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非遺傳承·黃埔十古——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藝展演”在線上播出,引來許多關注。
劇照
所謂“十古”即古樹、古村、古井、古屋、古廟、古塔、古巷、古道、古橋、古碼頭“十類古遺存”。記者了解到,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在摸清全區十類古遺存的基礎上,綜合歷史文化價值、保存現狀、分布情況、保護及開發利用潛力等要素,篩選了一批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重點項目,確定了黃埔區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十大示范項目(片區)。而本次展演則是以舞臺形式,對“十古”進行的一次創意展現。
展演將“十古”有機融入每個節目當中,在講述一個個“黃埔十古”歷史文化故事的同時,將它們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展演分為“春之韻”“夏之夢”“秋之戀”“冬之憶”四個篇章共計12個特色節目,結合波羅誕、扒龍舟、貔貅舞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多元化的呈現形式、全景式的舞臺效果,彰顯黃埔歷史文化的魅力。
比如,取材于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扒龍舟”的民俗舞蹈《鳳艇謠》,呈現了龍舟比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女子龍舟比賽,即“鳳艇”,黃埔古村的女子頭戴竹編涼帽,劃過一道道古橋,伴著山歌,悠揚的曲調唱出了廣府女性淳樸、率真的美好品德。
隨著近年各方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些帶著鄉土味道、地域特征的文化資源,逐漸走出早年“符號化”的淺表層面,如一杯好茶,一點點散發出層次不同的味道。從黃埔區之前推出的以南海神廟為背景的舞劇《黃埔長歌》,兒童舞臺劇《菠蘿蜜奇遇記》,到稍晚的以本土創業者為原型的原創舞劇《到那時》,以及“灣頂明珠·時代旋律”原創音樂大賽,我們能看到越來越自信的對傳統文化、對現實題材、對真人真事的藝術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