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超40個國家25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記者從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近日,廣州聚龍灣項目榮獲2024世界景觀建筑獎(簡稱WLA),這是其斬獲的又一個全球性榮譽獎項。
WLA是景觀界重要的全球性獎項,旨在表彰全球各地景觀設計師的杰出作品。聚龍灣項目在今年來自超過40個國家的25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城市設計類榮譽獎。
俯瞰聚龍灣項目首開區
現存多處百年建筑 改造前先“體檢”
聚龍灣項目地處珠江后航道西岸,總占地1.6平方公里。這里曾以“花鄉”“水鄉”聞名于世,區域內現存的聚龍村、招村、大沖口涌,仍顯示出典型的嶺南聚落特征。自1843年廣州開埠以來,場地優良的航運條件,與靠近“十三行”的地理位置,使其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船只在此停泊。1900年后,沿岸港口和倉庫逐步在此區域興建。1911年,協同和機器廠建立,之后廣州柴油機廠、廣州鋼鐵廠和廣州造船廠逐漸進駐,開啟重工業基地歷史。
項目改造前,地塊南段原為珠江貨運碼頭,地上仍保留著龍門吊軌道的遺跡,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沖口倉一直使用至今。場地周邊現存多處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建筑,如亞細亞倉、日清倉、渣甸倉,以及協同和機器廠的舊址。
市住建局介紹,項目運用“城市體檢”理念推進城市更新,通過功能提升、活化利用等方式,對片區舊廠、舊城、舊村實施連片整體改造。圍繞“內渠外江”體系,將低密度的嶺南風格街區與中高密度都市街區網絡融合,打造嶺南特色濱水區。
堅持原址保留 建筑紅磚變身廣場鋪裝
聚龍灣項目首開區緊鄰珠江,北起信義路,南至沖口涌,包括600米長的碧道以及改造為白鵝潭展示中心的沖口倉區域。項目堅持“原址保留”,將原有建筑、材料與改造后的場地空間形成時空互動。倉前廣場鋪裝的紅磚,全部來自改造沖口倉時拆除的建筑外墻。現狀建筑的木梁被拆除后,加工成為濱江平臺的木座椅。
項目以“繡花”功夫修繕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傳承大沖口涌及周邊古樹等歷史環境要素,再現“橋街水市,船埠碼頭”的勝景,將躍龍門、生菜會傳統民俗活動與產業更新和功能策劃相結合,活化區域文化傳統。同時,統籌整合4座廢舊倉庫,使其變身為集展陳、辦公、會議、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城市展廳,增添歷史遺存活化改造樣本。
大榕樹留在原地 新建榕亭輕盈依偎
設計團隊實地調研發現,無論是在河涌邊、珠江畔、廠房間還是村口前,隨處可見高大優美的榕樹,榕樹成為這個區域印象拼圖中最關鍵的元素。
片區整體設計概念以榕樹為切入點,從區域特有的古樹、倉庫和珠江元素中提煉出“榕”“倉”“水”的抽象圖案,串聯生態、歷史和文化。在倉前廣場南端,設計師嵌入與環境巧妙融合的小型服務建筑——榕亭,依偎著原地保留的大榕樹。與江邊防汛墻結合設計的戶外吧臺,還成了榕亭功能的重要延伸。
倉前廣場面向江面的位置,是早年加固珠江駁岸時種植的綠化,已形成一片雜木林。設計師保留了這片樹林,并在不影響現狀樹生長的前提下,在林下架設望江平臺,成為江邊一處難得的林蔭觀景場所。項目沿河涌用建筑廢料建造了生態石籠墻,在石籠塊料間隙中生長的植物群落為兩棲動物和鳥類提供了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