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州,蘋婆樹是很有特色的一道風景。每當開花之時,樹上便掛滿了“小燈籠”。所謂“蘋婆花開,四月飄雪”。待到花期一過,樹上便長出放射狀排列的蓇葖果,成熟后果莢裂開,露出“黑眼珠”,如鳳眼一般,故而蘋婆又被稱為“鳳眼果”。
據悉,蘋婆古名為“頻婆”,源出梵語,原意為“身影”,意譯為“相思樹”。
“鳳眼果”如鴿子蛋大小,煮熟后味道跟栗子相似。它在廣州的歷史很悠久,還曾一度被作為 “七夕節”必不可少的供品。
不過,由于蘋婆結實率不高,民間又常以相似的假蘋婆果實為代用品。二者都擁有飽滿的、泛著油光的“黑眼珠”,讓不少人將“假蘋婆”誤認作“真蘋婆”。
這些都是“假蘋婆”,你看得出來嗎?
蘋婆樹冠濃密,樹形美觀,在華南國家植物園園林樹木區和西門藤本植物區都能找到其蹤影。
至于果實比花還醒目的假蘋婆,分布比蘋婆更廣泛,因此漫步城市街頭時,只需稍稍留意便能與它們相遇。每年夏天,它們的果實都會掛上枝頭,藏匿在茂盛的葉片之間。果實成熟裂開后,就會露出一顆顆如黑珍珠般的種子。
作為嶺南鄉土樹種,假蘋婆與蘋婆是同科同屬的姐妹花,開花結果時間頗為相近。記者留意到,雖然“真假蘋婆”的果實長得很像,但假蘋婆之所以有“賽蘋婆”之稱,是因為果實內的黑色種子更小、更多、更密,色彩對比效果尤為明顯。假蘋婆的種子可以吃,曬干后煮熟,味美甘香可口,廣東人還會用它來煲湯、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