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產業 打造新引擎
1月6日上午,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市政協領導李貽偉、王世彤、潘建國、周亞偉、姚建明、武延軍、張雅潔、龔海杰、陳雄橋、王桂林、黃潔峰及全體市政協委員出席會議。市委副書記陳向新、副市長賴志鴻以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應邀參加會議,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市政協副主席于欣偉主持會議。
會議安排8名委員分別代表不同單位、界別作預約發言,并印發27篇書面發言。
市政協委員、廣州中源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根生:
發掘黃埔文化 謀劃“世界黃埔”文旅城
黃埔軍校是廣州特有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現已成為聯結兩岸情感與精神的紐帶。劉根生代表民革廣州市委員會、臺盟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廣州應以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為契機,發掘黃埔文化對開發廣州文旅產業的巨大潛力,實現黃埔文物價值、統戰載體價值與城區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有機統一,引領大灣區文化建設,提升廣州國際影響力。”
劉根生
劉根生建議黃埔區與海珠區雙區聯動、開展合作,將長洲、深井、洪圣沙與琶洲東部(環城高速以東)合并運作,謀劃“世界黃埔”文旅項目;建設黃埔大會堂作為黃埔論壇永久會址,承辦全國政協系統、統戰系統及各民主黨派的調研、承接全國各地紅色旅游團體參觀等。
“值此百年之機,黃埔軍校可以在國家統一安排下主動作為,辦好百年大慶活動,推進景區改陳布展項目,創作黃埔主題主旋律影視作品。此外,也可以考慮開發大型商業游樂綜合體項目及主題樂園,通過文旅城項目高質量完成區域城市更新。”劉根生說,交通方面也可延長八號線,從萬勝圍站沿新港東路向長洲延伸;保留珠江航運功能,以隧道為主規劃建設連接通道等,通過規劃立體交通,聯結長洲島附近珠江兩岸。
市政協委員、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張艷:
把科技創新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
“創新能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要素。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從學生抓起,啟迪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夯實創新人才的培養基礎。”市政協委員張艷代表民進廣州委員會發言。
張艷
建議提到,要緊密圍繞廣州市“制造業立市”和“科技創新策源地”目標定位,不斷健全科技創新教育工作機制,為廣州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培養創新后備人才。針對當前中小學科技教育合力不足、教育機制有待完善的問題,張艷建議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機制,落實激勵機制與評估督導。成立市、區兩級科技創新教育指導中心,推動中小學校成立校級專項工作小組,推動各類場館、公共場所、企業等參與到學校科技教育工作中;發放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家庭護照,實行“家長半價,學生免費”,推動家長參與科技教育,鼓勵親子活動進基地。
她表示,可以把科技教育教學水平、科創重點賽事成績納入在中小學辦學水平督導評估,把科技創新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對在科創教育中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學校、教師和學生予以表彰。
市政協委員、致公黨廣州市委員會副主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開發局利用處處長羅清磊:
開展南沙全域城市設計
“《南沙方案》的出臺是南沙發展新的起點。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把南沙規劃好、開發好、建設好是廣州、南沙的重大命題,是挑戰,更是責任。”羅清磊代表致公黨廣州市委員會發言,建議從提升空間規劃編制水平、增強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建設管理質量等方面推進南沙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
羅清磊
在增強土地利用效率上,他建議,以軌道交通沿線綜合開發為重點,形成梯級式開發強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強產業導入,增大站點周邊的就業人口和常住人口,打造軌道+物業+產業的新模式。
他建議,在提高建設管理質量上,可開展南沙全域城市設計,強化風貌個性特性交融,探索將“綠視率”代替“綠地率”指標,塑造高品質城市和鄉村風貌。同時,優化提升街區道路,建造慢行交通網絡,探索“4個輪子”+“2個輪子”上的綠色低碳城市交通模式。
對于創新后疫情時代高品質住宅設計建造,羅清磊認為南沙可發揮更大作為。“疫情后大家對未來住宅的要求是什么?我們建議南沙在這方面探索既適合國情,又面向發達經濟水平的新型住宅的規劃設計建設,引領住宅水平升級。”
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廣州市委員會副主委朱伏生:
打造以南沙為核心的廣州航天產業基地
“航天產業對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引領意義和巨大的拉動作用。”朱伏生代表九三學社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強調。
朱伏生
仰望星空,當前廣州正在航天產業發力。目前廣州的航天產業初具完整產業鏈格局,在上游衛星火箭制造、中游設備制造、下游衛星應用與運營各環節都有行業領先級別企業。朱伏生建議,明確航天產業作為拉動廣州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戰略地位,制訂廣州航天產業發展的系統規劃。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源要素向航天產業加快聚集,共同發展廣州航天產業。
“建議充分發揮南沙的區位優勢和航天產業條件,全面整合全市的航天產業及創新資源,并大力引進國內外的航天產業優勢力量,打造以南沙為核心的廣州航天產業基地,建設中國南方航天科技產業中心。”朱伏生認為,可圍繞廣州 “一區三城”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軸”,重點依托南沙等優勢區域承擔國家航天戰略項目的科技力量,規劃布局和重點培育一批航天領域各具特色的科研創新平臺,并著力引進中科院、中國衛星通信網絡集團等航天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夯實廣州航天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科技基礎。
