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廣州建設“一帶一路”樞紐城市
夜市千燈照碧云 人間煙火最羊城
  • 聽全文
  • 2023-11-08 09:53:53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州早在漢代就有夜市 唐宋時繁盛 明清時更成常態 如今蓬勃發展的夜經濟更成為城市生機活力的象征

  夜色漸濃,珠江琶醍的燈光隨著音樂節奏亮起,人流開始涌動,人們享受美食、釋放多巴胺、體驗生活……這一幕夜間場景,正是廣州夜經濟蓬勃發展的絢麗一角。

  廣州夜經濟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夜間雛形,興盛于唐宋,明清時成常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州又被譽為中國內地“夜生活文化的發源地”,引領夜市經濟潮流,全國年輕人來此追夢。如今,廣州的夜晚已從“夜市橋邊火”到“千燈夜市喧”,從吃喝玩樂到人文書香,綻放生機勃勃的城市活力,厚植延綿不斷的城市底蘊,賡續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憶往昔·嶺南夜市共潮生

  唐代興起·東方大港無夜禁 江畔夜市笑語頻

  外商逛夜市 砍價有一手

  五湖四海人 講飲又講食

  上周六,廣州夜間消費人氣之旺,讓從香港來廣州的蕭先生吃了一驚。他約了本地朋友,原本打算在珠江新城用餐,當他們走到一家心儀的粵菜餐館前,發現排隊等叫號的人竟然有300多位;兩人隨機轉移陣地,來到二沙島一家著名食府,發覺排隊的人也多達238位。直到晚上9點,蕭先生才吃上晚餐,他忍不住感嘆:“晚餐吃成夜宵!”而這只是廣州夜經濟“生猛”的一面。

百年前廣州騎樓街舊影,夜晚這里也很熱鬧

  何為“夜經濟”?一般指從當日傍晚到次日天明期間的經濟活動。中國夜經濟歷史悠久,在古代主要表現為夕市、夜市。成書于西周時期的《周禮》就有“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的記載。廣州等嶺南地區直到漢代才出現夜市雛形。東漢廣州人楊孚在《異物志》中就有嶺南人與少數民族夜間交易的描述,他們用鼻子嗅味,以分辨金銀優劣。

  廣州夜市興起于唐代,當時有嚴格的坊(住宅區)市(商業區)分離和夜禁制度。在都城,晚上一過“閉門鼓”,便禁止開市買賣,更談不上“夜經濟”,然而廣州卻無“夜禁”之說。已成為東方第一大貿易港的廣州,交通便利、商業活躍、人口大增。外國人、北方人與本地人同住一城,人們白天談生意,晚上逛夜市。唐代詩人張籍在《送鄭尚書出鎮南海》中有“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臺”之句,說的就是廣州夜市的熱鬧場景。歷史學家薛愛華在《康國金桃》中寫道:“居住在(廣州)蕃坊的各種膚色的外國人以及來自唐朝境內各地的漢人……偶爾也到夜市去,操著異國腔調大聲地講價錢。”

  唐昭宗時期,河北人劉恂到廣州任司馬(唐代官職,為一州長官的助手),就被廣州生鮮“震驚”到了。他在《嶺表錄異》中描繪過廣州夜市的景象:街邊酒莊飯鋪一字兒排開,家家門前燈籠高掛,好酒佳釀香味撲鼻。他還說,廣州人愛吃蝦,但以小蝦生為美。夜市上,食客先在盤中擺入香菜等佐料,加入濃醬和陳醋,再把活蝦直接放進去,盤子上加個熱蓋子,蝦受不住熱,在盤子里活蹦亂跳,甚至跳出盤外,食客一口一個,大飽口福。大概當時的北方人還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吃法,劉恂直接給它貼了個“異饌”的標簽。不過,本地人才不管“異饌”不“異饌”,圖的就是新鮮和生猛。

  宋代旺盛·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

  宋人好喝濃茶愛熬夜  夜市“吃喝玩樂一條龍”

