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廣州建設“一帶一路”樞紐城市
信步五公里 澎湃兩千年
  • 聽全文
  • 2024-05-15 09:56:41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州解放路緊臨傳統中軸線 一路古跡新筑承載兩千年文化底蘊與生生不息的商貿傳統

  秦漢時期是郊野 宋代才納入城內

  從解放北路與機場路交會處出發,一路向南,經過大北立交,走過越秀公園、南越文王墓、廣東迎賓館……走過解放橋,到達同慶路,這一條全長約5公里的道路就是廣州的解放路。在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條“解放路”。在廣州,解放路緊臨傳統中軸線,沿線一帶既是傳統商貿旺地,也是改革開放初期廣州新商貿文化的發祥地、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實踐地。這條路文物古跡眾多,商貿中心成片,承載著兩千年的城市文化與生生不息的商貿傳統。沿著解放路信步五公里,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廣州這座城市的活力和創新精神。

形如彩虹的解放橋

航拍解放路

  解放路分南、中、北三段,機場路與中山路之間為解放北路,中山路至大德路之間為解放中路,大德路與沿江路之間則為解放南路。明清時期,這條主干道從北往南,分別被呼作大北直街、歸德直街與小市街。20世紀初,這里修筑馬路,三街合為一條新路,名為中華路,分南、北、中三段。廣州解放后,更名為解放路,南、北、中相對應,并沿用至今。

  解放路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那時,珠江北岸在今西湖路一帶,只有今天的解放北路一帶地勢較高,露出水面。從秦漢到隋唐,這一帶一直是城北郊野,留下不少古墓,埋藏著廣州早期的印記。

  任囂開啟建城史 迎賓館內有紀念石碑

  4月中旬到5月初,《始建城時——廣州原點考古圖片》展亮相解放北路603號廣東迎賓館。展覽在這里舉行,再合適不過了。相傳,廣州開城第一人任囂的墓就在廣東迎賓館內。

廣東迎賓館內有紀念任囂的石碑

  展區對面的山丘上,有一座小亭子——將軍亭,亭旁有一石碑,上書“故秦南海尉任君墓碑”幾個大字。碑文字跡須仔細辨認,大意是講述任囂的功績及對任囂墓的考證過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任囂率軍南下,平定嶺南,設南海、象、桂林三郡。任囂為首任南海郡尉,并節制三郡。當時,趙佗是任囂帳下的一員干將。南海郡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郡守府署所在地),任囂在今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帶建番禺城,俗稱“任囂城”。任囂城面積不大,方圓僅五六萬平方米,但奠定了廣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起點。

  任囂去世后,人們在今廣東迎賓館內的小山丘上修了一座任囂廟,廟宇后毀于戰火。民國時期,廣東教育廳廳長黃麟通過查閱文獻,認為任囂墓就在任囂廟舊址之下,遂撰銘立碑,以示后人。

  其實,秦漢以來,今廣東迎賓館所在地歷代均為官署、府邸或名剎所在,北宋的凈慧寺、明朝蒙詔的提督府、清初耿繼茂的靖南王府、清朝王永譽的將軍署等,不一而足。1956年,該地正式命名為廣東迎賓館,接待中外政要名人無數。

  任囂墓到底何在,并無確切的考古證據,但從廣東迎賓館出發沿著解放路北行約1公里就是象崗山,1983年在這里發掘出南越文王墓,給考古學家帶來莫大驚喜。如今,這里是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墓展區。此外,解放北路蘭圃公園西側還有一座清真先賢古墓,是唐朝時期的古跡。

  唐代成商貿區 宋代“入城”變文教重地

  唐代,珠江北岸南移至今大南路、惠福路一線,今解放中路一帶已露出水面。廣州古城西界擴至吉祥路、教育路一帶。解放中路一帶在當時恰好位于蕃坊與古城中間,又臨近坡山港,借此區位優勢,這一帶在唐代成了繁榮的商業區和住宅區,見證著廣州對外開放的歷史。

