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城堡”“海上漁場”都是廣州造!
“海上絲路”起點、“一口通商”,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享譽全球的海洋城市。如今,廣州“向海圖強”的雄心依舊澎湃——最近幾天,全國最大光伏能源+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從南沙首航,全球首艘超大型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一號”完成試航、即將交付。越來越多的“海上堡壘”“海上漁場”從廣州駛向國際。
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是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特色優勢產業,2024年全市船舶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預計超500億元。去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廣州城市性質中賦予了“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定位,廣州城市的發展將緊隨海洋步伐,融灣向海,走向世界。
全國最大光伏能源+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
“海上漁場”
助力實現“三文魚自由”
今年4月,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一號”從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埔文沖”)的泊位緩緩駛出,向著南海海域揚帆試航。“蘇海一號”是一座“海上漁場”,配備了養殖環境監控、集中自動投飼等一系列先進養殖作業裝備。“船內總共有15個養殖艙,可為三文魚創造較好的生長條件,預計投入運營后三文魚年養殖量可達8000多噸。”船東方項目經理宋方敏告訴記者,而在船上養魚就可以根據經濟魚種的環境需求,尋找合適的水域進行養殖。“蘇海一號”15個養殖艙可24小時不間斷地換水,保證了水質新鮮。同時,它還兼具網捕和泵吸等成魚起捕方式。此外,它還具備全年連貫養殖的優勢,通過合理規劃可實現三文魚錯峰上市、穩定供貨。
“蘇海一號”是全球首艘超大型三文魚養殖工船。
據悉,黃埔文沖始建于1851年,見證了中國船舶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如今,黃埔文沖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支線集裝箱船建造基地、國內最大的公務船建造基地,以及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氣體船、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和海上風電基礎產品建造基地。
黃埔文沖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科研實力。通過自主研發和數字化轉型,黃埔文沖成功推出了“鴻鵠”系列支線箱船和“海鯨”系列散貨船等明星產品。其總成建造的“夢想”號大洋鉆探船作為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是目前全球鉆探能力最強、科學實驗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綜合運維成本最低的鉆探船。從常規船型到高端裝備,從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到超深水大洋鉆探船,黃埔文沖用一系列“大國重器”展現了廣州船舶產業的澎湃活力。
“海上城堡”
承載新能源汽車走向世界
近年來,隨著全球汽車貿易格局的變化,國內汽車產品“出海”需求持續增長,專業汽車運輸船市場迅速崛起。就在幾天前,全國最大光伏能源+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在南沙交付首航,搭載約4000臺中國品牌的汽車駛向希臘、土耳其等國家,助力中國汽車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這艘具有超大裝載能力的“海上城堡”便是由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建造。“廣船國際近三年才進入汽車運輸船建造領域,但短期內我們已經實現手持訂單、完工交付的彎道超車。”中船集團廣船國際學科帶頭人、汽車運輸船項目部項目副總監林九悅表示,廣船國際僅用三年時間便在汽車運輸船建造領域做到世界第一,“目前手持訂單近40艘,手持訂單與交付記錄全球最多”。其正在建造的最大汽車運輸船可裝載一萬多輛車,若將車輛首尾相連可達50公里。
此外,廣船國際還是世界首家建造先進半潛船的船企,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半潛船均由其建造。“半潛船在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就像海上‘叉車’一般,為海上大型設備的運輸提供便利。”林九悅表示,半潛船是一種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對軸承強度、防水性和鋼板強度等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多數船廠難以達到,作為全球最大的半潛船制造商,廣船國際市場占有率達50%。
廣船國際目前擁有自主研發設計船型最多、系列最全、性價比最優的液貨船產品,被評為“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作為華南首家建造大型集裝箱船的船企,廣船國際已實現超大型集裝箱船批量建造,并以LNG雙燃料技術賦能綠色智造,船舶性能全球領先。
“廣船國際手持造船訂單90余艘,且80%以上在手訂單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甲醇雙燃料或LNG雙燃料新型綠色船型,交船期排至2028年。”廣船國際總經理周旭輝說。
創新引領
突破“卡脖子”問題
船舶產業鏈涵蓋多個重要部分,其中關鍵零部件生產、艦船設計研發等環節,與建造環節緊密相連,共同支撐著產業發展。
2024年底,一批俄羅斯遠洋鱈魚捕撈船隊的船東千里迢迢來到廣州海工船舶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海工”)的廠房。此前他們一直從歐洲采購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而當他們聽說中國企業可以生產時,立刻將目光投向廣州海工。
“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舶電力推進器,僅有極少數國家有能力生產。”廣州海工副總經理陳海龍告訴記者,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的設計和制造涉及電機設計、水動力仿真等諸多學科,工藝復雜。去年年底,廣州海工發布了中國首個兆瓦級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不僅標志著中國在綠色電動船舶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更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市場壟斷,拓展了巨大的海外市場空間。
陳海龍介紹,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憑借高效節能、低噪音及便捷安裝等特點,在高端船舶市場如電動船、豪華游艇等應用廣泛。他表示,無軸輪緣推進器由美國最先使用,掌握該技術的西方國家早已筑起技術壁壘。廣州海工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歷經“十年磨一劍”的潛心鉆研,現已實現從技術借鑒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轉變,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地位。
而在艦船設計研發上,廣州還有中船集團六〇五院,設計了多個“全國首艘”。中船集團六〇五院院長助理孫鐵銳表示,六〇五院主要業務領域為軍用艦船、民用船舶、海洋工程的科研設計。其研發的公務執法船系列涵蓋200噸至千噸級船型。國內首艘全鋁合金單體海洋指揮船、國內首艘海洋電子信息綜合試驗船……這些創新設計為我國海事執法提供高效裝備支撐。
海工系泊系統是深海裝備的“定海神針”。中船集團六〇五院通過外引內聯的技術合作,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以創新,逐步形成了系泊技術和海上浮體技術專長。“通過系泊技術應用,我們完成了退役湛江艦系泊安置工程項目的實施交付,完成了加強型重力式養殖網箱、10萬噸級大型漁業養殖工船等的研發設計,其中退役湛江艦安置工程項目,創造性地完成了全球第一個濱海抗17級臺風、設計壽命40年的海上系泊工程。”孫鐵銳說。
向海圖強
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
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8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占全球的55.7%。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創中國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已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
作為我國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廣州船舶制造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其中龍穴島造船基地年造船產能超550萬載重噸,單船造船能力突破30萬噸;擁有“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重大平臺,具備海洋新能源資源開發裝備和智能船舶發展潛力。
2024年以來,黃埔文沖和廣船國際兩家船舶制造企業合計產值385億元,同比增長13.2%,手持訂單排期到2030年。2024年全市船舶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預計超500億元。
“隨著戰略重心的推移,我相信船舶制造的未來在廣州。”中船集團六〇五院副院長姜華認為,廣州大可利用瀕臨南海的便利條件,在高校科研、應用研究、人才政策、產業配套上通盤考慮,特別是做大研發和配套,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業高質量發展。
去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廣州城市性質中賦予了“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定位。隨后編制的《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提出了廣州“向海圖強”新愿景:到2030年,初步建成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中心型世界海洋創新城市。該《規劃》提出,形成“一帶三區、串珠成鏈”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總體格局,其中,“一帶”指“打造世界級海洋創新發展帶”,沿江布局海洋科技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集群及相應城市配套;“三區”則分別是:廣州中部海洋創新區、廣州東部海洋創新區、廣州南部海洋創新區。廣州城市的發展將緊隨海洋步伐,融灣向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