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質量發展 廣州亮點
韻味廣州 文化強市再出彩
  • 聽全文
  • 2021-09-08 09:52:45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以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重要目標,闖出一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建設之路

  白露迎秋染稻黃,廣州文化園地生機勃發,果實累累。

  繼天河區后,廣州番禺區近日登榜“國家文化出口基地”。29家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廣東兩席全部來自廣州。今年上半年,廣州文化服務出口大增311.89%,文化資源轉化為城市財富,“千年商都”崛起了“文化外貿橋頭堡”。

  廣州文化出海,“根”在兩千多年的深厚底蘊,“帆”為始終敢闖敢試、求新求變的城市精神,“水手”是一個個廣州故事的講述者、執筆人。

  文化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堅定的文化自信,支撐著廣州發展,引領著廣州前行。廣州,正以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重要目標,闖出一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建設之路。

  “廣州不僅要實現自身的文化現代化,而且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表示,“這才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題中的應有之義。”

  一條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壯大之路

  一條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之路

  一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建設之路

  一條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提升之路

  一條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的開放之路

  舉旗鑄魂,唱響“英雄城”新時代主旋律

  思想和價值是文化的根和靈魂。

  要使文化之樹常青,就要涵養文化之根,在強化思想和價值引領上下功夫。

  ——筑牢理想信念,在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心中種下信仰的種子。

  “在你的心目中,中國夢是什么?是國泰民安,還是經濟騰飛?……”像嘮家常一樣,一堂不到10分鐘的微黨團課就這樣娓娓道來。

  這是廣州共青團團干部微黨團課大賽的一個片段。10個月的大賽期間,全市4萬多名團干部參加初賽,輻射團員40萬余人,形成“萬名團干部講團課”的濃厚氛圍。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青年講給青年聽。立足現實案例闡釋思想理論的微黨團課,把理想信念教育帶入日常生活,更讓信仰的力量在年輕人中不斷引發共情共鳴。

  ——強化價值引領,創新打造“紅色學堂”,讓紅色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

  “讓無聲的文物更鮮活地講述革命故事。”廣州農講所紀念館以聲光電藝術串聯紅色文脈,開發“紅講臺”手機小程序黨史故事帶回家。

  “讓文物走出展館,讓生活與歷史相連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推出 “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重走廣州起義部隊的革命足跡。

  今年7月,《廣州起義組曲》在廣州起義紀念館奏響。“紅色+音樂、話劇、電影”等跨界操作,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有形”“有聲”“有行”。

  全國首輛結合黨史學習和為民服務的主題專車——學習實踐大篷車載著“紅色移動課堂”開到群眾家門口……

  隨著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建設不斷推動,“紅色基因”已嵌入廣州城市肌理。今年以來,廣大黨員干部和市民群眾到紅色學堂瞻仰革命遺址、參觀紅色展覽等超過13萬場次、1080萬余人次。紅色英雄城,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家門口的紅色學堂,有力凝聚起全市人民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力量。

“紅色基因”已嵌入廣州城市肌理

  春風化雨,全民共筑城市文明新高度

  這是有史以來全球城市中最大規模的核酸大排查。

  自5月26日至6月7日24時,廣州累計核酸采樣2798.55萬份。龐大的數字與驚人的速度背后,是無數位主動站到防疫前線,為這座城市能早一日恢復日常生活而無私奉獻的熱心人。

  5月21日,廣州荔灣區出現了該輪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個本土確診病例。《志愿者,廣州需要你!》在朋友圈迅速傳開,一時間,令似風雷,愛如潮涌。

  去年曾參與抗疫的1000多名志愿者,收到了“再出發”的集結短信。還有更多報名信息來自志愿“新人”。

  “我是光塔轄區居民,希望出一份力”

  “自帶充電寶,預計30分鐘到達”

  “通宵也可以,想給大家略盡綿力”

  ……

  微信群內,志愿者的回應聲響了一整晚。“廣州志愿者群聊記錄看哭了”沖上微博熱搜。至6月5日,廣州共發動志愿者超10萬人次,服務時長超過了50萬小時。這就是全國首提打造“志愿者之城”——廣州的溫度。

  廣州文明建設,注重的是“里子工程”:出臺《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法治促進文明,為行善者撐腰;建成285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編織起“全市覆蓋、出戶可及、群眾便利”的基層網絡;做深做細愛國衛生運動、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等創文工作,把文明指數化作民生幸福“可感度”。

  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建設。

  在廣州,最美的風景是人,是在廣州地鐵區莊站,為救出不慎失足婆婆徒手推動100噸列車的乘客們;是整整37分鐘一直為老人吸出尿液,在飛機上救人的廣州暨大附院醫生張紅;是把21歲青春年華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廣州市最美志愿者、大山里的“燃燈者”李莎。

  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380萬注冊志愿者,1.2億累計志愿服務時,40萬人次無償獻血140多噸……這些人和這些數字,為廣州城市文明寫下最溫暖的注腳。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城市發展亦如是。四度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由千萬廣州人共同筑起的、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共建共享,用心用情提升文化惠民“溫度”