  唐代中期后,全國多地夜市興起,但仍名不正言不順,甚至還要躲避官方管制,基本處于“鬼市”狀態。直到宋代,夜市才“光明正大”地登上歷史舞臺。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趙匡胤下旨“京城夜市,至三鼓以來,不得禁止”,開封的禁夜令由此廢除,實行坊市合一,這是夜市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得到官方正式認可。從此,夜間消費不再只是朝廷與官員的特權,也成為老百姓的一大樂事。

  當然,宋代夜市興旺,根源還在經濟繁榮。翻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街市之繁華,食肆酒肆之多,數不勝數,鬧鬧嚷嚷的叫賣聲簡直呼之欲出。當時,廣州是全國最大的國際化港口,來做生意的外國商人比唐代還多,廣州夜市“夜橋燈火連星漢”的景象也就不難想象。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處曾有一座高樓,名叫“海山樓”,據廣州博物館研究員陳鴻鈞介紹,這是專門迎來送往外商的地方,宴飲之聲,聞于江畔,“海山曉霽”還曾入選宋代羊城八景。

在南沙水鄉穿越回“大宋夜市”

  據史料記載,每逢元宵等重大節日,海山樓附近還會高高搭起燈棚、樂棚。入夜時分,燈棚內華彩閃爍,樂棚內演魔術的、練雜耍的、吹簫管的、玩蹴鞠(踢球)的、說書的、演傀儡戲的紛紛上場,有趣的節目一個接一個,幾乎全城的男女老少都來看熱鬧,擠得連彎腰撿東西都困難。

  當時,避戰亂南遷的中原人、被朝廷命令南下的官員及各地商人、文人墨客等,紛至沓來。一開始,他們也許還心有怯意,但漸漸就從廣州溫暖的市井煙火里得到了安慰。

  宋代,廣州人喜歡喝最濃的茶,熬最晚的夜。到了夜間,城西南的商業中心一帶人聲鼎沸,買賣興旺,將自唐代形成的“蕃坊夜市”推向高潮。據說人們逛夜市的時候還得注意,否則人多擁擠,容易把身上的配飾擠掉。

  2023年10月,廣州市越秀區在光塔街以古廣州“蕃坊”為原型,開設海絲主題復古文創市集,讓今天的人們體驗千年前的唐宋夜市盛況,感受已經融入城市肌理的海絲文化。

“正佳大唐千燈會”點亮整個春節假期

  明清繁華·花市燈市亮如晝 天光墟市可“淘寶”

  除夕夜花市游人如織  歸德門燈市爭奇斗艷

  元代,朝廷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廣州的海外貿易雖在持續,但先后有過多次海禁,夜間經濟活動極為冷清,也沒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幸運的是,到了明清,夜市再次繁華了起來,并成為常態。清代文人張泓在《滇南新語》中說:“嶺南有鬼市,殘漏之前。劍川有夜市,在禁鼓初動之后。”據文獻記載,明清時期,人們的夜生活很豐富,廣州不僅出現了天光墟等商業夜市,還有除夕、元宵等節慶夜市,由此衍生出花市、燈市等專業夜市。

  明清時期,廣州商貿繁榮,人口聚集,特別是清代,逛夜市已成了人們的日常消遣活動。著名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了一副《羊城夜市圖》,生動刻畫了珠江畔一個夏夜的生活場景,小販、船工與街頭攤位躍然紙上。藝術作品雖然免不了想象的成分,但仍反映了廣州夜市給這位西方畫家留下的美好印象。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繪制的《羊城夜市圖》

  要說清代廣州最有名的夜市,非花市、燈市莫屬。廣州花市尤以藩署前花市和十八甫花市最為有名。其中,藩署前花市位于今中山五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及西湖路一帶,清咸豐、同治年間的迎春花市都在這里舉行。每年除夕之夜,人們不僅要燃放爆竹、賞燈上香,花農還“旋掇花頭,裝于他枝,或以絲竹貫之賣于市。一支二文”,人們“競買戴”。花市多在正月初一凌晨結束,每到歲末,這一帶深夜長街如錦、百花爭艷,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人們逛完花市,很快就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城內大大小小的燈市紛紛登場,其中最有名的是歸德門燈市。舊時,廣州內外城共有18座城門,歸德門位于今解放路與大德路交界處,每逢元宵,這里明燈高照,兩旁店鋪兜售各式紙燈,爭奇斗艷,全城男女老少呼朋結伴,前來賞燈買燈。賣“阿婆燈”的小販還挑著擔子,沿街叫賣。

