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化總體規劃目標任務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以“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和規劃資源“1516”行動為抓手,以規劃為引領統籌資源投放與項目生成,以差異化全域整治保障“百千萬工程”,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土地和自然資源資產流轉交易增值,深入推動惠企利民審批制度改革,勇挑廣州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譜寫廣州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時代新篇。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局長鄧毛穎表示,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系統將以“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和規劃資源“1516”行動為抓手,勇挑廣州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
激發超大城市轉型新優勢
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賦予廣州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強的城市功能、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重大利好,明確廣州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我們要繼續做好宣貫和組織實施工作,把總規明確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具體化,加快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發展格局,引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城市群。
我們將以規劃為引領統籌資源投放與項目生成。聚焦對城市發展具有戰略性、長遠意義的重大平臺,著重牽引土地、資金、重大基礎設施等資源的投放,同步謀劃項目布局、統籌建設時序,實現“項目跟著規劃走、資源跟著項目走”,推進城市發展目標落深落實。
同時將城市設計貫穿規劃編制與實施全過程,推動南沙新區、新中軸線南段、環白云山等重點片區城市設計,編制新嶺南建筑風格、新嶺南騎樓、第五立面等系列指引,為建筑風貌管控提供技術支撐“工具包”;制定全市統一的道路品質標準化設計導則,研究城市道路模塊化構件的集采辦法,結合全運會賽區打造精致街區的先行示范。
以差異化全域整治保障“百千萬工程”。我們強化鎮作為聯城帶村的綜合服務節點,緊緊圍繞“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工作目標,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因地制宜推進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的全域綜合整治模式,統籌推進各類整治項目。
強化資源要素精準配置
探索差別化、精細化的土地指標和結構管理方式。我們建立計劃“指標池”,從過去“報什么批什么”轉為規劃引導用地報批,進一步統籌土地資源要素向重點平臺、重點園區、重點項目集中。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我們以增創高質量產業空間為目標,縱深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等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開展產業園區用地專項治理,建立“以地控稅、以稅節地”長效管理機制,提升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促進土地和自然資源資產流轉交易增值。創新存量住房“以舊換新”“房地聯動”機制,在配套獎勵政策、房屋交易費用等方面探索支持性政策,加速土地和房屋去化周期;有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集體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管理機制,大力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
積極發展規劃和自然資源新質生產力。聚焦發展海洋產業新場景和新賽道,推動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文旅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加速發展新一代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氣水合物等四大海洋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深海未來空間、海洋未來能源、海洋未來信息、海洋未來健康四大重點方向,推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深海空天融合發展。
打造智慧高效治理新樣板
深入推動惠企利民審批制度改革。我們繼續推動全業務鏈條審批改革,打響業務辦理“組合拳”,推行行政審批合并辦理,推進全市“通查”“通收”“通辦”;推出主動服務“新菜單”,供地前提前開展設計方案審查,供地后免申請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不動產權證》,助力企業“拿地即開工”。
推進綠色低碳和安全韌性建設。我們開展生態廊道建設,注重保護魚類洄游的“魚道”、水鳥棲息地和“水鳥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抓好耕地保護,探索實行“以獎代補”轉移支付,推動耕地整治恢復,全面推行田長制,實施智慧巡查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