市政協委員、廣州科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興:
成立廣州市級層面學會聯合體
劉國興代表市科學技術協會發言時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學術創新是科技創新之基。廣州有條件有能力在學術高地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圍繞廣州建設一流學術高地迫切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劉國興
一流學術高地需要一流學術期刊,學術期刊不僅發布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能發揮引領學術研究的作用。劉國興表示,“當前,廣州科技期刊多但不強,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期刊。建議重視制度創新驅動,提升科研競爭力,推進更多聯合發展的集約化刊群,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使廣州期刊界有更大空間作為。”
劉國興建議,應創新市級學術組織聯合體,成立廣州市級層面的學科交叉、跨界融合、開放合作的學會(研究機構)聯合體等,開展對于學科深層次問題與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探討。
“學術創新不能單打獨斗,科研需要團體作戰。建設一流學術高地需要改革科研學術隊伍評價體系機制、創新科研學術服務平臺建設,切實把廣州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劉國興表示。
市政協委員、廣東啟源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伙人胡育新:
將廣州打造為適老化產業高地
“廣州正面臨速度快、規模大的人口老齡化浪潮。但現有住房、小區、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等硬件設施,并不適應老齡社會等需要,適老化改造亟待進行。”胡育新代表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廣州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在大會上呼吁把握廣州人口老齡化趨勢,深度激活適老化改造產業。
胡育新
胡育新在發言中談及,根據住建部的指標反映,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的直接市場份額是3萬億元,市場機會巨大。而目前廣州在居家適老化改造方面還存在不足。對此,她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全流程產業鏈;注重“體驗式”宣傳,積極培育消費意愿;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大力扶持產業發展;加快環境改造,營造老年友好環境。
對于如何積極培育消費意愿,胡育新表示,可以設立居家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建議在社區頤康中心、頤康站等接近適老化改造消費者或最終用戶的場所,引入優質的適老化改造產品和服務供應,打造適老化改造樣板間,長期向市民開放。
她建議通過政府獎補措施,將廣州打造為適老化產業高地,并形成優勢的產業集群。同時,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貸利率優惠等方式,鼓勵中青年人為家中老人居家環境實施適老化改造。
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港務局副局長徐紅雨:
發展增城水運 助力東部交通樞紐建設
增城擁有發達的內河水運網絡,水運是廣州東部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增城發展水運有條件有機遇。
徐紅雨代表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建議深度對接《南沙方案》,系統謀劃港產城融合發展,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強與南沙港區、中歐班列、中越班列等國際物流大通道的聯動,推動增城水運高質量發展,助力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建設。
徐紅雨
徐紅雨認為,要深度對接《南沙方案》,推動增城水運高質量發展。“增城區要加快融入《南沙方案》中,把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建設、把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建設轉化為推動增城水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抓住《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廣東省航道發展規劃》實施契機,系統謀劃港口、航道、水路運輸、臨港產業、水上休閑產業的協同發展,推動水運產業鏈升級,臨港產業升級,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她還建議,要加強與南沙港區聯動發展,為增城提供“海上通道”的南沙港區已開通181條集裝箱航線,通達國內外主要港口。同時,應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升東部交通樞紐集聚和輻射功能。
市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局長戴建業:
深化穗澳合作 助力廣州國際科創合作發展
科技是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近年來穗澳科創合作持續深化,對于未來穗澳合作,戴建業代表廣州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員會建議,支持廣州的企業及高校等創新主體與澳門科研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推進兩地科技成果轉化合作。
“特別在中醫藥及集成電路方面,未來可以通過支持更多兩地的創新主體構建聯合研發機構,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及科企的國際業務拓展,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戴建業提出。
戴建業
戴建業建議,強化中國廣州、中國澳門及葡語系國家在重點科研領域開展交流及對接活動。“廣州擁有優良的產業基礎及制造業資源,澳門一直與葡語系國家擁有緊密的科創交流合作,巴西與葡萄牙兩國在科研上也與廣州有較好的契合度,未來可以透過穗澳聯動,通過‘中國-葡語系國家技術交流合作中心’強化中國廣州、中國澳門及葡語系國家在創新創業、科研合作以及產業對接等方面的活動,將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科技創新資源凝聚在大灣區。”戴建業補充,應該抓緊數字經濟發展浪潮,推進穗澳琴在產業智能化與大數據及跨境數據流通方面的產業合作,將澳琴作為穗企輸出數字技術及服務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