  到了清末民初,“天光墟”成為廣州夜經濟的代言。“天光”在粵語中有天亮之意,“墟”即市集,天光墟半夜開檔,雞叫天亮后收攤。其中,西關的下九路、長壽西路、華林寺一帶附近出現天光墟的時間較早。《白云·秀二山合志》里記載:“長壽庵墟,在城西門外長壽里。昧爽集而晨光散。”據說,長壽里天光墟內,字畫、陶瓷、文房四寶、銅器、玉器、奇石、錢幣、香爐等應有盡有,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吃完夜宵,提著燈籠,徜徉其間,即使逛一宿都沒找到心儀之物,依然樂在其中。

  20世紀初,西門口陳家祠附近有一條路胚,既沒名字又未完全鋪好路面,被呼作“爛馬路”(今中山七路)。這條馬路旁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天光墟,又叫橫玗。每天凌晨三四點,這里經營古玩玉器、五金小零件、舊家具等的小攤檔比比皆是。據說上世紀30年代中期,吸引了很多外商、海外華僑與港澳商人前來尋寶,甚至有不少人在此專門設點收購。

  看今朝·“羊城夜市”成名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古玩夜市買家自備手電筒放大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爛馬路”上的橫玗曾“擴張”成“兩玗三市”。廣州歷史文化學者張麗蓉曾描述,“三市”的經營時間為凌晨3點至5點,有時也延長到早上7點。20世紀50年代初,橫玗夜市規模快速膨脹,攤販最多時達到1735檔,有近3400人,來此交易的貨客、攤販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平日顧客有四五千人,周末時多至七八千人。20世紀60年代逐漸式微。

20世紀90年代,海印橋畔的消夜大排檔

  20世紀80年代,荔灣區文昌北又興起了古玩夜市。文昌路是廣州西關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起下九路與第十甫路交會處,與十八甫路相連,北至龍津中路。據文獻記載,文昌北路的古玩天光墟始于明清,曾一度消失,改革開放后重新出現。

  據附近居民唐老伯回憶,當時的商品有錢幣、印章、玉器、碗碟、煙袋、香爐、牙雕、古書等,五花八門,大部分是操著各地口音的檔主回收來的。唐老伯是古玩天光墟的常客,來逛夜市時,常常需要自備手電筒和放大鏡。“手電筒只可用來驗貨,不可用來識人;放大鏡用來幫助鑒別古玩真假。夜市上的買賣也有江湖規矩,交易屬兩相情愿,不問來源,買定離手,錢貨兩清,真偽自負。”到了天蒙蒙亮的時候,攤主便收攤回家,一切又歸于平靜。

  20世紀90年代末,廣州有大大小小十幾處天光墟,海珠橋和光塔路附近的天光墟都很有名。對于今天大多數人而言,逛逛天光墟,可以滿足一時的好奇心,開開眼界,而對另一群人而言,這里有寶貴的回憶。

  近20個燈光夜市照亮無數追夢人

  改革開放后,以“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為代表的廣貨譽滿全國,同樣聞名于世的還有廣州的夜經濟。從音樂茶座、舞廳、卡拉OK、流行音樂到燈光夜市、購物中心,作為廣州改革開放的標志風靡全國。

  改革開放初期,位于原廣交會流花展館對面的東方賓館是接待外商的主要酒店。為豐富外商的夜間生活,東方賓館在戶外花園餐廳搭起一個小型舞臺,每晚9時30分,舞臺上小號和鼓聲、琴聲準時響起,歌手依次登臺獻唱港臺流行歌曲與民族歌曲。這就是中國第一家音樂茶座,在當時引起全城轟動。剛開始,音樂茶座只在廣交會期間舉辦,一年兩次,每次辦一個月。由于反響很好,從1980年開始,音樂茶座常態化運營,人們可買票進場,在餐桌前邊喝茶吃點心邊聽歌。當時廣東民間曲藝團的作曲兼指揮吳國材還在東方賓館籌建了第一支輕音樂隊,吸引了大量年輕人。