  2019年,解放中路一處安置房建設工地出土了大量青釉罐、執壺、燭臺、算珠以及陶瓷器、木屐等,其中晚唐遺物多達2000多件,數量僅次于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文物。廣州文博專家易西兵表示,這一考古發現說明,晚唐時期這一帶就已經是密集的生活區。出土遺物中有多個巨型燭臺,做工考究,很可能是外銷品或者是專供蕃坊使用之物。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不少來自長沙窯、浙江越窯和河北邢窯的瓷器。他們判斷,這些外地窯燒制的陶瓷器,恰要通過廣州出口至海外。

  宋代是廣州城垣發展的高峰期,最重要的是修筑“宋三城”。其中,西城北界在今百靈路一線,南界在今大德路一線,今解放中路一帶大多被納入西城內。

崔府街曾有南宋名臣崔與之的府邸

  宋代,這一帶既是商貿旺地,更是文化教育重地。南宋名臣崔與之(號菊坡)是嶺南由太學取士的第一人。他晚年回到廣州定居,府邸就在今解放中路向西約200米的朝天路崔府街內,崔府街因此得名。崔與之逝世后,人們在今解放中路與米市路之間修建崔菊坡祠,紀念這位大儒。1293年,南海縣在崔菊坡祠舊址重建縣學(南海學宮),為廣東培養了無數人才,嶺南學者張詡、屈大均、謝蘭生等,名臣李待問、吳榮光等均出自南海學宮,清末康有為也曾在此求學。十九世紀60年代,西風東漸,位于今解放中路附近朝天路的廣州同文館(今朝天小學前身),成為廣州第一所近代新式學校,也是中國最早開辦的外國語學校之一,清政府駐新加坡第一任總領事左秉隆就是廣州同文館的首屆學生。光緒十三年(1887年),美國傳教士哈巴安德在沙基創辦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1898年曾遷到今解放中路一帶短暫停留,革命先驅陳少白、史堅如就是格致書院的學生。解放中路東側有一巷子,名曰魁巷。據《廣州地名志》記載,明初,這里建有奉祀魁星的魁星樓。從解放中路入巷,腳下長條麻石鋪地,巷內有探花巷及悅和新街,一路有祠堂、書舍之舊跡,可見當時文化氛圍之濃厚。

  明清時成主干道 文化商業兩相旺

  從明代開始,珠江急劇縮窄,如今的解放路大部分路段已經成陸。明洪武年間,宋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擴至越秀山。越秀山西側設有大北門(今盤福路與解放路交界處)。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官府又在今一德路、泰康路一線修筑新的南城墻,辟有歸德門。一條由五行長條形石板鋪砌而成的長街北至大北門,南至歸德門,成為城內貫穿南北的主干道。這條長街,就是今天解放路的雛形。

  長街分為幾段,從大北門到今中山路為大北直街;中山路到歸德門明清時期先后叫忠賢街、歸德直街;歸德門外叫小市街。共治廣州城的南海縣和番禺縣,也大抵以這條主干道為界,西為南海縣,東為番禺縣。歷經幾百年,商貿與書香共同縈繞于此。

  “四牌樓”成城市地標 重教尊賢代代相傳

  在解放中路靠近起義路一側的路邊石碑上,有一段對“四牌樓”的記載,但字跡模糊,須湊得很近才能辨認。四牌樓與這段路有什么關系?很多老一輩廣州人說,解放中路的厚重底蘊就藏在“四牌樓”三個字中。

  “四牌樓”之名源于四座牌坊,至于到底是哪四座牌坊,坊間說法不一。目前文獻中有較多記載的是指明代廣東巡撫戴璟在提督府前豎立的惠愛坊、忠賢坊、孝友坊、貞烈坊這四座木牌樓,位于今解放中路與朝天路之間。牌坊周邊聚集了很多商鋪,逐漸形成“四牌樓市”,俗稱“四牌樓”。明清時期,今解放中路和中山六路一帶有十幾座牌坊。19世紀中后期,這些牌坊多毀于炮火,僅存乙丑進士坊、承恩五代坊、奕世臺光坊和戊辰進士坊四座石牌坊,在今解放中路一字排開。漸漸地,這條街成了人們口中的“四牌樓”。雖然后來又增加一座盛世直臣坊,但“四牌樓”之稱還是延續了下來。

