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參觀“熱”潮撞上預約“冷”墻
每逢節假日,文博場館人頭攢動,“熱”出新高度,但推行已久的“先預約,再參觀”模式,卻持續引起游客的吐槽、投訴,成為擋在“熱”潮前的一堵“冷”墻。
文旅熱潮下,預約制實行與否的“度”在哪里?如何控制人流量?如何保障安全?2025年廣州市兩會召開在即,來自廣州民進的市政協委員郭東文建議,平衡參觀“熱”與預約“冷”的重點在于,各場館要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兼顧現實資源和參觀體驗,科學評估,改進和提升參觀體驗。
整合周邊資源
文商旅融合發展
參觀“熱”潮撞上預約“冷”墻,究竟為何?
郭東文通過網絡上公開的信息,結合實際管理經驗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文博場館總體數量有限,面對節假日集中出行的潮汐客流,容易出現供需失衡,且預約過程不規范、不統一,流程煩瑣,存在“黃牛”倒賣等利益鏈條。
對此郭東文建議,以更加多元、更高標準,豐富個性化、品質化的文博場館建設,并對現有熱門場館進行適度提升、擴容,完善配套,同時加強文博場館、旅游景區、商業載體等的資源整合,“串珠成鏈”“點面結合”“片區聯動”,形成更有寬度和深度的承載空間和消費場景,實現文商旅高質量融合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供給側問題。
文博場館的建設屬一次性投入,優質開放服務則需要持續的足額投入。郭東文表示,客流量小、不實行預約的場館,可做好應急預案,通過加強歷史經驗、實時信息的綜合研判,確保有效應對偶然的突發人流量高峰;客流量大、實行預約的場館,則要做好預約制度的建設、預約系統的打造,推行以線上預約為主、線下排隊為輔,規范、有效、便捷的預約服務,讓每一個游客都能找到“方便之門”,防止不法利益鏈條的形成;進場館參觀的后端,管理方增加現場秩序維持、人員疏導管理等投入,以“繡花”功夫做好服務,為游客提供最佳參觀體驗。
分析觀眾畫像
提供精準服務
郭東文提出,通過大數據、實時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做好動態監測,分析客流趨勢,分別向游客、職能部門推送所需的歷史、現在、未來等不同維度的關鍵信息,為各自做好行程規劃、工作計劃提供參考,合理分配時空、調度資源,引導分流客流,平衡供需關系。
郭東文強調,在不侵犯隱私、不增加工作量、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優化場館參觀安全防范手段,推行實名制參觀,或以身份證等有效證照作為通行憑證,或依托公安人臉識別比對無感系統,有效甄別意識形態、反恐防暴的人員風險,確保場館開放的整體安全,在遇到公共衛生等需溯源的情況,能快速、精準找到相關人員;同時,通過合理有限度的實名,實現觀眾年齡、地域、性別等基本畫像,以便管理方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提供更符合場館觀眾特點的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