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省河湖長制工作考核結果出爐
廣東省2020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考核結果近日公布,廣州被評為優秀等次,這也是該項考核從2018年開始以來,廣州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
從2018年起,廣東省河長辦通過資料核查、現場抽查、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從指標考核、工作測評和公眾評價三個部分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進行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等次??己藢嵭小耙黄狈駴Q”,若區域內發生1起重大突發水環境事件等情形,考核結果不得評為優秀;若發生2起以上重大或者1起以上特大突發水環境事件等情形,考核結果為不合格。
2020年,廣州市水環境治理工作取得歷史性成效:一是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監管的147條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二是全市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三是獲得第十批(2020年度)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四是白云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五是率先在全省實現7229條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南沙區獲得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稱號;六是天河區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七是新建污水管網8383公里,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74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二;八是積極推廣總結治水經驗,《廣州市抓源頭 補短板 保生態 強機制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刊采用上報中辦國辦;九是累計建成高質量碧道513公里,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聚焦源頭 改善水環境
2020年,廣州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100%,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水體斷面劣Ⅴ類比例為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76.9%,超額完成年度目標61.5%。
全市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于2020年全面達標,10個斷面水質同比好轉。其中鴉崗斷面在2018年曾是劣V類水體,2020年時,已穩定保持在IV類;石井河口斷面由曾經氨氮超過20mg/L的“醬油河”,到現在水質上升兩個類別;東朗、墩頭基、蓮花山、大墩斷面水質上升一個類別;流溪河山莊、大坳、增江口、大龍涌口、蕉門斷面水質類別同比無變化,但主要指標濃度有所改善;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氨氮污染物排放總量由2016底的27145千克/日降至2020年底的3644千克/日,下降86.5%。
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增城區增江引來成群白鷺
風景如畫的增城區增江碧道成為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點”
2020年,廣州市開展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自查自糾工作,898宗河湖“四亂”問題已100%完成整治銷號,市直管水域清撈垃圾7465噸。
一是著力加大控源控污力度。建立突擊查控及快速反應機制,實現污染源早發現、早上報、早整治,嚴防水質反彈,摸查上報污染源8.3萬個并全部銷號。完成納入省考核的15351個“散亂污”場所整治工作,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利用率90%,20.4萬畝連片50畝以上池塘完成治理。
二是著力提升污水處理效能。新建污水管網8383公里,新(擴)建污水處理廠7座,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74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二。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推進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推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排水單元達標比例達69%,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完成率將達雙100%。
三是著力做好拆違控違工作。結合嶺南水鄉實際,創造性開展“騎樓”式拆法,破解了老城區及城中村水環境治理難題。自2017年以來,廣州累計拆除涉水違建1300多萬平方米,既為河湖休養生息提供了空間,也為河湖治理提供了施工走廊。2020年,簽發市總河長令第8號,明確全市涉水違法建設整治總任務(526萬平方米),將河湖拆違工作向一二級支流及合流渠箱延伸,全面疏通河湖“毛細血管” 。
節水用水 有序有效
在本次考核中,廣州市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全年下降2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全年下降27%。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約為39.42億立方米,達到低于49.52億立方米的考核要求。
2019年廣州市榮獲“廣東省節水型城市”稱號。2020年廣州市入選“國家節水型城市”。番禺、花都、增城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通過省級驗收,提前完成省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任務,番禺區獲評水利部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夕陽西下的番禺區大學城赤坎涌實景
番禺區雁洲涌龍舟賽
建立多級治水體系 保持信息公開透明
在原五級河長體系基礎上,廣州市延伸設置9大流域市級河長,并依托全市19660個標準網格設置網格員18416名,形成了“總河長-流域河長-市級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自然村河段長-網格員”的多級治水體系,實現全市河湖全覆蓋。2020年12月,廣州市水務局官方網站向社會公示了市、區、鎮、村四級河湖長名錄,并及時完善更新“廣東智慧河長”系統中的河湖名錄及河長湖長信息。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3838名河(湖)長及相關工作人員加入廣東省智慧河長平臺,上線率達97.5%。
廣州市各河湖顯著位置已設置河(湖)長公示牌,公示牌內容包括河(湖)長職責、河湖概況、管護目標、河(湖)長姓名及職務、監督電話、省市投訴公眾號二維碼等要素。目前,共設置了河湖長公示牌5299塊,另外廣州市還自行設置了6199塊小微水體公示牌,并落實了管理維護。
2020年,全市四級河(湖)長共巡河29.1萬次,人均巡河約91.8次。4名市級總河長巡河35次,人均巡河次數8.75次/年,遠超每年1次的要求。9名市級河長巡河60次,人均巡河次數6.67次/年,遠超每季度至少1次的要求。全年度有2663名河(湖)長巡河并上報問題,占總人數的84%。
根據“廣東智慧河長”系統后臺查詢,2020年度廣州市共接收19234個問題,辦結19233個,辦結率為99.99%。
五大創新 助力推行河湖長制
體制創新,完善組織架構。一是成立了5個流域事務(管理)中心,內設河長制事務部,承擔流域河長制日常工作。二是將市水務局河湖管理處更名為河湖長制工作處,剝離行政業務,專門負責推進河長制湖長制組織實施和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督查工作。
思路創新,聚焦重點任務。簽發市總河長令第7~9號,聚焦省考石井河口斷面達標、526萬平方米涉水疑似違建及黑臭小微水體整治、443條合流渠箱“開閘”行動,高位推動重難點問題解決。
機制創新,增強人員配置。由分管副市長兼任市河長辦主任,設置專職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明文要求各區河長辦抽調對象的抽調時間不少于2年,并且實行單獨考核機制。
制度創新,解決跨界問題。白云區創新建立河湖長制跨界交叉互檢工作制度,通過相鄰鎮街交叉互檢,加強工作溝通協作,共同維護提升水環境質量。
方式創新,提升履職效能。一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巡河履職難問題,專門開發“廣州河長培訓微信小程序”,設置河長課堂、任務打卡、在線會議等八大功能模塊,為各級河長的工作學習提供了更多便利。二是研發的“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獲得1項發明專利(《河長App系統》)及2項軟件著作權授權(《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App端軟件》《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PC端軟件》)。三是增城區《河涌眾彩小程序及數據管理系統》獲中國測繪學會頒發的測繪地理信息自主創新產品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