  “四牌樓”蘊含著廣州人對教育、賢能、英雄、家風美德的崇尚。明代惠愛坊紀念的是任囂、趙佗等67位歷代自中原入粵的名人;忠賢坊紀念的是陳獻章、倫文敘等49位廣東大儒賢良,孝友坊紀念的是54位廣東仁者。立于忠賢街的5座石牌坊則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舉至明代中葉登峰造極,廣東躋身全國文化教育大省,為進士舉人立牌坊蔚然成風。5座牌坊中,除一座紀念名臣海瑞外,其余紀念的都是廣東籍科舉進士。

  5座牌坊的形制均為四柱三間,中間較寬,可過中型汽車。長達數百年間,這些牌坊被視作城內地標。20世紀初,廣州開辟馬路時,五座牌坊依舊矗立在路中,馬路兩側是繁華的騎樓商業街,人流如織。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從“四牌樓”下通過的汽車日益增多,時常發生碰撞事故。1947年,這些牌坊被遷出,易地安置,有兩座移入中山四路兒童公園,兩座遷至中山紀念堂背后百步梯入口處,還有一座移至中山大學康樂園內。不過,后來五座牌坊均被毀,唯有中山大學校內的乙丑進士坊還留有坊柱、梁坊、額坊、抱鼓石等殘件。1999年,乙丑進士坊得以修繕復原。它立于中大校園中軸線西側,透過“惺亭”與圖書館相望。站在牌坊之下,我們不難想象,在當年的“四牌樓”,五座牌坊一字排開,一定十分壯觀。

  歸德門外墟市遠近聞名 兩廣總督阮元留詩贊美

  今解放路與大德路交叉路口附近有一個口袋公園,地面刻有“歸德”二字。這里就是廣州古城歸德門之所在。在老一輩廣州人心中,歸德門與四牌樓幾乎一樣重要。清代廣州地圖上,長街穿歸德門而過,歸德門內的“四牌樓”是今解放中路,歸德門外小市街是今解放南路。

這個口袋公園曾是廣州古城歸德門之所在

  與城門內相比,廣州人的生意經更多藏在歸德門外。早在明代,歸德門外就是商業街,門外不遠處的濠畔街尤為繁華,用屈大均的話說,這里“香、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于秦淮數倍”。清代,小市街的墟市也頗興旺,其中以花市、燈市最為出名。花市四季常設,當時,河南(今海珠區)莊頭有大片花田。每天東方欲曉之時,花販駕著小艇,滿載一簍簍鮮花渡過珠江,停靠在五仙門碼頭(今海珠廣場一帶)。待城門一開,這些鮮花將被運往開在歸德門等城門下的花市。燈市則要到節期才有,每逢過年、元宵與中秋,歸德門外萬燈放彩,沿街幾乎全是燈鋪。有人將花纏繞在燈上,制作出別致的本地花燈,尤以素馨花燈最受人們寵愛。逛過歸德燈市的文人墨客,大多要吟詠一番方才盡興。明代翰林楊用修說:“粵中素馨燈,天下之至艷者。”清代竹枝詞寫道:“元宵簫鼓韻和諧,火樹銀花遍六街。”就連清代兩廣總督阮元也不甘后人,寫詩贊美歸德門燈市:“海鰲云鳳巧瓏玲,歸德門前列彩屏。”其實,小市街的金市也很有名。清末,廣州金銀首飾行當有3000多人,金鋪兩百余家,多聚集于小市街、惠愛街一帶,人們由此形容小市街“金鋪多過米鋪”。

  短短400米的小市街連接著今濠畔街、大新路、一德路一帶的繁華鬧市。清末,濠畔街、大新路有許多造鞋工場、商店,把四鄉八鎮的補鞋佬都吸引過來,聚集在小市街,最多有四五十檔。由此看來,后來崛起于解放南路的大都市鞋城不無歷史基因。

  20世紀初,廣州拆城墻、修馬路,這條貫穿南北的石板街也變身為一條寬闊的新馬路,統稱為中華路。其中,大北外小路和大北直街一起稱為中華北路,歸德直街為中華中路,小市街為中華南路。至此,今天解放路的格局基本定型。升級后的小市街,金銀首飾店成行成市,以東成、西成、就成、北盛等口碑最好,從業者大多分屬興和堂、立本堂這兩個行會組織,前者生產內銷首飾,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后者生產洋裝首飾,多銷往國際市場。

