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相邀文明家庭、特色家庭代表共同感受國際化大都市魅力
9月15日,“中秋穗月 相約廣東”中秋節主題文化活動啟動。活動邀請國內外百對(戶)金婚、銀婚、新婚夫婦及文明家庭、特色家庭代表齊聚廣州,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共赴一場中秋文化之旅。
三日賞閱古今 感受廣府節禮
本次邀請的嘉賓中,既有伉儷情深的金婚銀婚,也有甜蜜浪漫的新婚燕爾;既有文明家庭典范,也有感動一方、帶動一方的道德模范、勞動模范,活動邀請國內外百對(戶)金婚、銀婚、新婚夫婦及文明家庭、特色家庭代表共計200人相聚廣州,暢游云山珠水,品嘗南粵美食,體驗廣府中秋民俗風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品味廣州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人文和創新活力。
以文塑旅,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活動期間,近10場節慶文化體驗活動集中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在悠揚的潮劇唱腔中,嘉賓們品嘗地道潮汕美食,沉浸在潮汕文化的獨特韻味之中;在文化公園內,“一輪明月掛天涯,燈籠輕搖映月華”的美景觸動人心,佳節氣氛不斷推高。為充分展示“好吃廣東”“食在廣州”的飲食文化,本次活動還將在廣州酒家舉辦“中秋穗月 相約廣東”主題晚宴,讓賓客品嘗正宗廣府名菜。
嘉賓現場欣賞潮劇表演
以旅彰文,觸摸城市發展脈搏。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示,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廣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嘉賓們認真聆聽觀摩,深入了解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云溪植物園內,嘉賓們欣賞著綠美生態,直觀感受城市生態建設保護成效;通過游覽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大灣區藝術中心、鎮海樓、南越王墓等承載著豐富人文底蘊的景點,廣州的歷史文化脈絡近在眼前。通過游玩廣州塔、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歡樂世界、正佳海洋館等,現代都市生活時尚觸手可及。
觸摸城市沿革 感受綠美生態
活動開展首日,50組受邀中外家庭率先出發,參觀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游覽云溪植物園,品嘗潮汕風味餐,并在文化公園參加中秋燈會。
嘉賓們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合影留念
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隨著屏幕上的講解詞滾動,一幅廣州城市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嘉賓們深入了解城市中軸線的發展變遷,見證千年羊城的深厚積淀和文化魅力,感受現代廣州邁向樞紐之城、創新之城,勃興產業創新的活力脈搏。
作為商貿從業者,每逢廣交會,來自瑞典的邁克爾(Michael Leo Christerson Flensby)都會出入琶洲會展中心,他感慨道:“原來第一屆廣交會可以追溯到1957年,不愧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窗口之一。”來自加拿大的Andrew表示,本次觀展就像一堂生動的歷史課程,居住在廣州8年,他切實地感受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廣州擁有悠久的歷史,發展速度也很快。”如今,他是一名英語老師,也是音樂人,他表示廣州很宜居,自己住得很舒服,最喜歡吃海鮮和粵式點心。
活動的第二站是位于白云山風景名勝區西麓的云溪植物園。這里山巒疊翠、溪澗縱橫。依托白云山的生態資源稟賦,這里共保育著華蓋木、水松、格木、土沉香、紅皮糙果茶、金花茶、野牡丹等鄉土、珍稀植物共1300余種。望谷、賞園、觀山……嘉賓們漫步園中,仿佛身處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之中。在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
“廣州生態很好,綠意盎然!”來自巴基斯坦的Sami Hannan與來自俄羅斯的Riabyshkina Elena說。“我們在廣州居住了一段時間,這里空氣清新,宜居整潔,讓人很有安全感。”在云溪植物園參觀的過程中,兩人頻頻駐足拍照,對花草樹木表現得饒有興趣。“我經常去天河區的公園和植物園,這是第一次來到云溪植物園,這里別有一番風味。”
穿越仿古“門闕” 點亮手中提燈
潮汕獅頭鵝、蠔烙、紫菜牛肉丸湯……從云溪植物園離開后,一頓地道美味的潮汕風味晚餐讓嘉賓們一飽口福,現場還設置了潮汕戲曲表演,在悠揚的唱腔中,中外家庭沉浸在潮汕文化的獨特韻味中,一掃旅途的疲憊。
夜晚7時,在廣州文化公園內,中秋燈會如期亮燈。在中心臺上,一組組歌舞節目輪番上演,將現場的氛圍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在舞臺旁“魚龍舞動”,大中型燈組和氣氛燈交相輝映。受邀的中外家庭嘉賓們在中心臺觀賞晚會,手提燈籠參加游園活動,穿過位于正門廣場的古代“門闕”拍照打卡留念,體會古時游人賞燈的繁華盛況。
文化公園人山人海
“在中國傳說里,月亮上有一位仙子。月餅的形狀就像一枚又大又圓的月亮。”“我很喜歡嫦娥的傳說,中秋節在中國是代表團圓和浪漫的節日”“這些燈籠是中秋節的重要元素,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國際友人們做足了“功課”,對傳統節日元素如數家珍。
“全國新時代公益人物”孫有科來自江門。四十年前,廣州是他求學的地方。“還記得在校期間的中秋節,我們從石牌橋騎車40分鐘,就是為了到文化公園一睹燈會的風采。”“今年的燈會十分震撼,科技味道十足,是一次視覺盛宴。”他說。“燈會的升級,體現了廣州的發展。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文明家庭談幸福
行善
感情的“黏合劑”
中秋節是一家團圓的節日,而優良的家風家教則是家庭的黏合劑。曾獲評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的熊永和夫婦,獲邀參加了本次活動。外表樸素的熊永和老人,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一直用微薄的工資無償資助數十名困難學生,幫他們完成學業,直到走上工作崗位。此外,他還曾舍己救人、勇擒命案歹徒……一樁樁善事義舉,讓他成為大家眼中的道德模范。
“熊爸爸,中秋節快樂,祝您身體健康。”中秋節臨近,熊永和也收到了受資助孩子們的祝福短信。目前,熊永和資助的孩子們大多數已成家立業,還有一些已經40多歲了。“我們不時會聯系,他們就像我的家人一樣。”熊永和回憶,很小的時候,自己便失去雙親。“正因為這段經歷,所以我想幫助更多的孩子。”
熊永和獲評過梅州市道德模范、廣東好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等稱號。對于他來說,將慈善堅持下去的動力還源于自己的堅強后盾——妻子劉利霞。兩人攜手走過57年歲月。夫妻倆的生活非常清貧,有時甚至需要靠副業幫補生活。不過,對于慈善的投入,他們卻毫不吝惜。
多年來,劉利霞一直默默支持著丈夫的善舉。每逢大事,兩人的想法總能達成一致。一個個孩子成長成才的好消息,也能成為夫妻感情的黏合劑。“沒有我妻子的支持,我也走不到現在。一路走來,我們夫妻的秘訣就是多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熊永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