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微創手術”,精準打通交通經脈,讓德信路口車流排隊長度縮短62.06%;見縫插綠“微整形”,讓康王路的街角多了鄰里花園,讓老街坊、新市民更好讀懂廣州……近日,記者跟隨廣州市城檢辦的工作人員走訪了多個城市病診療案例,了解這群保障城市健康運行背后的“城市醫生”,如何“望聞問切”,為廣州系統體檢,開出富有廣州特色的“體檢藥方”。
就像每個人需要體檢一樣,城市的發展也要定期體檢、跟蹤問效、動態監測。據介紹,廣州市成立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城檢辦”),將城市體檢納入廣州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印發了《廣州市城市體檢評估工作規定》,制定了《廣州市城市體檢工作技術指南》,指導市、區、街道、社區四個層面多角度、多維度診斷城市問題。
準確把握城市的“健康狀況”,少不了智能化、信息化工具。去年6月,廣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正式落成,為廣州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數字底座,也為廣州城市體檢建立起一張三維底圖。目前,廣州市已經打造全市城市體檢評估信息系統平臺,城市交通擁堵情況、城市醫院覆蓋率……在電子屏幕前,就能檢測廣州的健康指標,為廣州提供“體檢報告單”。
首創體檢觀察員,讓急難盼愿得到及時回應
在體檢中,除了高效的專業化、制度化檢查,傾聽患者的感受同樣必不可少。廣州在城市體檢中也創新多元化公眾參與方式,讓生活在廣州的市民街坊充分參與到“城市體檢”中,解決城市體檢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我希望社區能多一些休閑運動設施。”“小區垃圾分類已經挺到位了,最好能多設一個誤時投放點”……在天河區東成花苑小區,十幾名“城市體檢觀察員”和專業人員走進社區,通過派發調查問卷、深入訪談等方式,了解這個老舊小區街坊的“急難盼愿”。
“城市體檢觀察員”制度,就是廣州首創的公眾參與制度,620名來自社會各界的“城市體檢觀察員”通過培訓,肩負起收集意見,為城市體檢建言獻策,廣州市城檢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僅2021年,就有近千名社區街坊,現場向“城市體檢觀察員”反映了訴求和建議。“為了更大范圍地了解群眾的煩心事,市城檢辦還開展城市問題專項治理成效調查,由各區開展區級社會滿意度調查。通過多元化的公眾參與,各類調查回收問卷合計超過21萬份。”一網統管和市民參與互為補充,讓城市體檢找準病灶,做到藥到病除。
廣州在城市宜居水平、社會治安等方面表現較好
市城檢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體檢關注的問題一直動態變化,每年市城檢辦都會選擇廣州面臨的城市問題,針對性地重點治療相應的城市病。例如,2019年關注交通擁堵、城市水浸街問題;2020年關注城市公共衛生服務;2021年關注老舊小區微改造。廣州市實施全流程城市體檢,通過對比國際標準、城市發展目標、對標城市指標等多維度數據,分析診斷“城市病”和城市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同時協調推動問題解決,跟蹤問題進展。
近年來的城市體檢報告顯示,廣州市在城市宜居水平、醫療衛生資源建設、社會治安等方面表現較好,但也存在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不夠、停車位緊張、交通擁堵等民生痛點,市城檢辦及相關職能部門對癥下藥,推動整改,扎實推進學前教育“5080”攻堅工程,推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0%, 建成100個公共停車場、約2.5萬個泊位, 完成超過100個交通擁堵點治理任務,回應了群眾訴求,得到市民的好評。
廣州城市體檢的“望聞問切”
望
建立綜合性城市體檢服務信息平臺,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為基礎,檢測廣州的健康指標,廣州城市運行數據一目了然。
聞
規范指標評價標準,從標準規范、城市對標、發展目標、變化趨勢、群眾反映等多角度、多維度診斷城市問題。通過“線上采集+線下填報”相結合的方式采集指標數據,部分指標顆粒度下沉至社區,精準定位,靶向治療。
問
通過多元化的公眾參與,各類調查回收問卷合計超過21萬份。全國首創“城市體檢觀察員”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招募620名“城市體檢觀察員”,深入社區調查了解群眾“急難盼愿”。問計于專家,組建熟悉廣州本地情況的專家團隊,長期跟蹤廣州城市體檢,為精準、科學治療廣州“城市病”對癥下藥。
切
落實 “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以區為主、市區聯動”城市體檢工作機制,市、區、街道、社區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問題“邊檢邊改”“即檢即改”。
“城市體檢”病歷:疏通交通經脈,打通城市擁堵瓶頸
癥狀:
橫跨番禺水道的德興大橋,是不少橋南地區市民上班或購物的必經之路。但是不少住在番禺橋南的市民反映,在德信路右轉匯景大道短短十幾米的右轉路口,總是因為交通堵塞讓自己到家的時間又推后5到10分鐘。
德信路右轉匯景大道路口改造前
病情分析:
德信路是橋南通往番禺廣場、海珠、天河的重要交通道路。雙向十車道的德信路交通通行能力并不差,但是交通擁堵的癥結,就出在右轉車道設置的合理性上,與城市發展需求沒有很好融合兼顧。兩條道路交叉口北進口直行與右轉車道合并設置,且高峰時段北進口車流量大,直行車輛與右轉車輛排隊互相影響,造成該交叉口車輛排隊情況較為嚴重。
診斷治療:
經過區交通運輸局、區城檢辦現場調研,通過在德信路右轉匯景大道的路口加寬并新建一條右轉專用車道的微循環改造,分離直行和右轉車輛,減少直行和右轉的分流沖突,緩解擁堵。這種“微創手術”治療城市病,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番禺區交通運輸局黃嘉豪介紹:“去年11月10日,微改造工程進場圍蔽開工,僅僅20天,工程如期于11月30日開放交通,把對周邊交通通行的影響降到最低。”
治療效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德信路與匯景大道交會口北側約30米處,擴寬出一條寬約2米的車道,分流了直行與右轉車輛。同時將原本1車道的右轉車道拓寬為2車道,增加了右轉通行能力。雖說僅僅在轉角處拓寬了一條2米的車道,但這2米精準地找到了擁堵的“七寸”,不但緩解了道路節點和瓶頸的擁堵,還降低了行車安全隱患,以小成本出大效果。
德信路右轉匯景大道路口改造后
根據路口改造前后交通流量數據對比,改造后德信路—匯景大道交叉口北進口右轉交通量提升10.16%;排隊長度由改造前的54.3米縮短至20.6米,排隊長度縮短62.06%;延誤時間由改造前的31.8秒縮減至12.6秒,延誤時間縮減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