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海洋名城
作為廣州在海洋領域的首個戰略性、綱領性的中長期規劃,《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出臺引發熱議。廣州將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如何打造全球海洋新質生產力先鋒城市?如何營造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海洋名城?《規劃》繪就藍圖,引領廣州向海圖強,讓蔚藍成為廣州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動人底色。
逐夢深藍 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廣州作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實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功能方面,海洋的作用更加重要。《規劃》將逐夢深藍,建設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主要任務之一。
面向2035年,廣州將以國家戰略方向和國際海洋科技前沿為基礎,聚焦深海探測、海洋生物、智能無人等領域,以提升海洋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水平為目標,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在廣州經濟與城市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深海探測方面,廣州將以深潛、深鉆、深網、極地“三深一極”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入開展深海構造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與環境、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極地海洋等深遠海的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廣州在深海、極地等新的疆域的國際科技領域影響力,將科研優勢轉變為規則主導權、合作主動權,將廣州建設為全球著名的深海科技創新中心。
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戰略所朱本鐸表示:“‘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總體裝備和綜合作業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鉆探能力,是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的‘國之重器’,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產業化提供重要裝備保障,有力支撐我國實施大洋鉆探國際大科學計劃。”
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和開發是廣州海洋科研的優勢領域及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面向2035年,廣州將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集聚的優勢,聚焦南海海洋生物資源調查、海洋生物基因技術、海洋生物酶制劑產品研制、海洋新藥物研發等領域,不斷突破廣州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新藥物研制的關鍵技術,推動相關成果產業化,打造成為海洋生物醫藥創新高地。
“海洋生物材料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在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經過原料提純后可用于制備高價值醫療器械產品。近年來我們利用海洋生物材料開發了藻酸鹽敷料、液體敷料、牙齒脫敏劑等高值醫療器械產品,目前已有多款產品投入臨床使用。”廣州貝奧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瑞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緊跟廣州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的步伐,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重點圍繞海洋生物原材料,布局轉化口腔組織修復與再生、骨止血及骨缺損修復的高值醫療器械產品,助力廣州打造海上藍色藥庫。”
智能化、無人化是海洋科技領域的重要趨勢之一,目前全球正在加快研制新一代智能無人海洋裝備。面向2035年,廣州將重點突破水上水下智能感知、協同控制、自主導航等關鍵技術,推動智能水下機器人、新一代潛航器、智慧無人船艇等智能海洋裝備研發。促進海洋遙感、人工智能和算力的融合應用,支持深海信息流可持續觀測、深海大數據融合與圖像解譯、深海通信導航、深海數據傳輸等基礎研究,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智能無人體系。
位于南沙的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南沙)面向海洋科學研究、深海資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新型海洋智能無人系統方向,科研實力與成果全國領先。“廣州在無人系統領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該領域是目前廣州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也提出要推進無人機、無人艇等無人系統產業發展。”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院長王蓉輝表示,“未來我院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布局與產業發展規劃,集聚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匯聚高端人才團隊,打造智能無人系統裝備研發及產業發展高地,助力廣州建設海陸空一體化無人體系,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及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貢獻力量。”
向海圖強 打造全球海洋新質生產力先鋒城市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廣州海洋產業體系完善,海洋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9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機構發布《中國海洋新興產業指數報告2023》,廣州連續三年位居第一梯隊。
“新質生產力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認為,“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條件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催化海洋未來產業前瞻布局。這對于廣州這座產業體系完備、海洋科研實力卓越的城市而言,無疑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廣州海洋產業應該走高端、多元、融合的發展路線,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全球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先鋒城市。”
《規劃》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結合產業、港口和科研優勢,明確三大海洋產業主攻方向。以海強基,推動海洋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以海求新,促進海洋動力新引擎培育壯大;以海謀篇,面向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進行前瞻布局。
以海強基,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和世界級造船基地。
廣州連續5年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中保持全球第13位,穩居國內前四;2023年的全市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居全球第五、第六位。廣州的港口條件、運輸能級等“硬實力”在全球領先,但廣州港口依舊存在國際化水平不夠,對國際航運高端機構缺乏吸引力等航運服務“軟實力”不足的問題。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原總規劃師、中交城市與區域開發規劃研究院原院長陳有文認為: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本身不是目的,強化樞紐對生產要素資源集聚的引導與配置作用,以此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才是目的。廣州航運樞紐建設要強調服務導向,夯實連接度,更好地支撐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與國家綜合性門戶。