改革開放初期,東方賓館音樂茶座

  當時,東方賓館音樂茶座的門票售價6元,相當于一個工人月工資的三成。但高昂的票價并沒有阻止年輕人的熱情。據吳國材回憶,每晚演出時分,餐廳座位爆滿,連走廊上也要加座,最熱鬧的時候,大家又是歡呼,又是敲茶杯,根本停不下來。

  音樂茶座的夜間消費模式迅速在廣州形成一股熱潮。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廣州的音樂茶座已增加到70多家,每天都有上萬人進場消費。《人民日報》在1986年的一篇報道中感嘆:“這是記者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沒有見過的新鮮事。”此后,這些新式夜間消費快速蔓延至全國。

  也就在這一時期,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在廣州辦起了全國最早的燈光夜市,一盞盞夜燈照亮了徜徉在夜市中的追夢人。廣州的第一個燈光夜市是西瓜園旁邊的觀綠路夜市,很多時尚港貨就是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1980年,本地人吳穗生從雷州半島農場回到廣州,跟著母親學做裁縫。他們在觀綠路租了一個臨街的樓梯間,開了一個小小的裁縫鋪。觀綠路上的裁縫鋪不少,為了應對競爭,他別出心裁,開始擺起了燈光夜市。

  吳穗生在《商都商潮》一書中回憶,起初他連貨都不知道從哪里進,后來才知道大家都是去深圳沙頭角中英街拿貨。當時沙頭角的“港貨”款式新潮、價格便宜,喇叭褲的批發價只要3元一條,拿到燈光夜市上可以賣到10元以上。因此,每到黃昏,商戶就在店鋪前拉上臨時電線,裝上小燈泡,叫賣牛仔褲、太陽鏡等時尚商品,有時一晚上能掙一兩百元,相當于當時機關干部一兩個月的工資。

  鼎鼎大名的西湖路燈光夜市則從1984年5月開始。據說,當時人民中路一帶要修建高架橋,觀綠路夜市需要拆除,政府就在今西湖路和教育路一帶開設了西湖路夜市,起初只有幾十個攤檔,后來慢慢發展成幾百個攤檔。每逢夜晚,只要不下雨,西湖路燈光齊亮,新潮服裝、皮鞋,各式皮帶、領帶等應有盡有,特別是來自港澳的新式服裝,不出一周,就會在燈光夜市中擺出。

  接著,廣州又在區莊、市橋、芳村等地新建了近20個燈光夜市。一時間,喇叭褲、蝙蝠衫、連衣裙等時尚服飾,經廣州燈光夜市推向全國,一時風靡各大城市,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風景。

  到了20世紀90年代,燈光夜市的火爆場景又在上下九、北京路商業步行街重現。步行街上布滿各種百貨公司、新潮服裝店、鞋帽店、鐘表店、美食店,白天人頭攢動,晚間燈火輝煌,成為廣州商業人流量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這種夜間活力后來也蔓延到天河城、正佳廣場、珠江新城等地,就連廣州長隆都辦起了夜間動物園。整個廣州變得更加燦爛、更加新潮,彌漫著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蘊,散發著濃濃的嶺南煙火氣息。

1995年,廣州首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第十甫開通時的夜間盛況

  進入21世紀

  琶醍成年輕人“夜蒲”新據點 夜間書店傳遞城市精神品質

  進入21世紀,曾獨領風騷的音樂茶座、燈光夜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廣州人對夜生活的追求并沒有減弱,反而延伸到城市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就像易中天在《讀城記》中所寫:“廣州是一個不知疲倦、沒有夜晚的城市……它似乎并不需要睡眠。而且,越是別人需要睡眠時,它反倒越是生猛鮮活。”

