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九百平方公里的“現代活力核”
新春伊始,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相繼召開,吹響了“‘二次創業’再出發”“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振奮人心的號角。作為廣州“三核”之一的東部中心,是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城市能級躍升的主引擎,如何高水平規劃建設東部中心?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錨定“支撐廣州高質量發展”目標,以“精致規劃、精準保障、精心服務、精細保護、精進創新”為抓手,聚焦“三脈”“三軸”“三核”,精致規劃重大平臺,組織編制了《廣州東部中心總體規劃》(下稱《總體規劃》),為東部中心加快發展步伐提供有力支撐。
東進發展是廣州城市戰略的主線,《總體規劃》銜接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與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部署,依托黃埔區產業基礎扎實和增城區空間廣闊的比較優勢,以及“三客一貨”的鐵路樞紐集群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良好基礎,將黃埔與增城連接區域約896平方公里規劃為東部中心,提升綜合門戶樞紐能級,建設廣州“三核”中的“現代活力核”。
背景:東部中心的樞紐意義
鏈接全國
東部中心作為廣州向東融入國家沿海大通道的必經要地,打造面向華東、海西的戰略門戶,深化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強化腹地鏈接廣度和深度,對廣州筑牢開放格局的基石尤為重要。此外,東部中心通過中老班列、中歐班列鏈接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助力廣州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建設,融入雙循環戰略格局。
融通灣區
東部中心位于灣區兩岸科技創新走廊的交會點,是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名副其實的北部頂點,通過打造面向灣區東岸的高能級城市中心,高濃度匯聚大灣區的創新資源,承接港澳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鏈接廣深兩大都市圈,協同橫琴、前海、南沙推動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發展能級躍升,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協同莞惠
東部中心毗鄰東莞、惠州,是發揮廣州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向東縱深推進與東莞、惠州聯動發展的橋頭堡。以東部中心為核心,以東江廊道為紐帶推動區域生態共育、交通互聯、產業協作、服務共享,打造東江流域服務核心,開拓穗莞惠合作新局面。
總體規劃:“一帶四軸,雙城三片”的總體空間結構
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提出“兩江東進”戰略,本次《總體規劃》明確提出,黃埔、增城兩區聯動建設廣州東部中心,規劃范圍896平方公里(黃埔308平方公里,增城588平方公里),從而謀劃向東延伸形成發展縱深,強化穗莞惠區域聯動。
本次規劃承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6+4”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聚焦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總體定位面向華東、聯動廣深、協同莞惠,提出三大發展愿景:開放高效綠色的門戶之城、挺起產業脊梁的創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
廣州東部中心聚焦四大核心功能: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核心承載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引擎、大灣區生產性服務中心,為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廣州發展能級提供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
東部中心作為活力創新軸上的重要一環,北聯知識城,南聯獅子洋,規劃形成“一帶四軸,雙城三片”的總體空間結構。
總體規劃中“雙城”中的海絲城效果圖
總體規劃中“雙城”中的東江城效果圖
其中“一帶”為延續“兩江東進”發展動能的珠江-東江高質量發展帶;“四軸”為承接廣州活力創新軸形成的科城創新軸、海絲智造軸、香山智造軸、增江創新軸,統領兩區創新協同與分工;“雙城”為海絲城、東江城,突出現代服務業功能,共同作為東部中心的核心城區;“三片”為科學城片區、南香山片區、荔湖新城片區三大新興產城融合片區。
交通規劃
新塘站為中心 交通輻射全國
《總體規劃》以高能級樞紐廣聚資源,以新塘站為中心,實現1小時可到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2小時左右可覆蓋粵東和閩西廣大地區,3小時左右可到達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5小時左右可到達長三角城市群,8小時左右可到達京津冀城市群,四通八達,輻射全國。依托增城西站建設東部公鐵聯運樞紐,打造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新塘站建設創智型CBD,加快培育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的總部經濟與產業鏈供應鏈管理中心。
加強區域高效率通道。推進廣中珠澳高鐵、佛穗莞城際、增佛高速、增莞番高速等區域軌道與通道建設,面向穗莞惠合作沿東江建設一批跨江通道,提高廣州超大城市的區域融合發展效率。
加密內部交通網絡。東部中心長遠規劃近500公里的城市軌道線路,并通過臨江大道、開放大道、永寧大道、福寧大道等“七橫八縱”骨架路網串聯產業組團,加強發展要素的快速流動,堅實支撐廣州高質量向東發展。
產業規劃
聚焦“芯顯車藥” 發展未來產業
《總體規劃》提出,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聚焦“芯顯車藥”,大力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主導產業,支撐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核心承載區、“世界顯示之都”、萬億“智車之城”,同時壯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
打造技術創新策源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依托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推進科技轉化平臺建設,沿海絲城科技長灘布局面向未來的新經濟形態,依托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建設區域共享的大科學裝置集聚區。
引導規模化制造業用地集聚。用好增量空間和存量低效用地,抓大項目、大企業,布局“雙城、三片、多個產業組團”,建設270平方公里的連片大產業、大平臺,引導先進制造業規模化、連片化發展,加速成形起勢。
空間規劃
發揮雙城價值 服務超300萬人口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幸福成果。
東部中心依托“兩江交匯、三山入城、九脈通海”的綠美生態格局,以碧帶體系高質量打造東部綠美名片。建設可親水的珠江-東江碧帶,實現50公里濱江岸線貫通,變“工業銹帶”為“生活秀帶”;將南香山、馬山、龍頭山三座山建設成郊野森林公園,讓森林進入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將9條南北向的河涌建設成親水公園,建設碧道、綠道網絡,串聯歷史文化,提供更豐富的線性空間。
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疏解,加大東部中心的優質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加速打造服務超300萬人口的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區。發揮海絲城與東江城的濱水和樞紐價值,共同打造成為沿珠江-東江布局的中央創新區,支撐廣州城市核心功能沿江聚集與向東拓展;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沿江地區、產業園區和樞紐門戶的低效用地騰退轉型與升級改造,保障高價值生產和生活空間供給;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跨區均衡供給,加快形成“城市—組團—社區”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引導灣區和中心城區的一流名校名醫設施“家門口配套”;筑牢城市韌性安全格局,建設安全、綠色、高效、智慧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加強高質量水資源與能源供給,提高防洪與排澇標準;適度超前謀劃布局城市交通大腦、新能源終端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社區、智慧園區及智慧物流基礎設施。豐富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場景,開展自動駕駛示范運營。發展低空經濟,探索智能駕駛低空載人飛行器試飛及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