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節假日,一批批游客到訪羊城,在村陌古道、大街小巷中觸摸歷史和文脈,在主題樂園、商業中心體驗歡暢與熱情,廣州以其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獨特魅力成為“頂流之城”。
廣州,地處五嶺之南、珠水之北,屹立兩千多年,是我國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嶺南首府到通江達海的國際大都會,一直以來廣州引領時代創新發展的歷史基因不曾改變。
面向2035年,廣州將文化保護傳承作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構建系統完整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有效保護、充分利用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規劃建設,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延續歷史文脈,推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母港、世界嶺南文化中心和粵人精神原鄉、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和紅色精神發揚地、中國改革開放文化窗口。
市域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
彰顯歷史厚度 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不竭之源。面向2035,廣州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守護好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構建市域歷史文化風貌整體格局。塑造珠江文化帶、流溪河文化帶,提升中心城區和九個魅力景觀區,整體保護白云山、蓮花山等自然和人文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依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空間。珠江文化帶北起西航道石門、南至獅子洋虎門,長達110公里,串聯虎門海防遺存、蓮花山、長洲島、歷史城區、石門古港口等重要文化景觀節點,統籌珠江兩岸空間資源配置,優化功能布局,推動珠江從生產通道向多元活力廊道的轉變。流溪河文化帶北起從化區呂田鎮,南至西航道石門,保護沿河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嶺南田園風光,深入挖掘其作為歷史重要商貿運輸通廊的文化價值,實現從單一的環境治理轉變為文化與生態相融合的保護發展模式,形成見山見水見鄉愁的魅力文化廊道。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保護自然山水格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街巷(含騎樓街);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改革開放優秀建筑;古樹名木及其后續資源;歷史名園、南粵古驛道、特色文化遺產路徑,工業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水務遺產、海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
堅持以用促保 讓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才能為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撐。面向2035年,廣州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創新路徑,促進遺產傳承利用,讓歷史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提升和整體復興。保護20.39平方千米的歷史城區,保護千百年來延續的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保護“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文化景觀。全面提升歷史城區功能品質,復興城市傳統中軸線,推進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持續推進城市文化地標及周邊環境的品質提升,激活文化空間。推動歷史城區整體復興和功能重組,加快傳統商貿產業升級。加快實施精細化、品質化行動計劃,改善人居環境。
挖掘名鎮名村傳統營建智慧和文化價值。促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社會經濟發展,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旅游價值,加大保護利用力度,推動文化旅游發展,促進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推動鄉村振興,補齊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保護和漸進式更新活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26片歷史文化街區遺產真實性、歷史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堅持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模式,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適當引入文化、旅游、商業等功能,激活歷史空間活力,完善歷史文化街區內道路、供水、排水、供電、環衛、消防等基礎設施。
多種形式促進文物和歷史建筑活起來。持續推進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制度和路徑創新,分類管控引導歷史建筑,多種途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積極探索出臺歷史建筑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通過購買、租賃、投資經營、產權置換、認養、捐贈等形式積極參與歷史建筑保護利用。
擦亮文化品牌 激活城市文化新價值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讓城市更美好。擦亮城市文化品牌,才能講好廣州故事。面向2035年,廣州將擦亮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傳承城市文脈,發展文化產業,激活城市文化新價值。
擦亮四大文化品牌。弘揚紅色文化,建設廣州市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和革命文物保護工程,連片打造革命史跡主題區域、紅色文化體驗街區、紅色文化地標。傳承嶺南文化,以傳統城市中軸線和珠江前航道為核心,建設廣州嶺南文化中心。擦亮海絲文化名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文化區域,加強歷史遺存保護開發傳播,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旅路徑,加強海上絲綢之路遺產考古與研究的國際合作。推動創新文化發展,打造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廣州國際創新節、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等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創意融入社區生活場景。
推動非遺系統化傳習展示和融入生活。建設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結合戲劇、方言、音樂、工藝美術等嶺南文化的保護傳承建設重大文化設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生活,促進與文旅、商業、教育等行業結合,加強開展非遺宣傳與對外交流,鼓勵利用社區公共空間開展文化活動。
廣州2035·老城復興
——堅守歷史文化保護底線。面向2035年,廣州劃定了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城市紫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包括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區等各類歷史文化保護對象的保護范圍。中心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納入城市紫線。
——推動工業遺產注入新功能煥發新魅力。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歷史文化故事的挖掘,推進工業遺產普查認定,明確工業遺產保護要求。鼓勵開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依托資源密集、規模較大、保護發展情況較好的工業遺產園區,建設文化創新創意基地,將工業遺產打造為集公共服務、文化創意、科研創新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空間,使工業遺產適應現代生產生活的需要。加快盤活珠江兩岸的工業遺產,提升濱水空間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