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博商務區高樓林立,這個進駐了1萬多家企業的廣州新CBD,將提質擴容,以快時尚產業引領打造廣州親海商務區。廣州南站車水馬龍,這個全國客流量最大的高鐵站,在新一輪規劃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客廳與門戶樞紐經濟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新極核。廣州大學城生機勃勃,這個匯集了12所高校20多萬師生的人才聚集地,將打造成人才高地和創新創業的福地,打造成引領大灣區的智核夢工廠。千年古邑番禺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高鐵新城正在崛起。圖為包括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商業商務、住宅、無償移交的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廣州南站TOD項目效果圖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廣州市番禺區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今后一個時期,番禺區的發展新藍圖躍然而出:地區生產總值早日突破3000億元,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保持基本同步,聚焦聚集聚力于空前疊加的高鐵時代、高速迭代、高質產業、高端人才、高速創新的新優勢,舉全區之力推動番禺高質量發展,集中火力爭奪發展的高光時刻,實現蝶變,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生態良好、生機無限的華南樞紐、嶺南水鄉、灣區門戶、高鐵新城。
藍圖已繪就,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番禺未來海闊天空、前途無量。
番禺高度:向海而生 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親海智城
萬博商務區作為廣州新CBD,地面上聚集著多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向上拔高著“番禺高度”。而地下,萬博同樣打造著一個規模龐大的“地下世界”,向下延伸著“番禺厚度”。
作為番禺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之一,萬博商務區經過十多年精心打造,已基本建成,商務區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商業繁榮,進駐企業1萬多家,日均客流量約30萬人次,年均客流量超1億人次。
在未來的發展藍圖中,番禺在萬博商務區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萬博商務區將向西與漢溪長隆連片發展,開發萬博、長隆地鐵站地下商業空間走廊。
在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圍繞總部經濟、快時尚和消費三個著力點,打造以萬博長隆為核心的廣州親海商務區,實施“五大提升”工程,精細化改造交通、綠化、夜景、環境綜合、商業氛圍,多措并舉發展樓宇經濟,從樓宇設施、樓宇運營、樓宇招商、社會經濟貢獻等四個維度提升區域商務品質,引導新建樓宇特色化發展,提升產業園區、商務區和寫字樓的顯示度和產出率,推動超甲級和甲級寫字樓量質提升。
番禺首次提出快時尚經濟,并與總部經濟和消費相提并論。番禺有打造快時尚經濟的深厚底蘊,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美食之都,番禺向來人氣爆棚,廣州南站出發1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中國時速最快地鐵18號線經過番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創造了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最快超過10萬輛的記錄,發源于沙灣的廣東音樂輕快優美……因此,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創新融合快時尚文商旅、快時尚新能源汽車、快時尚軌道交通、快時尚美食和快時尚音樂等產業、企業,以時尚促消費、以消費促集聚、以集聚促產業,形成快而優、快而美、快而省、快而特具個性化的快時尚經濟。
作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高鐵站,廣州南站單日到發旅客最高紀錄高達82.75萬人次。如何將龐大的人流轉化為發展的動能,是番禺一直在思考和謀劃的。
在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高鐵經濟備受關注。報告提出要聚焦聚集聚力于空前疊加的高鐵時代,將廣州南站及其周邊打造成高鐵新城,推動長隆“粵文化”、廣州南站T0D、新業態總部經濟基地、陳頭崗綜合體等項目建成投產達產,打響南站高鐵CBD名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客廳與門戶樞紐經濟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新極核。
廣州大學城內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2所高校20多萬師生,有運算速度全球領先的超級計算中心,是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之一,是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科創與人才資源最為富集的“智核”。10月9日,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揭牌,并迎來首批入駐企業,為番禺搶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注入強勁動能。
在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提出將聚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強大腦”、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端產業要素集聚區和世界一流大學城,加快完善廣州大學城配套建設,融合打造“教育城+創新城+生態城”,實現三體交融,把廣州大學城人口集聚地打造成人才高地和創新創業的福地,打造成引領大灣區的智核夢工廠。
為此,番禺將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苗床擴建行動,攜手大學院校升級改造創業苗圃,搭建活躍機制,匯聚政府、社會和市場創新資源,在苗床中育苗,在育苗中緩苗,在賽場中選苗,在市場中培育更多壯苗,實施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雙輪驅動,一體營造集聚創新創造創業的生態林,聯袂打造具有灣區影響力帶動力的創新創業一流苗床、一流平臺。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靶向招引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研究制定針對急需緊缺特殊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兩院院士和國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在番禺工作生活、創新創業。聚焦“00后”新生代新創造,制定實施“00后啟航”計劃,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番禺)海創人才科創中心,成立廣州大學城人才創新發展中心,建設廣州(小谷圍)國際人才生態示范區、國際人才社區,高質量辦好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廣州(小谷圍)人才馬拉松等賽事活動。探索建立海外僑領重點代表人士資源庫,建立廣州大學城海外校友會、番禺海外社團、僑聯聯盟。探索建立高端人才智庫和科技人才服務聯盟,健全問候、問情、問需、問策“四問”工作機制。
如果說萬博商務區、廣州南站地區、廣州大學城是番禺散落四處的珠寶,那南大干線就是串珠成鏈的紐帶。“十四五”期間,番禺將高水平規劃建設南大干線經濟帶,推動廣州南站地區、萬博長隆片區、大石先進制造和科技創新園區、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廣州大學城、番禺汽車城、東部蓮花灣等重大平臺重點圈層串聯發展,打造科工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標桿,輻射引領全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大格局。