  新商貿文化之路 敢闖敢試創新之路

  廣州解放路一帶的商貿文化以開放、包容、創新為特點,商家敢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從中感受到廣州這座城市的活力和創新精神。可以說,廣州解放路也是一條敢闖敢試的創新之路。

  崛起“中國第一展” 開創樂壇新風尚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北郊沿此路進入市區,廣州解放。同年11月11日,廣州20萬市民舉行慶祝解放大游行,受閱部隊也是從大北門列隊入城,沿此路行至市政府前,接受檢閱。1951年,為紀念廣州解放,原中華路更名為解放路。

  孕育“中國第一展”廣交會

  二十世紀50年代,廣州率先嘗試舉辦華南物資交流大會,將紅薯、藥材等本地特產向海外銷售,連續兩屆大獲成功,每次均成交數百萬美元。時任對外貿易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交流會辦得不錯,為何不辦個更大的?把全國各行各業的外貿公司都集中到一個展覽會上。“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就這樣誕生了。

  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在位于解放北路與人民北路之間的中蘇友好大廈開幕。后因客商太多,廣交會多次“搬家”。不過,不管怎么“搬家”,在2008年整體搬遷至琶洲之前,廣交會幾乎沒有離開解放路的視線,第一次遷至僑光路2號,第二次搬到起義路1號,這兩個地方距解放路最遠不到500米。1974年,廣交會又遷回流花路展館。

  廣交會整體搬遷至琶洲后,流花展館升級改造為流花中心,成為時尚生活、品牌孵化、創意辦公之地,曾經的錦漢展覽館則變身國際會議中心,成為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舉辦地。

  音樂茶座開風氣之先

  流花中心對面、解放北象崗山腳下的東方賓館于1961年落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為人津津樂道。它是我國第一家五星級國有賓館、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酒店,還曾開創廣州在中國流行樂壇上叱咤風云的時代。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人對廣州的認識都是從流行音樂開始的。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第一個音樂排行榜等均出自廣州。廣東樂壇泰斗陳小奇曾說,廣州人視野開闊,全球最前沿的流行風尚能迅速傳到這里,并輻射全國。

東方賓館曾點起流行音樂的“一把火”

  流行文化的“一把火”,是從東方賓館的一個露天花園燃起的。1979年,為更好地服務客商,東方賓館在露天花園音樂廳內嘗試舉辦音樂茶座,這也是全國第一家音樂茶座。大廳掛滿了霓虹燈,舞臺在大廳正中間,觀眾可以一邊聽歌,一邊喝茶,興之所至,還可以上臺高歌一曲。曾任東方賓館總經理的劉敏軍讀初中時曾和家人來過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他回憶說,當時臺上歌手唱著粵語歌曲,臺下觀眾飲茶吃點心,細細聆聽,非常享受。著名作家章以武在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上有感而發,創作了小說《雅馬哈魚檔》,后拍成電影火遍全國。

  從那時起,邊聽音樂、邊品茶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眼中“高大上”的象征,并如星星之火,從廣州迅速火爆全國,毛寧、楊鈺瑩、李達成、陳汝佳、呂念祖等大批音樂人聚集羊城,廣州由此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的一個全新時代。

  建筑群入選羊城新八景 合資開“中酒”再飲頭啖湯

  從音樂茶座到卡拉OK,從《濤聲依舊》到《小芳》,以解放北為起點,廣州站在流行文化和社會風潮之巔。在這股新風潮中,解放路一帶的商家敢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不斷推動廣州商貿文化走向更加繁榮。

  引入全新管理模式

  東方賓館旁的中國大酒店是改革開放初期廣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又一寫照。當時,廣州旅游酒店緊缺,一個東方賓館根本不夠用。建造酒店,優化營商環境是當務之急,但又資金短缺。廣州人“大膽”地派人到香港,促成胡應湘、鄭裕彤、李兆基等六大港商巨子與廣州合作,創辦了中國大酒店。