  這個8月,書香滿花城。

  隨著南國書香節開幕,兩條新聞受到關注:其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廣州全民閱讀指數連續4年居全省首位。

  其二,由何鏡堂院士擔綱設計的白云區圖書館新館即將在9月開放。作為全國首家應用基于高頻解決方案無感借閱通道的圖書館,這里每一本書都會嵌入芯片,讓機器人盤點、智能書架、虛擬圖書導航等眾多“黑科技”成為可能。

  閱讀是最基本的文化行為,更是最基本的文化權利。書香花城,指向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書香中國,是中華民族文明昌盛的最詩意的表達。

  以全民閱讀為切口,廣州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使每個公民都擁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

  基本形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和農村“10里文化圈”。年均組織公益演出、展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近2萬場次,打造“羊城之夏” 等文化惠民招牌。“圖書館之城”建設領先全國,提前實現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目標。“博物館之城”建設不斷推進,率先推行博物館夜間開放,“博物館奇妙夜”風靡全國。

  謀篇“十四五”,邁向2035,廣州新一輪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適時而至。

  《廣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0-2035年)》提出,以“一江兩岸”為廊帶,以新舊城市中心為核軸,建設及合理布局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形成“一江一廊、兩軸兩核、多心多節點”文化空間結構。到2035年,實現每4萬人一座圖書館,博物館總數達300家以上,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曾德雄建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廣州應樹立“大文化”觀念,讓文化參與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社區治理等事務,“把文化元素植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一條毛細血管中,這才是真正高質量的符合人性需要的現代化。”

  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經濟發展新引擎

  先來看一組數字:2016年至2019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5%,遠高于同時期全市GDP的年均增速。2019年,廣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6.34%,比2016年提高1.41個百分點。

  從2017年成為千億級產業,到2020年全市規上文化相關產業營收超4000億元,廣州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進入新時代,廣州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供給”強化動能。構建起“1+8”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文化領域改革“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基本形成。

  平臺項目提升能級。創建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園區,成為少數擁有兩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城市。

  “骨干引領”帶旺業態。創新的體制與活躍的市場為文化產業注入充沛動能。騰訊研究院《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20》顯示,廣州數字文化指數位居全國城市第二位,其中數字音樂、數字動漫板塊位居榜首。微信、網易游戲、三七互娛、歡聚時代等龍頭企業,讓廣州數字文化產業這張新名片,熠熠生輝。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自2017年,繼廣交會之后,廣州又有了一張亮眼的城市新名片——廣州文交會。首屆文交會便吸引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機構、1000臺演出劇目、5000部影視作品、2萬件藝術品參展參映。2020年廣州文交會,11項簽約項目合同金額高達182億元,為邁入“十四五”的廣州,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產業答卷。

  守正創新,城市文化形象魅力再升級

  演藝舞臺,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視窗”。

  2019年的春天,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頒獎典禮在海南省歌舞劇院舉行,廣州原創舞劇《醒·獅》精彩片段演出結束,現場掌聲雷動。

  既尊重傳統,又大膽創新是《醒·獅》叫好又叫座的關鍵因素。守正,邀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婉珍以千道工序量身定做“白金獅頭”,全國武術冠軍馬小斌、南獅王之子趙偉斌“督陣”;創新,把舞蹈、武術、舞獅融為一體,首創獨樹一幟的嶺南舞蹈語匯,講嶺南故事,塑廣州精神。

  以嶺南文化為名片,廣州登上更廣闊的舞臺。還有1個月,為澳門美高梅劇院量身定制的《醒獅美高梅》即將駐場公演。“這對于《醒·獅》來說不僅是一次全新突破,更象征著粵港澳三地文化互通共融。”藝術總監兼總導演、廣州歌舞劇院院長史前進說。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表示,《醒獅美高梅》是一座里程碑,代表著大灣區文旅融合的進一步深化。

  文化廣州,何以出新出彩?

  因為保護傳承。廣州扛起嶺南文化中心功能擔當,設立永慶坊非遺街區,恩寧路、沙面、荔枝灣景區等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提升,出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廣州用好“繡花功夫”,讓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迸發更大活力。

  因為改革創新。在最現代的城市地標展示最原汁原味的非遺精品,在廣州塔打開“嶺南之窗”;得益于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突破,像《醒·獅》這樣的力作不斷涌現,電影《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獲金雞獎,文藝精品乘風出海。

  新華社在聚焦廣州發展時曾感言:“向海而進的文化基因,讓廣州人觀念向海,從未停止對外開放的腳步。”始終堅持敢闖敢試、求新求變的廣州,借千年文脈傳承煥新之光,照亮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建設之路。

  “建設之路”這樣闖出

  ●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

  ●高質量建設廣州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

  ●高質量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

  ●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

  ●廣州已擁有超過60座博物館、紀念館

  ●廣州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515.78平方米

  ●從全省來看,廣州市行政范圍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最多,高級別文物保護單位最多

  ●依托閱江路碧道的新時代驛站群,廣州市、海珠區持續開展一系列便民惠民群眾文化活動

  ●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中,廣州以213.5處不可移動文物位列全省第一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