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風自南而來,拂過波光粼粼的江面。
坐落于珠江口最南端的南沙,勇立潮頭,擔起“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新使命;
獅子洋畔的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機械臂揮舞,僅60秒,一輛定制電動汽車就完成生產下線;
在地面,智能網聯汽車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空中,量產的“空中出租車”即將顛覆傳統出行模式,并帶來萬億規模的低空經濟產業。
一場新技術的深刻變革已悄然來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時代命題。
大機遇、大文章。聚焦改革痛點、發展難點、創新堵點,如何一一破題,讓“法治之力”變成“向新之力”,成為擺在廣州立法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法治無聲,卻有萬鈞之力。
面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無限機遇和新的挑戰,廣州充分點燃“法治引擎”,激發起澎湃的發展新動能。在新的歷史節點,迎著晨曦中的第一縷陽光,“向新而行”。
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打造智慧交通產業集群
獅子洋畔,大江奔流入海。
7年前,一座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落子番禺,率先布局新能源賽道,成就了超級獨角獸企業、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廣汽埃安。
2024年1月,隨著一輛如祺出行的網約車完成最后一臺C-V2X車載終端的裝車調試,一個“里程碑”的時刻來臨:廣州成為全國首個車聯網常態化運營車輛破萬輛的城市。
6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消息,廣汽集團成為全國首批開展L3自動駕駛上路通行試點的車企之一。
一場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深刻變革正在廣州發生,新質生產力不斷“上新”。
智能網聯汽車是“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有著強勁的產業融合效應。
廣州作為國內自動駕駛起步最早的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基礎雄厚,已向15家測試主體的415輛智能網聯汽車發放測試許可,累計開放測試道路797條,共計3247公里(含高速公路)。
“希望通過地方立法為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提供政策法規支持,加快培育汽車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表示,上海、深圳、杭州、蘇州等地已陸續出臺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利用政策驅動產業快速發展。
時不我待。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發布的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中,《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成為正式立法項目。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會同市公安、交通運輸、規劃和自然資源等部門成立提案工作專班,通過并聯開展立法程序,組織省內外立法調研、專家論證、行政相對人座談、掛網公參、征求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意見等工作。
經過30多次的集中會改,3次征求市政府部門、各區政府等單位意見,100多條意見或被采納或溝通協調達成一致,最終形成了《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草案)》。
就在上個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草案)》。目前,市政府已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條例(草案)聚焦———破解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集聚度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道路及場景應用開放不足、商業運營落地難等突出問題,積極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和智慧交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新質生產力。
競逐低空經濟新賽道 通過立法消除發展障礙
藍天之下,珠水之上,伴隨著螺旋槳的轟鳴,“空中的士”正飛往廣州繁華的CBD。
未來已來。今年4月7日,廣州民營企業億航智能獲得全球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行業首張生產許可證。
“這意味著將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華智表示,將在廣州、深圳、珠海、合肥等低空經濟“樣板城市”率先推出“空中出租車”,屆時用戶通過手機App即可打“飛的”。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已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廣州目前擁有億航智能、小鵬匯天等300多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核心企業69家。其中,小鵬匯天的飛行汽車預計于2025年底量產交付。
在萬米高空和廣袤大地之間,一個萬億規模的低空經濟產業正在崛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打造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廣州在多年積累基礎上,全面發力推進低空經濟邁入快車道。
《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近日正式印發,提出廣州將以無人機和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研發制造為低空制造業重點,以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公共服務為低空飛行運營重點,力爭到2027年,廣州低空經濟整體規模達到1500億元。
低空經濟藍圖繪就,低空經濟發展的相關立法也已啟動,如鳥之雙翼,以搶抓這一輪低空經濟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
目前,廣州市司法局正會同市發展改革委等相關單位加快推進《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草案)》起草工作,成立起草工作專班,深入企業和部門開展實地調研,聚焦政策法規制度保障不充分、空域協同管理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為低空經濟發展疏通渠道、消除障礙,搶占發展先機,積極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
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推動區域經濟“向新而行”
巨輪停泊,塔吊林立,在廣州南沙港碼頭,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市場,一艘艘船舶也滿載“中國制造”駛向五洲四海。
向海而興,潮平岸闊。
作為千年商都廣州唯一的出海大通道,南沙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新階段,《南沙方案》賦予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歷史使命。
制定《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簡稱《南沙條例》)是廣東省、廣州市貫徹落實《南沙方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先行性、探索性立法,在全國具有創新意義。
為了加快推進《南沙條例》的起草工作,省、市、區立法專班人員形成合力,先后組織二十多場專題立法調研和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全面梳理相關政策文件及立法規定,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相關事權事項,高質高效完成草案稿的起草工作。
《南沙條例》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最大亮點是強化放權賦能,按照“能放則放”的原則賦予南沙相關省、市管理權限,同時積極爭取國家下放權限。
通過立法破除改革障礙,消除發展痛點,《南沙條例》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引擎”的強勁動能正在不斷釋放——
將目光投向廣州東部的增城區,一組數據惹人注目: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1452億元、增長8.5%;“芯、顯、車”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142個在建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市場主體總量同比增長15.11%,增速全市第一;工業投資增長57%,今年初有11個產業項目相繼開工……
為何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投資增城?或許可以從實施一年的《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中尋找到答案。
一年來,條例的實施為增城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這不僅體現在GDP的顯著增長上,更在于法治引領下的信心與保障,從而為區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產業是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條例鼓勵和支持重點發展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等。
毗鄰增城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樣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科創熱土。
歷經四十年發展,從一片荒灘蕉林到全國經濟開發區的翹楚,翻天覆地的巨變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里不得不提到,開全國經濟功能區立法先河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實施。
1984年12月,廣州開發區掛牌成立。僅僅半年后,市政府發布實施《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暫行條例》政府規章,讓開發區有了“基本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依法治區”這一當時看來超前的概念,成為開發區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條例也讓廣州開發區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法治紅利。
法與時轉則治。1987年政府規章升級為地方性法規《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此后歷經4次修正。2023年,廣州市再次啟動條例的修訂工作,全面梳理開發區開發開放需要破解的制度障礙,總結提升開發區創新發展經驗,更好實現開發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作為廣州東進“橋頭堡”,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三城一島”聯動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廣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有創新力的東部,煥發出“向新而行”的澎湃動力,一個嶄新的區域經濟中心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