  據酒店籌建者之一的盧鴻柄回憶,當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僅擬定合同就花了幾個月。1984年6月,中國大酒店開業,酒店外墻雕有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巨型鎏金壁畫,9公里長的金線勾勒出109個形態各異的人物造型,總高度達41.5米,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向來往賓客展示廣州“歌舞慶升平,貿易通四海”的盛景。這是中國現代建筑藝術史上的首創,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建筑雕刻藝術品。

  中國大酒店引入全新的董事會和管理公司兩級管理模式。首任總經理就是從國外聘請的博格。他當時才36歲,并不熟中文,但見人就說“你好”,獲得“‘你好’總經理”的外號。中國大酒店的公關服務也是早期中國五星級酒店的樣板,曾經風靡全國的電視劇《公關小姐》,便是以中國大酒店公關部為藍本拍攝,電視鏡頭中的美食更是為人稱頌。中國大酒店還開創了在星級酒店內開辟小吃街的做法,酒店內的“食街”融匯全球美食,而經典的廣式點心、燒臘及煲仔飯更是為人稱道。

  舉辦“羊城青春美大賽”

  如果說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給人帶來聽覺之美,那么中國大酒店則向人們呈現了全新的視覺之美。1985年,在整個社會還對“選美”諱莫如深時,中國大酒店突破觀念桎梏,承辦了內地第一個選美比賽——“羊城青春美大賽”。一位攝影記者用照相機記錄下了比賽的畫面,照片刊登的第二天就有7家香港報紙轉載,許多海外媒體也紛紛約稿。在他們看來,這次選美活動是中國進一步開放的一個信號。如今,一些廣州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如數家珍。

  當時,站在越秀山上俯瞰,解放北路附近的流花展館、東方賓館、中國大酒店等一大批現代建筑群盡收眼底,宏偉壯觀。1985年,這些建筑群以“流花玉宇”的美名,入選羊城新八景,代表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廣州城市新面貌。

  沿線商圈蜚聲海內外 解放路折射創新活力

  時代在進步,城市在發展。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大橋橫臥珠江,解放路拓寬至40米,并向南延伸到珠江北岸。

  美景與夢想在這里交相輝映。從最北端的三元里到最南端的一德路,解放路兩側崛起了一個個享譽全球的專業商圈,三元里皮具市場、流花服裝市場、一德路精品玩具市場……這里成了人們創新創業的沃土。

  黃東升不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但喜歡稱自己是“老廣”。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第一次來到廣州便決定扎根下來。他說,自己就是沖著“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來到廣州的,在解放北路以北的三元里踏上創業之路。三元里這個地方,大家都不陌生,這里原本是廣州城北的村莊,以180多年前“三元里抗英”聞名全國。百余年后,無數個奮斗著的“黃東升”,將這里打造成聞名世界的皮具商圈。世界皮具看中國,中國皮具看廣州,說的就是三元里皮具市場。

  隨著時代變遷,解放路一帶的商圈中,一些商業業態需要轉型,但“敢為天下先”的商貿文化精神在這里生生不息。在這里的一間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從事直播電商的“90后”女孩陳玲。她來自廣西,4年前,直播電商剛剛興起,她來到廣州嘗試直播創業。4年后,她已是小有名氣的網紅博主。她說自己很喜歡廣州,這里對新事物特別支持,創業氛圍很好。

  沿著解放路從北向南,皮具城、服裝城、海味干果街……傳統商圈紛紛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經營模式,激發市場活力。廣州白馬服裝城工作人員說,白馬服裝城從2021年開始就搭建超級直播間,盤活私域流量,為傳統產業插上數字化翅膀。還有不少商家走出解放路,在珠江新城、天河路、萬博等新的商圈續寫廣州開放、包容、創新的商貿文化。

  今天,這條寬闊干道車流穿梭,人來人往,歷史與現實交織,猶如一部廣州歷史文化卷軸,再現這座城市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和創新活力。

  一條主干道 古今多變遷

  隋唐:解放路位于郊外

  宋代:今百靈路至大德路一帶

  明代:今一德路至盤福路一帶

  清代:今一德路至三元里一帶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今沿江路至三元里一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