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
重點關注
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
換電模式作為與充電模式并列的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符合“雙碳”戰略,也能有效解決補電難問題,具備明顯優勢。馮興亞表示,希望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如何更好地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利用,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新課題。馮興亞表示,希望盡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范運營。
推動eVTOL產業發展
結合企業實踐和對產業的洞察,就如何推動eVTOL產業的發展,馮興亞提出,希望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推動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關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踐行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內容。馮興亞透露,廣汽集團對新質生產力實踐,是以科技創新引領,聚焦“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持續深化。“2025年,廣汽將推出7款全新車型,覆蓋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廣汽方案’。”馮興亞說。
馮興亞
產業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深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馮興亞今年關注的重要方向。立足于汽車行業融合發展,他積極為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結合企業實踐和對產業的洞察,就如何推動eVTOL產業的發展,馮興亞提出,希望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推動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形機器人方面,馮興亞提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已刻不容緩。他希望加快政策規劃、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示范應用進程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直擊痛點: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據中汽協統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043萬輛,占汽車保有總量的8.6%,同比增長56.33%,逐步向電動化時代邁進。電池回收、補能等問題,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點。
作為從業者,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和痛點,馮興亞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據了解,換電模式作為與充電模式并列的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符合“雙碳”戰略,也能有效解決補電難問題,具備明顯優勢。馮興亞表示,希望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等多措并舉加速推廣。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運行了5—8年的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大規模的退役期。如何更好地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利用,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新課題。馮興亞表示,希望盡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范運營。
此外,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但現階段在設計領域、制造能力、應用生態、測試認證體系等方面,仍需各方協同推進完善。對此,馮興亞表示,要攻克關鍵設計短板、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擴大終端應用和完善認證體系。
做好服務:提升形象、增強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維持高速增長,根據中汽協發布數據,2024年我國整體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其中乘用車出口495.5萬輛,同比增長19.7%。
在我國汽車產品走向海外的同時,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向全球消費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對提升我國汽車產品形象、增強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出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的問題,馮興亞表示,要逐步放開進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試點,長期可修訂法規標準、優化流程,破解“回國難”的問題。
據了解,截至目前,廣汽集團已建成三國五地全球研發網絡,并初步實現整車出口與當地化生產“兩條腿走路”,完成了中東、美洲、非洲、東南亞、東歐五大板塊的市場布局,產品覆蓋74個國家和地區,在泰國、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印尼等地建設工廠。
無障礙車是保障特殊群體出行的關鍵工具,但現有無障礙汽車數量少、開發成本高、改裝難,數量與需求量完全不匹配。截至2023年末,國內無障礙車總銷量僅1000多輛,遠遠無法滿足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為此,馮興亞認為,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無障礙車產業發展,放寬合法改裝范圍,健全配套服務體系,加快無障礙汽車的推廣普及,為特殊群體創造更好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