在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報告中,南大干線經濟帶上的番禺汽車城,將打造“整車生產+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重點打造以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汽車制造產業鏈,推動番禺汽車城申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特色產業園,支持廣汽埃安等擴產提質增效,推進中航光電等一批項目加快投產,搶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升級新高地,打造中國最大的智能汽車和零部件主陣地。
未來5年,番禺將著力打造1個千億級、2個五百億級、多個百億級的“1+2+N”產業集群,力爭“十四五”末“3+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培育100家以上“國家省級專精特新”“單打冠軍”“隱形冠軍”企業,總結推廣一批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模式,打造一批在技術、市場、產品、管理等方面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小巨人”。聚力發展工業母機類裝備制造,發揮全區45家機床重點企業優勢建設機床實訓基地,培育一個在全世界數控行業和多個在國內、省內數控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市場占有份額的機床生產企業。
全力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是廣州這座城市當下重要的發展任務。枕江海而生的番禺具有先天優勢。
番禺是珠江后航道重要區域之一,珠江穿流而過,南浦島、洛溪島、小谷圍島是寶貴江心島,大石片區、南村鎮片區、廣州國際創新城、廣州汽車城均分布在珠江沿岸,部分區域還是城市化發展的留白區域,未來潛力巨大。
番禺區第十四次黨代會的報告提出要以“雙區”建設、創新驅動為戰略牽引,全力打造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借鑒國內外知名城市濱水區建設經驗,以系統觀念、全球視野高標準推進珠江沿岸地區規劃建設,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將珠江沿岸地區建設成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生態魅力、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穩妥推進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堅持“留改拆”并舉,重點圍繞沿江經濟帶、南大干線經濟帶和番禺大道經濟帶開展城市有機更新,強化生態驅動、交通驅動、文化驅動、產業驅動,實現更新片區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全面提升,構建“以點帶面、串珠成鏈、引城出海”的大開發格局。
珠江一路向南奔流,來到黃埔大橋處,水面豁然開朗,再往下,獅子洋煙波浩渺。這些寬闊水域的西岸正是番禺未來發展的重要區域——蓮花山片區。
規劃中的蓮花灣片區約260平方公里,包含大龍街和南村鎮各一部分,以及新造鎮、化龍鎮、石碁鎮、石樓鎮全域。
蓮花灣片區自古便是廣州的出海門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盛贊蓮花山:“牂牁大洋之捍門,南越封疆之華表,一郡風水之所系。”
從南大干線經濟帶、沿江經濟帶,到蓮花灣片區,占據珠江后航道和珠江出海口重要區域的番禺,將開啟擁抱珠江、向海而生的發展,打造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親海智城。
番禺溫度:以人民為中心 奮力創造大灣區和諧幸福生活融合示范區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聚焦群眾需求,順應群眾期待,努力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未來5年,番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下“繡花功夫”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基層服務管理,奮力創造大灣區和諧幸福生活融合示范區。
生活更方便。強化廣州南站樞紐地位,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地鐵多層次軌道一體成網,構建輻射灣區、聯通全國的現代化交通樞紐。大力推進廣佛環城際、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3號線東延段等軌道線路建設,主動爭取廣中珠澳高鐵、地鐵17號線、8號線東延段等加快規劃建設。積極完善對外交通聯絡通道,加快推進東部干線、蓮花山通道、海珠灣隧道、沙魚洲隧道、化龍至開發區過江通道等重要外聯通道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南大干線、蓮花大道、景觀大道等區內骨架路網建設,開展亞運大道快捷化改造,打通興業大道等斷頭路。加快推進廣明高速、東新高速、南沙港快速等互通立交建設。加快推進廣州南站、番禺廣場站、番禺客運站、陳頭崗停車場等場站綜合體建設,將蓮花樞紐建成站城融合、交通綜合、生態結合、智能統合的新TOD大型交通樞紐。提升交通便民水平,扎實推進交通擁堵節點治理,持續完善區內交通微循環改造。大力推進智慧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賦能城市管理。
生活更舒心。推進國土空間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力爭2024年前完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走好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2025年全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鞏固提升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力爭“十四五”期間建成創新城凈水廠、南站凈水廠首期,啟動橋南、中部凈水廠新(擴)建工程,新建及改造公共排水管網約120公里,新建碧道約180公里,建設更具韌性的海綿城市。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健全常態化科學綠化、全民愛綠護樹工作制度機制,每年新種植喬木1萬株以上、新建口袋公園5個以上。科學開展道路美化,不斷拓展南大干線、番禺大道、亞運大道、興業大道、漢溪大道、105國道等主干道沿線的綠色生態空間。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3年底建成18條新鄉村示范帶,2025年底全部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堅持“社區管家”角色定位,提高“三分建七分管”的城市管理理念,圍繞“四精八化”努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當好人民群眾的勤務員。
生活更美好。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2022年全面完成仲元中學第二校區建設,五年內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約6萬個,骨干教師比例達10%。構建強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成立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衛生委員會,加強與省市醫院合作共建,加快區中醫院擴建、何賢紀念醫院舊院區改造等項目,完善區域內智慧醫療布局,將區中心醫院打造成為廣州南部的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服務基層。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網,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積極應對人口老年化,推進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村(居)頤康站建設,實施“長者飯堂”提升工程,構建以居家養老、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文化軟實施,大力宣傳大學書香、智造時尚、嶺南民俗、廣東音樂、廣州美食等“五大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區圖書館新館、區工人文化宮等文化場館,加快推進番禺直播基地、番禺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深化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大灣區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