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廣州建筑業總產值創出歷史新高,達8816.9億元,同比增長7.5%,全市綱領性政策——《廣州市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五年行動計劃(2024—2028年)》出臺,智能建造試點獲住建部表揚。
新春伊始,在全省吹響高質量發展沖鋒號的關鍵時刻,廣州將“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納入全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發展。
新的一年,廣州將從“項目培育、產業落地、標準體系、平臺建設”四個方面,重點推進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發展,“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以“立足廣州、面向灣區、走向‘一帶一路’”為目標,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搶占更多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
香港高樓廣州造 模塊化建造如同搭積木
高效的模塊化建筑組裝、智能的焊接機器人、精確的三維空間模型……作為廣州建筑集團的“智能工廠”,位于黃埔區西基島的灣區智造,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基地,擁有目前唯一一個由住建部與香港建造業議會聯合授予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建造科技創新展示平臺。
在灣區智造的車間里,MiC模塊化建造技術將建筑分解成模塊,實現工業化預制,如樂高積木般精準組裝。香港首棟混凝土MiC超高層私人住宅——東京街項目模塊單元的生產任務,就是在廣州灣區智造車間生產MiC模組單元,然后分批次運往香港,現場組裝成高達120米的超高層建筑。灣區智造相關負責人介紹,相較傳統建造模式,MiC模塊化建造技術實現工期節省30%,現場人工減少70%,施工現場廢棄物和噪聲分別減少68%和75%。
創新產品在香港成功落地后,廣州建筑集團隨即研發適合內地規范的MiC模塊化技術解決方案,擴大應用場景。去年,廣州第一個交付使用的MiC模塊化建造項目——廣州市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臨時安置運動員宿舍,就是由灣區智造承建。項目位于天河體育中心,主要包括宿舍、餐廳、洗浴室等,90%的元素可在工廠生產完成,施工現場僅需完成地基處理、模塊吊裝、管線接駁等少量工序。
“鏈主”企業要在廣州開創更多“第一”
2024年,國內首座超170米近零能耗高層建筑——中建四局科創大廈在廣州國際金融城東區落成并投入使用。
中建四局自主研發“云端建造工廠”智能施工裝備,將工廠“搬到”工地,實現施工現場“類工廠化”的精益建造。項目獲得LEED(國際性綠色建筑認證系統)金級預認證、綠建三星預評價、金級碳中和建筑認證,入選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為超高層辦公樓現代化“好房子”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標桿。
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的“云端建造工廠”
中建四局相關負責人說,廣州“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基礎扎實,在細分領域有較強比較優勢。廣州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動發展不斷深化,產業空間巨大,行業市場潛力大。未來,隨著政府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廣州將搶占更多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
中建四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黃晨光表示,作為廣州市建筑業“鏈主”企業,中建四局將牽頭打造大灣區新型建筑工業化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牽頭組建廣州市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協會,投資建設廣州第一個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中建集團在大灣區首個實現再生資源內循環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立從技術研發、產品制造、一體建造、成果轉化各環節協同的創新鏈和生態鏈,推動“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中建四局科創大廈
建筑業總產值創新高 智能建造獲住建部表揚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介紹,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是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符合建筑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革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力革命。發展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有利于提高建筑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推動建筑行業向更加高效、綠色、智能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建設“好房子”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推動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筑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政策層面,出臺了全市的綱領性政策——《廣州市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五年行動計劃(2024—2028年)》,形成一套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體系,給予裝配式建筑最高3%容積率獎勵、模塊化建筑最高6%的容積率獎勵。
在項目落地層面,廣州去年打造了一批模塊化建筑示范項目,機場方石安置區幼兒園項目、南沙小學時代南灣校區擴建項目等一批項目采用模塊化方式建造。同時,廣州在“百千萬工程”中積極運用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成果,打造建設了黃埔區逕下村、花都區藍田村智慧零碳新型農房樣板。由于去年智能建造試點各項任務成效明顯,廣州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表揚。
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建筑業總產值創出歷史新高,達8816.9億元,同比增長7.5%。新開工裝配式建筑比例達49.27%,提前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
今年計劃四招重點發力 打造全國產業高地
2025年,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計劃從“項目培育、產業落地、標準體系、平臺建設”四個方面,重點推進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發展,運用廣州市場,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強壯企業主體,譜寫新時代“好房子”建設的廣州篇章。
廣州將通過項目培育市場,充分發揮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每年拿出不低于一定比例的新建城中村改造建設項目和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項目,推廣使用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技術,通過一系列運用場景培育,使廣州成為國內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技術使用的熱土和高地。
為推動產業落地,廣州將對標制造業,打造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產業生態,研究編制產業圖譜,從更廣范圍、更深層面培育龍頭企業,著力解決推進機制、企業引育、產業資金、用地用能、人才支撐、場景供給等制約因素。充分挖掘現有產業基礎,推動廣州建筑、省建工集團、中建四局等現有產業園轉型升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廣州建造”品牌。同時,新建一批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業化園區,選取水運方便、可自建碼頭、近期無開發計劃的地塊,引入國內龍頭企業與市屬國企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短期內以輻射灣區為主,長期將輻射“一帶一路”。
廣州將加強體系建設和科技創新,率先形成國內領先的行業標準,組織國內頂尖專業團隊,圍繞模塊化建筑、裝配化裝修、“好房子”建設等領域,形成一系列引領性的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和標準。同時,梳理廣州市城市更新、安居工程中的建筑類型、高度、使用要求等需求,優選形成適宜的技術體系。通過建立新技術、新產品應用論證機制,編制模塊化建筑造價標準,建立模塊化建筑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推進平臺建設方面,廣州將申報住建部大灣區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中心,打造大灣區4小時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筑產業生態鏈。同時,成立廣州市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協會,打造“五平臺、兩庫、一基地”,推動實現“建筑業+工業+人工智能”串聯。廣州將加強粵港澳交流,搭建建筑業企業“走出去”的市場信息網絡和產業化合作平臺,助力成員單位鞏固和拓展外部市場,推廣國際化工程模式經驗,推進港澳成員單位“走進來”,廣州企業通過港澳“走出去”,加速大灣區建筑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