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實情講真話 聚真知出實招
2月20日,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期間,廣州市領導與各界別委員、港澳地區市政協委員進行座談。座談會上,10位市政協委員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志愿之城”建設、美妝產業發展、高標準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等作了交流發言,并提出意見建議。
市政協委員劉繼承:
以賽興城 打造“體育+”活力城市
一座廣州城,百年體育史。市政協委員、北京大成(廣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繼承代表民進廣州市委會、農工黨廣州市委會發言時表示,廣州市體育文化底蘊深厚,有扎實的體育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群眾體育氛圍。2025年,廣州市將承辦十五運會開幕式和多項重要賽事項目。借全運會賽事東風,要著重推動提升國際賽事中心建設頂層設計、體育空間載體、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體育帶動效益等問題,以賽興城,為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添磚加瓦。
為加快推進體育強市和國際賽事中心建設,劉繼承建議:以賽施策,以建設體育賽事體系為目標,健全“以賽興城”頂層設計;以賽筑基,以優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目標,構建全域共建、全民共享體育新格局;以賽謀產,以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培育體育產業增長新動能;以賽興業,以放大賽事溢出效益為目標,構建“體育+”新業態、新場景。“以賽興城”,推動城市能級躍升、國際影響力飆升、群眾獲得感提升,為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添磚加瓦。
劉繼承
市政協委員馬發騰:
進一步擦亮廣州“志愿之城”金名片
廣州志愿服務工作起步早、發展快、規模大,擁有多項“全國首個”,一直以來在中國志愿服務事業中發揮“領頭羊”作用。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兼職副主任、廣州市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主任馬發騰代表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致公黨廣州市委會在發言中建議,把握籌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契機,進一步擦亮廣州“志愿之城”金名片。
馬發騰表示,大型賽會志愿服務是廣州志愿服務濃墨重彩的一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計劃招募賽會志愿者14080人、城市志愿者3萬人,建設城市志愿服務站點100個。“面對籌辦2025年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廣州志愿服務大有可為。”
馬發騰建議,接下來,廣州要把握全運會籌辦契機,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為黨育人作用,精心打造全運“思政課”;動員志愿力量投身平安廣州建設,助力擰緊城市“安全閥”;聚焦核心需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服務基層百姓“及時雨”;強化志愿服務公益資源整合力度,壯大志愿公益“合伙人”,努力提升志愿服務的影響力和貢獻度,進一步擦亮廣州“志愿之城”金名片。
馬發騰
市政協委員徐強:
建設地下泊車接送系統 提高接送學生效率
“每到上學、放學時段,不少中小學學校門口人車混行、交通擁堵。”廣州市政協委員徐強代表市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民建廣州市委會發言時表示,每到早晚交通高峰,學校門口總是接送擁擠,其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學校、家長接送孩子效率,提升校園安全水平。
針對交通管理不完善、學校接送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他建議有條件或新建的學校將操場、地下空間等改造或設計成地下泊車接送系統,鼓勵市、區國有企業投資管理地下接送系統停車場,優化停車場資源利用率;在學校附近多修建地下接送停車區或天橋、地下通道等安全設施,解決學生安全過街問題。
在提高學校、家長接送孩子效率方面,他建議“一校一策”制定接送方案,明確接送區域、規定接送時間、每次上下車停留規定時間內即走、規劃車輛停放點、設計步行路線、安排交通引導等,此外,共享社會停車資源、智慧錯峰預約接送,在學校周邊道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置“接送專用車道”與限時停車區。
徐強
市政協委員鄧靜紅:
以合成生物技術賦能美妝產業發展
廣州市政協委員、民進廣州市委會副主委、增城區政協副主席鄧靜紅代表民進廣州市委會、民革廣州市委會發言。她聚焦廣州美妝行業,建議加快合成生物產業布局,建立起合成生物產業與美妝產業對接機制,通過合成生物技術賦能美妝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美妝產業國際競爭力。
鄧靜紅介紹,美妝產業是廣州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產業規模超千億元,發明專利居全省第一。但長期以來,原材料作為美妝產業“芯片”,“卡脖子”問題突出,80%的原料依靠國際供應商。在原料研發方面,一方面與國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國內原料研發競爭日益激烈。
“合成生物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可以通過微生物重組產出新的成分,賦能美妝產業‘彎道超車’,擺脫原材料‘卡脖子’問題。”鄧靜紅表示。
鄧靜紅建議,廣州應加大關鍵技術核心攻關力度。制定合成生物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支持在穗高校和科研院所爭創合成生物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落戶廣州、整合企業研發資源開展科技攻關。
鄧靜紅
市政協委員廖綺晶:
城中村改造針對性“留鏈、強鏈、延鏈”
廣州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城鄉建設環境委主任廖綺晶代表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民盟廣州市委會發言。她聚焦廣州市城中村改造面臨的產業發展問題,圍繞城中村改造中產業如何“留得住”“轉得好”、支撐都市工業體系“走得遠”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我們既要著力消除城市建設治理短板,更要將城中村改造作為都市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促進城中村產業留得住、轉得好、走得遠。”廖綺晶表示。城中村通常聯動周邊區域,在生產上形成全流程產業鏈。以海珠康鷺片區為例,聚集了大量小型制衣廠,形成“產、倉、展、銷、運”一條龍的服務產業鏈。在城中村改造中部分企業搬遷、生產環節缺失,容易造成產業鏈出現斷點、堵點。
她建議,結合廣州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原有產業基礎,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應針對性地“留鏈、強鏈、延鏈”,通過甄別篩選有前景、有潛力的企業,留住關鍵產業鏈。引導產業鏈中的中樞環節原地保留升級,精準“強鏈”。通過多級聯動招商制度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向高價值端“延鏈”。
此外,建議在城中村改造中劃定“產業保護線”,確保改造后提供一定規模的低成本、高品質的創新創業創造空間,為孵化新型都市工業企業提供空間保障。探索搭建數字化供應鏈平臺,構建城中村及周邊產業集群線上線下協同的生產管理系統,形成“云生態”,依靠科技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廖綺晶
市政協委員倪明選:
高標準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
