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出品” 廣獲好評
“港珠澳大橋連血脈,人工島上會親人……”南音裊裊,不絕如縷。2023年3月23日,在“2023非遺品牌大會”開幕當晚的“非遺之夜”展演活動上,廣州出品的“群星獎”獲獎作品《同心結》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們展示傳統南音的當代表達,贏得滿堂喝彩。近年來,廣州文藝領域獎項不斷、精品迭出,一批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頻頻“出圈”,獲得觀眾廣泛好評。
文藝佳作捷報頻傳
“廣東南音曾廣泛流行于粵港澳三地,是嶺南地域特別的藝術形式。希望《同心結》這首作品一直傳唱下去,向世界講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團結故事!”在“非遺之夜”展演現場,觀眾小陳表示,作品獨到韻味和深刻內涵令人回味無窮。
由廣州市文化館創排,攜手荔灣區文化館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共同表演的《同心結》,在2022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勇奪佳績,獲曲藝類“群星獎”,在今年3月下旬的第五屆廣東省曲藝大賽總決賽頒獎典禮上,《同心結》再獲大獎——本次大賽粵語曲種賽區職業組比賽中,《同心結》脫穎而出榮獲節目獎一等獎,節目主演、嶺南曲藝傳習所成員蕭詩琳榮獲表演獎一等獎。這是廣州重視文化品牌建設和群眾文藝創作的成果,同時也展現了廣州、廣東乃至灣區群眾文藝創作的深厚底蘊與勃勃生機。
《同心結》劇照
廣東省曲藝大賽是目前我省最高規格、最高水準的曲藝賽事。同樣在本次大賽中,廣州市文化館“一團火”曲藝創作基地的作品《一家親》在綜合曲種賽區職業組11個節目中拔得頭籌,以最高分榮獲節目獎一等獎。
在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中,廣州市已連續三年總分名列榜首;在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評選中廣州也是捷報頻傳。今年3月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2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少兒藝術)決賽獲獎名單,廣州市參賽作品摘得4金7銀5銅,共計16個獎項,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獲“優秀組織獎”。《灣區暢想》《英歌少年》《小小英姿唱今朝》《魚兒小船蕩悠悠》《童年》《旗幟》《放下書包食大餐》等16件獲獎佳作作為廣州少兒藝術精品,凝聚了廣大群文工作者在少兒藝術創作上的心血,閃耀著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為廣州打造更多文藝精品
近年來,“廣州出品”屢獲殊榮。2022年,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廣東一共獲得三項“文華獎”,全部來自廣州。其中,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國家一級導演王筱頔憑借原創敘述體話劇《大道》獲得“文華導演獎”,廣州雜技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正丹憑借雜技劇《化·蝶》榮獲十七屆“文華表演獎”,廣州大劇院與北京中演四海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執行制作的舞臺劇《活動變人形》導演李伯男獲得“文華導演獎”。文華獎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國家舞臺藝術政府獎,是我國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
此外,電影《南越宮詞》《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拆彈專家2》《中國醫生》等喜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歌曲《我篤信你》獲評“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2021年度特別貢獻原創作品”;舞劇《醒·獅》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2022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廣州18部作品入選,居全省第一,創歷年數量之最……
這些殊榮,是創作實力的體現,更是文化積淀的表征,是對廣州市勇攀文藝高峰創作成果的集中肯定。多次摘得“文華導演獎”的導演王筱頔認為,《大道》成功的背后是廣州這片土地長期對戲劇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活動變人形》制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表示:“很驕傲,這部作品是作為廣州原創的、廣州大劇院制作的作品去拿獎的。未來,我們希望能夠為廣州打造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
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
“曠世蝶戀,只為在你肩頭片刻停留”,近日,大型當代雜技舞劇《化·蝶》亮相第十一屆中國雜技展演,為山東觀眾獻上視覺盛宴,并于線上多個平臺同步直播,讓觀眾足不出戶便可近距離感受舞臺藝術魅力。據文旅部數據統計,僅3月20日晚,該劇直播便吸引483.24萬人次“云端”觀演。目前,《化·蝶》正開展2023年度全國巡演,赴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為更多觀眾獻上來自廣州的原創文藝大餐。
正在開展全國巡演的還有舞劇《醒·獅》《龍·舟》,兩部作品近期赴江蘇、福建、上海、湖南、云南等地演出,推動廣州紅色文化“走出去”,將醒獅精神、龍舟精神傳播到五湖四海。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出品的雜技劇《天鵝》與廣州粵劇院出品粵劇《文成公主》、廣州芭蕾文化藝術出品芭蕾舞劇《人間》、廣東音樂曲藝團出品粵曲《人民就是江山》、廣州畫院一級美術師薛軍油畫作品《林風眠與藝術運動社》、廣州芭蕾文化藝術舞劇《旗幟》巡演、廣州歌舞劇院舞劇《龍·舟》巡演等7個藝術項目共同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廣州原創文藝精品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彰顯本土文藝單位強大的藝術創新創造能力,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對于廣州積極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努力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高地、推動城市文化高質量發展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未來,廣州著力推出新時代文藝精品力作,深入挖掘廣州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資源,推出具有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廣州特色、嶺南風韻的扛鼎之作,增強新時代文藝作品的引導力、影響力、傳播力,推動廣州藝術創作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