  一位廣州人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有不少夜市夜場更新升級,甚至消失了,但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說起來都是滿滿的自豪。陳家祠附近的海鮮大排檔升起老城煙火氣;寶業路的燒烤攤人聲鼎沸;白鵝潭芳村酒吧一條街讓人盡情揮灑青春,還有著名的珠江夜游、天河城珠江新城的購物中心、興盛路美食街。千年商都地標的北京路夜間營業商戶占總商戶比例超過90%。今年10月,無論是“十一”黃金周,還是廣交會期間的“羊城夜購”活動,一撥又一撥游客涌進北京路:網紅奶茶、人氣餐廳前排起長隊;電影院、創意潮玩店等座無虛席。

入夜的北京路步行街,人頭涌涌

  在最受廣州人喜歡的茶樓里,客人不光可以品嘗各種茗茶,還能享受文化娛樂。茶樓會聘請一些當紅女伶演唱粵劇曲目,茶客一邊嘆茶,一邊聽歌。如今又衍生出很多通宵營業的茶館,在夜深人靜時以茶嘆世界,間或還能談談生意。

  要問廣州哪里的煙火氣息熱度高,珠江琶醍肯定是其中之一。珠江琶醍原是珠江啤酒廠舊址,在亞運會前夕被列為廣州重點改造工程,利用舊廠房建成了網紅酒吧街。由于琶醍毗鄰珠江,環境優美,深受年輕人喜愛,成為繼芳村、長堤、淘金、太古倉等地之后廣州人夜生活的又一個夜經濟地標,據說最旺的時候,一天能賣出2噸啤酒。凌晨時分,來這里等待客人的出租車還排著長長的隊伍。

  在珠江琶醍,記者巧遇了2019年從湖南來廣州打拼的羅先生。羅先生說,當時剛到廣州工作,對這里還很陌生,有一次要招呼一位外地來的朋友,有同事推薦了琶醍。“我們在一家酒吧的二樓,看著珠江上來來往往的游船,旁邊是高聳的獵德大橋,遠處是著名的廣州塔和繁華的珠江新城。品著美酒,聽著音樂,看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那種感覺真好。”

夜色中的太古倉霓虹閃爍、魅力四射

  年輕人的“蒲點”從來不固定,隨著科技和業態的創新迭代,燈光節、夜間書店、24小時健身房、無人機表演、夜間酷跑、夜間博物館等“文、體、演、展、游、品”類特色夜間消費形式正悄然興起,滿足了人們更多的文化精神追求,進一步刺激廣州經濟發展,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的氣質與格調。

  湖北人王博來廣州生活5年了,他最愛到書店夜讀。王博從小就喜歡看書,參加工作后,閑余時間較少,夜讀成了習慣,自然也成了廣州第一家夜間書店1200bookshop的常客。“特別是晚上10點多以后,能在這里讀書的,都是志趣相投者。”這就是王博理解中的城市包容。

都市人在1200bookshop夜讀

  近年來,廣州正以“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時代主題為契機,讓嶺南文化為夜間消費注入靈魂,重點打造北京路、天河路、珠江新城、珠江琶醍等“夜廣州”的消費地標,勾勒出廣州城市夜晚的人情味與煙火氣。

府學西街創意集市,小貓也沉醉在夜風里

  目前,廣東11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中,廣州占據了4席。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夜經濟繁榮度TOP100》城市名單顯示,廣州以夜間用戶活躍度全國第一、消費力第三的數據表現位列中國夜經濟繁榮度第一梯隊。夜經濟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據中國銀聯統計,廣州夜間消費在城市全天消費整體交易額中的占比達到六成。據廣州市商務局調查,廣州服務業產值有55%來自夜間經濟。

白云區“有Young夜市”上的美食街

  廣州是千年商都,開放包容,既有都市的繁華,充滿活力,也充滿人間煙火氣,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生活在這里的廣州人,不僅能感受夜間消費之美,更陶醉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開放和包容。

  這,也正是千百年來廣州最為持久的精神魅力。

  秦漢夜市,稍帶神秘;唐宋夜市,小半個地球的人都來逛;明清夜市,成為生活日常;如今的“羊城夜市”,還不趕緊去逛逛?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