廣州市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代表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提出了高標準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的建議。倪明選介紹,高標準建設集“產教+科教”融合創新園、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園、數字化未來產業孵化孵育園于一體的創新區,是發揮港科大(廣州)特色優勢和區位優勢,提升地區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落實廣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實現廣州與港科大(廣州)合作共贏的重要舉措。
為此,他提出三個方面的對策建議:一是要明確創新區發展定位,將 “產教+科教”融合創新園打造為全域群智體系科創人才培育與源頭技術創新高地、在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園構建以全空間無人體系為核心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在數字化未來產業孵化園建設無人體系產業培育與加速發展平臺。二是統籌對創新區建設的領導和規劃,具體包括設立建設領導小組和戰略咨詢委員會、編制相關規劃等。三是有序建設宜居宜業的創新區,加強空間規劃投入、完善創投基金體系、打造國際化人才社區。
倪明選
市政協委員黃嘉祺:
提高出生率 首先要緩解生育焦慮
廣州市政協委員黃嘉祺在座談會代表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發言時表示,提高出生率是國內當前的一項重要民生議題,其益處包括有助增加年輕人口比例、優化人口結構、減輕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通過促進消費、投資和勞動力供給來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同時,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平穩運行和不斷完善。但提高出生率,首先要緩解青年的生育焦慮。
在他看來,進一步優化廣州市的鼓勵生育政策,需要用好商品房資源、推動企業提供托育服務等方式。黃嘉祺建議,在出售或出租保障性住房時,要給予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政策幫扶;倡導生活平衡,確保假期落實到位,保障員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以及生活時間,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強化兒童保育及醫療保健服務,確保所有家庭都能獲得負擔得起且高質量的嬰幼兒早期托育服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醫療保健服務;此外,宣傳積極正面生育觀。
黃嘉祺
市政協委員霍啟文:
打造更加時尚、國際化的新沙面
“沙面坐擁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培育高品質文商旅業態、打造廣州乃至全國文商旅產業新地標的潛力。”廣州市政協委員、香港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文在代表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發言時表示,建議對沙面的業態進行重新定位和布局,除零售商業外,重點打造博物館、藝術展覽、高端酒店等,并結合嶺南美食、當地文化等元素,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讓沙面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霍啟文建議相關部門就提升沙面文商旅產業發展開展專項研究,邀約國際知名品牌借鑒其在全球各地活化利用文物的成功案例,為沙面全新文商旅業態升級探路,全面提升沙面品牌能級;邀請第三方品牌運營方統一招商方向和理念,引入頂級品牌和IP運營商,對沙面分期分批進行改造,在市場化運營下,引導沙面周邊業態轉型。霍啟文提出,廣州還可以考慮優化文物管理辦法,參考上海外灘、香港中環乃至國際同類街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法和實踐經驗,在保留舊的建筑物元素基礎上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更加時尚、國際化的新沙面。
霍啟文
市政協委員龍天翔:
暢通水經濟產業鏈條 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近年來,廣州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高質量建設碧道,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迪芬樂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龍天翔代表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發言時建議,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入手,打造廣州特色水上經濟,暢通水經濟相關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水經濟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珠江水域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充分釋放水上經濟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和經濟效益。龍天翔表示,具體來說是促進“水經濟+體育”融合、加強“水經濟+文化”融合、推動“水經濟+科技”融合。如以十五運會為契機,舉辦世界級高水平的水上體育賽事,提升廣州水上運動的知名度和競技水平,進而帶動賽事經濟發展,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濱水文旅產業,充分挖掘廣州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濱水旅游線路。
龍天翔還提出鼓勵和推動私人游艇大灣區自由行,建議參考“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向符合條件的入境游艇頒發臨時牌照,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游艇“一次審批、多次進出”,并研究開放更多自由行的巡游航線和開放水域等。
龍天翔
市政協委員鄧強光: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
“廣州開辦了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探索出了被業界稱為‘廣州模式’的港澳子弟學校辦學創新路徑與機制。”市政協委員、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鄧強光代表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發言,建議廣州發揮港澳子弟學校獨特優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
“廣州已設立三所港澳(人)子弟學校,這一先發優勢不僅體現在學校數量上,還在于探索建立了內地規則與香港教育體系銜接的機制。”鄧強光說。
在他看來,通過港澳子弟學校建設,推進粵港澳教育合作,廣州可解決港澳臺僑、外籍人員和歸國創新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吸引港澳人士全身心投身于國家發展大局。
為此,鄧光強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一是港澳子弟學校的港籍教師享受廣州市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增強其來穗動力;二是支持港澳子弟學校承辦國際賽事等全球性活動,向世界展示廣州的基礎教育優勢;三是允許港澳子弟學校高中階段招收部分有意赴海外升學的內地學生,深化穗港澳青少年交心交融;四是強化標桿學校示范作用,助力中國教育“走出去”。
鄧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