更有溫度、更加鮮明的關心鼓勵,以及社會層面更加廣泛的理解尊重。“因此將11月1日設為‘民營企業家日’,不僅體現市委、市政府對民營企業家的重視和關懷,也可聯動‘民營企業家日’開展系列相關活動,這對于營造支持民營經濟的氛圍很有幫助。”
在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企業訴求“直達快辦”閉環,鼓勵更多企業家、專業人士參與營商環境政策制定。對此他建議,建立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的閉環落實機制,“每月固定一天,市、區政府主要領導對民營企業的難題及辦理情況進行調研,對企業投訴反映問題進行一次督察回頭看,推動民營企業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既解決一批體制機制上的問題,也讓企業看到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
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氛圍
讓法治保障更有力
“對民營企業來說,不斷營造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和營商氛圍,是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廣州市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兼高級副總裁劉佳今年向大會提交3份提案中,其中一份就是《關于大力提升民營企業獲得感,開創廣州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的提案》。
在推動民營企業發展上,他認為,更多的是抓政策的落地,以實際行動來增強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可以設定一些受廣泛關注的燈塔項目,以實實在在的落地和建設,讓民營企業能夠感受到投資信心。“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公平競爭保障創新的前提下,推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推動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快建設企業合規體系,實施新業態新行業包容審慎監管,建立“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服務工作機制,依法保障民營企業減負煥新。
廣州市人大代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魏朗關注的同樣也是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她建議以“兩平一同”原則即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為遵循,推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制度的實施落地,把具有“高含金量”、有溫度的政策制度轉化為民營企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以具有力度的高效執行暖“民”心。
對于如何防控執法擾企,她建議,要加強執法監管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通過對執法主體、方式、頻次、結果處理等內容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推進“公正陽光”執法和“干擾最小化”簡約執法,最大限度為民企卸下“迎檢”重負,積極營造“無事不擾、有事必到”的執法環境,讓民營企業專心謀發展。“例如堅持源頭管理精簡檢查事項,基于關聯檢查事項的‘一件事’集成實施聯合協作檢查等。”
她還建議,分級分類開展涉企差異化執法以提高精準度。“根據執法對象潛在風險的差異性分別實施減量執法、常規執法、增量執法等,同時在柔性執法、處罰裁量、信用公示、聯合懲戒等多個方面同步體現差異化執法措施,提高執法靶向性避免頻繁擾企,例如可探索推進‘首違不罰+公益減罰+輕微速罰’等精準執法模式”。
更加支持成長型企業創新
讓產業政策更精準
“廣州市是我國傳統的制造業強市,近年來廣州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加著力布局創新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吸引了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小微民營企業來落戶發展。”廣州市人大代表、國信信揚律師事務所主任林泰松指出,當前,企業的創新能力決定著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廣州應該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帶來的優勢,充分認識產業重塑帶來的機遇,整合優勢資源,優化產業創新發展政策,精準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中小微企業加速發展,激發和提升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樹立“產業友好型”理念,推出新一輪“產業版”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對此,林泰松就提出,為推動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梳理和整合有利于民營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精準性產業政策。
在他看來,為了推動技術創新,政府應該對創新主體擴大支持面,減少單體企業的投入。“政府資金如果對創新項目進行高額投入,可能會引來體制內外套利者,所以必須對成長型企業各種層次的創新活動給予更加廣泛支持。”
他建議,要結合現有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梳理和整合專門針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提升政策扶持的精準性,豐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要素,推動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原始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應加大針對民營中小微企業人才引進的政策扶持,比如發揮廣州市人才引進政策的優勢,重點加強民營中小微企業人才引進政策的落實到位,針對重點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量身定制服務。
政銀企對接常態化
讓要素獲取更便利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魏朗建議,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應健全市場化要素價格形成和傳導機制,保障民營企業平等獲取土地、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資源要素,尤其是民企最關注的土地空間資源和融資支持。
“籌融資難度大成為困擾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一些企業甚至出現流動資金緊張問題。”林泰松建議,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性資金扶持力度。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性資金扶持力度。同時,小微企業的扶持款項應該及時撥付到位,防止拖欠。扶持政策的關鍵點不一定是追求錦上添花,應該更關注雪中送炭。”此外,他還表示,應協調商業銀行優先給予重點企業政策性貸款服務,創新金融科技服務模式,為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對此,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聯常委馮翰新也建議,要加強對民企的融資支持,比如增加專門支持民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服務供給,創新銀行金融信貸服務產品,推動設立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數字貸+貸款貼息+貸款風險補償+數字化轉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全鏈條金融工具。
梁耀銘則建議常態化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架設溝通橋梁,助推融資政策進企業、疏通融資堵點,通過“線上+線下”多層次、立體化政銀企對接,著力解決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銀企對接的便捷性、精準度和成功率,減少企業貸款成本,讓企業少跑路,機構多跑路,全面推送,把融資資源送到企業面前,切實為企業發展困難掃清障礙。
在創新要素支持上,劉佳表示,“我市大批民營科技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但普遍缺乏科技應用場景。”他建議應更多發揮創新驅動作用,鼓勵在我市新基建項目建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采用本地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數字孿生、元宇宙等前沿科技成果應用,促進國產化自主可控進程,為民營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提供落地平臺,拓展市場空間。
此外,記者還留意到今年市致公黨提交的《關于強化留商穩商舉措,激發我市民營企業新活力的提案》中也有不少拓寬民營企業發展機遇,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金點子”。如提案建議,市科技主管部門定期面向本市民營企業發布科研課題,并引導市屬院校、研究院所、國有企業優化科研設備管理使用機制,面向中標科研課題的民營企業免費開放或以不高于市場平均價格租用科研設備。由市招商部門牽頭,摸查全市產業園區載體情況,搭建統一的產業園載體信息平臺,實時查詢全市產業園區載體進駐情況、租金水平、廠房條件、意向客戶等信息,打破民營企業獲取信息難的問題。
在優化服務上,市致公黨在提案中建議,建立服務民營企業成效考核機制。在市、區各職能部門年度考評中增加“涉民營企業服務履職成效”評分項,從不同行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進行打分,收集民營企業對職能部門的改進建議,評分排名靠后的職能部門需提出明確整改舉措并限時整改。同時,健全民營企業分級服務體系,建立“四上”(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民營企業專責服務機制,提升小微民營企業服務水平,在市、區政務大廳設置小微民營企業服務專窗,一口受理小微民營企業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