針對提升廣州海洋運輸、航運服務的現代化水平,《規劃》提出三大對策。一是引進國內外航運龍頭企業,吸引航運總部集聚,吸引國際知名航運公司運營中心落戶廣州。二是進一步豐富地中海、亞洲航線,開辟歐美遠洋航線,拓展與歐美主要港口之間的滾裝航線。三是加快拓展航運交易、航運結算、航運指數研發等服務功能,搭建覆蓋航運交易全業態服務功能體系。
以海求新,促進動力新引擎培育壯大。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海洋經濟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和載體。廣州從海洋牧場裝備設計、裝備制造、水產種質、水產品加工等環節發力打造現代海洋牧場全產業鏈。依托海洋牧場裝備設計制造,拓展廣州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空間。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深耕深遠海綠色智能養殖平臺技術,獲多國發明專利授權,在廣東、福建、海南等6省實現成果轉化應用。
全力打造“一高地兩中心”(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高地,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制造中心和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規劃》提出,重點發展養殖旅游一體化的海洋牧場、新型重力式深水網箱、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多功能養殖輔助船、文旅養殖平臺,推廣海洋能源裝置和海上牧場技術融合的“藍色能源+海上糧倉”模式。
以海謀篇,前瞻布局天然氣水合物產業。
天然氣水合物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儲量巨大,如果能夠高效開發利用將優化我國的能源結構,實現碳減排。
“我國海域水合物資源調查研究從1998年當‘小學生’開始,在學習中增長悟性,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在實干中積累經驗,直至今天我們獲取了各種賦存形式的水合物,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成為同領域的領跑者。”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首席科學家張光學如是說。
廣州在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匯聚了國內外著名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機構,在引領天然氣水合物產業發展上具有區位優勢、人才隊伍優勢、科技創新優勢和產業化基礎。《規劃》提出繼續強化廣州在科研產業方面的先發優勢,前瞻布局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存儲—轉化”全產業鏈,強化核心工程技術研發,發展天然氣水合物應用產業,加快建設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拓展天然氣水合物裝備應用于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等其他相關產業,打造全球海洋新能源產業發展先鋒城市。
以海營城 營造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海洋名城
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明清海洋貿易中心,再到今日國際航運樞紐,廣州與海洋的緊密聯系已逾千年。《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將“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作為廣州的城市性質,并提出要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蔚藍活力海岸帶。《規劃》的出爐,為建設彰顯海洋文化特色,營造城海交融的嶺南風韻海洋名城描繪了美好藍圖。
對于海洋傳統文化,廣州海事博物館館長王芳表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南海神廟、南越國宮署遺址、清真先賢古墓等都是典型的海絲印記,地理位置決定了廣州向海而生、向海圖強的探險精神。應繼續加強海絲歷史文化資源的考古與挖掘,通過文化展示形式宣傳廣州向海而生的生活方式及其獨特的海絲文化特色。可借鑒浙江經驗,加強廣州海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規劃》提出,廣州將以海絲文化、海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抓手。一是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活化利用。加強南海神廟、扶胥港口和運河、黃埔古港等海絲文化遺址保護活化展示,挖掘懷圣寺光塔等海絲遺跡歷史故事,策劃培育珠江—獅子洋海絲文化遺產游徑,開發海絲文化研學旅游品牌。二是強化海防文化聯動。以海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主導功能,以文旅融合發展為主要方式,串聯白鵝潭到南沙灣的古廣州海防—江防—城防遺址,重點保護、修復越秀山四方炮臺和魚珠、大虎島等炮臺遺址。優化現有水道和陸路交通網絡,形成文化聯動網絡,開發珠江日游航線,策劃夜游南下航線。推動虎門炮臺舊址公園建設,聯合東莞打造鴉片戰爭海防遺址游徑。三是保護涉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于現代海洋文化,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向明表示,廣州現代海洋文化應結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深入挖掘不同時期海洋文化遺產中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元素,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的宣傳。在旅游方面,海島旅游是當前海洋旅游的潛力板塊,“海洋風光—休閑放松—享樂需求”是重要的海洋旅游動機,應結合海洋文化遺產開發更多喜聞樂見的海洋旅游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
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是亞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郵輪綜合體之一,已于2024年6月實現開港復航,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旅游市場,滿足人民對郵輪旅游的需求。
《規劃》提出,廣州將從海洋科普、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創方面下狠功夫。一是健全海洋科普體系。建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推動海洋知識普及。借助海洋節日活動,宣傳廣州海洋特色和海洋創新情況。二是發展現代海洋旅游休閑產業。打造廣州郵輪、游艇與海岸、海島聯動發展的旅游品牌,創新發展江海游、跳島游等旅游產品,豐富江海全景旅游體驗。三是推動海洋文創與現代科技融合。探索海洋文化科技創意融合發展新空間,塑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新場景。鼓勵將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海洋文化作品和海洋文化創意產品,以數字經濟賦能海洋文化宣傳推廣。
對于海洋城市風貌,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敏表示,廣州應充分凸顯江海一體的河口型海洋城市的文化特質,將海洋文化、景觀與珠江航道結合。同時應充分利用古海岸、古港口及古航道地標自然地理景觀的遺存,通過登高、步行、游船等形式構建“山、海、港、塔”等主題鮮明的立體觀景系統。
《規劃》提出,廣州將打造“一帶三區五灣十景”的特色海洋城市風貌體系。“一帶”是指串聯白鵝潭到伶仃洋珠江入海口的城市和生態景觀資源,將海洋創新發展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海洋城市風貌帶。“三區”則指從白鵝潭到黃木灣段的傳統海洋風貌區,從黃木灣至蓮花灣的現代海洋風貌區,以及南沙灣至萬頃沙南部岸段的未來海洋風貌區。“五灣”包括鵝潭灣、黃木灣、蓮花灣、南沙灣和龍穴灣。鵝潭灣融合嶺南傳統文化與海洋文化,打造國際海洋風情的濱水區;黃木灣保護活化海絲遺跡,打造世界活力濱水區;蓮花灣塑造山水延綿、漁歌唱晚風貌,打造海洋生態文明與海洋科技創新融合示范區;南沙灣有機融合海防文化、媽祖民俗和現代海洋風貌,打造灣區海洋文化客廳;龍穴灣塑造現代化港產融合新風貌,創造活躍、共享、親海的濱海空間。以“開放創新,向海向洋”為主題,策劃打造廣州海洋十景,包括鵝潭揚帆、長堤煙波、雙塔引航、海廟神韻、黃埔云檣、蓮塔觀海、國門銅關、巨輪翔鷗、龍穴浴日、灣區明珠,以此強化廣州海洋風貌標識體系,打造海洋標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