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22日在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主席團第四次會議通過)
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關于廣州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及廣州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會議期間,市人大經濟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在初步審查的基礎上,根據各代表團的審查意見,對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作了進一步審查。現將審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2024年計劃執行情況總體平穩
經濟委員會認為,2024年,市人民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舉措,認真執行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的廣州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
同時也要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年度經濟發展計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不及預期;投資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不足,投資大、帶動強的產業項目不夠多,居民消費信心仍需提升,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釋放;工業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規上工業增長乏力,汽車產業轉型成效不明顯,高技術制造業尚未形成規模優勢;部分經營主體對營商環境的感知有“溫差”,支持民營企業的部分政策門檻偏高、力度不足;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有短板,市民對電動自行車管理反映強烈,就業、托育、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與群眾期待有差距。
二、2025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總體可行
市人民政府提出202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左右,商品進出口總值增長3%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5萬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漲幅2%左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省下達目標等。為此,提出了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等九方面重點工作任務。
經濟委員會認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符合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符合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符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主要指標和工作安排總體可行。
經濟委員會建議,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批準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關于廣州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批準廣州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三、做好2025年計劃執行工作的建議
為落實市委全力以赴“拼經濟、保安全,辦全運、提品質”的部署要求,保證2025年計劃順利執行,經濟委員會建議:
(一)堅決扛起經濟大市挑大梁的政治責任,錨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不放松。一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省委、市委全會部署要求。緊密對接用好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及省配套政策,細化各項重點工作舉措,加快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二是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調度。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緊盯各項經濟指標和短板弱項加強統籌調度,以旬保月、以月保季,壓緊壓實各部門和各區主體責任。三是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落實南沙方案和南沙條例,促進南沙經濟加快發展。以南沙開發開放為牽引,推動大灣區城市群要素共享和產業協作,深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以舉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為契機,做到以賽興城、以賽帶產、以賽促消、以賽惠民。
(二)全方位擴大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動力。一是大力提振消費。在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上下功夫,促進汽車、家電、家裝廚衛、數碼產品等消費,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更新應用和住宅電梯更新改造。捕捉消費新特點新趨勢,培育數字消費、體驗消費、服務消費等新場景新熱點,推動地標性商業載體和特色消費品牌擴容提質。做好城市營銷推介,全鏈條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服務質量,加強線上消費、新型消費監管。二是積極擴大投資。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勢頭,重點支持工業企業增資擴產和技術改造。加強“兩重”項目、產業領域大項目謀劃儲備,加快簽約項目落地和重點項目建設。爭取更多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性資金,更好撬動民間投資,多渠道拓寬項目建設資金來源。三是挖潛外貿外資。適時有效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大力支持跨境電商賦能產業帶,加強跨境電商平臺企業與本地企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資源對接。降低外貿企業稅費、物流等成本,鼓勵“廣貨廣出”“廣進廣統”。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拓展與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
(三)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夯實工業發展根基。一是加快工業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研究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在汽車產業變革中的發展路徑,重點支持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車企加速新車型、新產品量產迭代,加大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出海的政策扶持力度。貫徹實施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搶抓自動駕駛、車路云一體化等創新機遇。推動服裝、美妝、皮具、珠寶、茶葉等傳統專業市場向時尚商圈和產業平臺轉型,加強時尚消費品品牌塑造。二是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培育多點支撐、更加穩定的現代工業體系。做大做強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能源與新型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貫徹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條例,帶動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產業快速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發展應用,優化工業結構和重點行業布局,拓展工業增長動力源。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服務。
(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一是提升政務服務質效。堅持依法行政,貫徹實施政務服務條例,為企業和群眾提供規范便利、優質高效、貼心暖心的服務。降低部分涉企政策門檻,更多惠及傳統企業、初創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優化涉企政策統一發布和集成辦理服務,深度精簡申報手續,大力推動“免申即享”。二是解決好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加大拖欠企業賬款清理、生產要素供給、應用場景開發開放、包容審慎監管執法、完善產業園區周邊生活和交通設施配套等工作力度,為企業排憂解難,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三是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構建“鏈主”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大手拉小手”融通發展格局。大力培育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總部企業。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型、制造業企業融資體系,加大政府基金、國資國企投資引導和帶動力度。
(五)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品質。一是加力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扎實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落實城中村改造條例,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做大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加強農房建設管理。二是貫徹實施繡花式城市治理規定。明確部門職責分工,科學制定和高質量完成年度治理任務,推動城市品質和群眾生活品質綜合提升。三是抓好交通治理。嚴格執行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依法糾治各種亂象,保障電動自行車安全合規使用和城市有序運行。健全交通擁堵綜合治理聯動機制,提升疏導響應和路網通行能力,持續解決停車難問題。整治地鐵口等人流聚集區車輛無序停放、違規占道問題,改善重點公共場所周邊環境。四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公共管網建設質效,加大雨污分流力度,確保污水治理系統穩定高效運行。加強排水管理,提升涉水污染源執法查處效能。落實建筑工地揚塵治理措施。補齊垃圾壓縮中轉站建設管理短板,做好居民裝修垃圾收運處置工作。厘清職責分工,加強噪聲污染防治。
(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緊貼用工需求加強公益性、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推進高質量就業社區(村)建設,優化零工市場和靈活就業服務供給。二是改進養老、教育、托育等公共服務。推進醫養結合,提升基層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診治老年人常見病服務能力,提高養老機構照護專區床位入住率和照護服務質量。關愛幫扶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加強校園安全管理。科學規劃托育服務設施,加快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緩解生育養育焦慮。結合籌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增加全民健身場地供給,提高體育設施資源利用率。三是確保公共安全。完善新興行業安全監管職責,常態化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整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貫徹實施平安建設條例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