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全場景“機器人之城”
■2023年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增加值達532.67億元,全市集聚相關企業超3000家。2024年又迎來了新的突破,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2%,無人機產量增長2.3倍。
在廣州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近百臺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正有條不紊地穿梭于堆場與岸橋之間。這個集北斗導航、5G通信與人工智能于一體的“智慧港口”,正是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發展應用的縮影。
智能裝備與機器人不僅是工業生產的得力助手,更是城市生活變革的推動者。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是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中發展勢頭強勁、支撐作用較強的新興支柱產業之一。作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廣州憑借深厚的產業積淀、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及前瞻性政策布局,已形成覆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機制造、下游應用集成的全產業鏈生態。
面向未來,在“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藍圖下,廣州正以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為引擎,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一座充滿科技感的“機器人之城”景象日益清晰。同時,廣州也正以“政策引領—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為路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南沙造“金牛座”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完成首次深海作業
從技術追趕到構建“一主多核”產業生態圈
“智能裝備和機器人正逐步改變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運作模式,并將在未來成為行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廣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徐強指出,智能裝備和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領域逐步取代重復性勞動,實現生產線的全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在醫療、零售等眾多領域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機器人決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可以直接模擬生產過程,優化工藝流程,也能在智慧城市、養老服務、教育娛樂等方面開拓應用場景。”
在廣交會上引人注目的人形機器人
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的崛起,無疑展現了從技術追趕到產業引領的“廣州速度”。
2007年,廣州數控率先啟動全自主工業機器人研發,經過七年技術沉淀,于2014年突破控制驅動、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全產業鏈自主化能力的企業。2015年,廣州長仁科技攻克RV行星擺線空心減速機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國內極少數擁有機器人減速機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技術的成熟企業之一。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增加值達532.67億元,全市集聚相關企業超3000家,其中規上企業近400家,產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2024年,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2%,無人機產量增長2.3倍。同時,部分龍頭企業也在持續發力。廣汽集團已發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今年在不同行業開展示范應用;里工實業自主研發的“里掂D1人形機器人”實現手部動作精度達0.02毫米,今年初即斬獲不少訂單。今年2月,廣州還成立了智能裝備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聯合廣州工控、越疆機器人等企業,重點攻關AI芯片、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推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在工業制造、家政服務等場景落地。
深耕多年,廣州已構建起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到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與“一主多核”的產業布局。黃埔區作為核心區,已經打造出完整產業鏈;增城區重點布局特色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南沙區和花都區則在AGV搬運機器人及物流裝備領域有較大進展。
“現在,整個機器人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智能化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可以讓各類智能機器人走進更多產業及日常生活場景。公司一方面繼續深耕在新興制造業領域的機器人智能制造應用,另一方面加大新型機器人的自主研發力度,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行百業、千家萬戶的大潮中去。”廣州市產值規模最大的機器人本體企業之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藍海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說。
從基礎雄厚到政策賦能與技術創新雙向發力
廣州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有何優勢?徐強表示:“廣州制造業發達,汽車、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對智能裝備與機器人需求大,可推動產業機器人在生產、物流、檢測等環節應用。此外,廣州匯聚了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礎,有利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同時,徐強認為,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離不開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等關鍵要素。2015年,廣東省發布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構建珠三角智能制造自主創新示范區,并明確廣州作為智能制造研發創新軸之一,要求廣州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產業。2016年,廣州發布的《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提出到2025年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并配套實施11項重點工程,形成政策框架。2023 年,廣州市進一步細化了支持政策,印發了《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資金(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研制與推廣應用)管理實施細則》,為獲得國家和省級首臺(套)獎勵項目的企業提供了1:1的配套資金支持,并對首次實現國產替代的產品給予了額外補助,這一舉措更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更強勁的動力。
“政府的產業政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可引導資源向產業集聚,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徐強表示,政策的精準配套不僅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更催生了一批在智能裝備與機器人領域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領軍企業。
廣州數控、昊志機電等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嶄露頭角,而廣州數控、長仁科技等在成套裝備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現在廣州最有亮點的智能裝備項目就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項目,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實現高度自動化,可以由無人駕駛系統完成所有的駕駛操作,實現港口集裝箱智能化運輸。”徐強表示,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是我國首個由國內科技力量聯手打造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集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于一體,創造了60多項專利,發明專利31項。
從引領行業到加速國產化替代
未來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將朝著哪些方向發展?今年廣州市兩會期間,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華表示,廣州將出臺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相關組織舉辦國際智能機器人展覽會,圍繞智能制造等領域,面向全國發布首批應用場景清單。推動組建機器人產業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高地。
盡管發展迅猛,徐強坦言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挑戰:“廣州雖有多家在智能裝備與機器人領域表現不錯的企業,但多處于中間產品研發與生產階段,還需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能引領行業潮流的龍頭企業以及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終端產品。”
如何加速國產化替代?徐強表示,一方面要加強研發投入與創新。“政府加強引導、加大對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研發的資金支持力度,設立專項研發基金,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研發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加速技術轉化。”另一方面,要完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推動機器人整機廠商與零部件供應商協同創新,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
此外,徐強還建議,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傾斜,支持有潛力的企業做大做強,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戰略合作,整合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同時,徐強表示,機器人產業是多學科交叉領域,對高端人才需求大,廣州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等相關專業高端人才儲備略顯不足,影響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研發速度,制約產業升級。因此,徐強認為廣州必須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高校和職業院校機器人相關專業建設,與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關鍵技術突破、新興應用場景涌現等,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徐強坦言,“廣州還需要‘做好自己’,通過創新技術、拓展應用場景等手段引導本地企業‘向前沖’,同時利用好全運會等機遇,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