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強調:“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三年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布,其中明確指出,“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
廣州主動先行先試。2019年9月,廣東華僑中學、廣州市培正中學、廣州市越秀區朝天小學、廣州市天河區南國學校等學校開設首批“港澳子弟班”,開展創新實驗,探索大灣區基礎教育發展新模式,為港澳籍適齡兒童在廣州就讀提供多元化且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公共服務。三年來,廣州7個區11所學校共開設46個“港澳子弟班”,今年秋季學期,還將新增1所普通高中,增設3個港澳子弟班。
廣州朝天小學港澳子弟班學生參加越秀區第五屆大灣區青少年農耕體驗營。
兒童入學
讓港澳籍父母無后顧之憂
來自澳門的朱女士2019年來到廣州南沙,開始了自己在這里的創業之路。她表示,大灣區的發展前景特別廣闊,自己的事業節節攀升,但孩子的教育是個大難題。2019年初剛來廣州時,朱女士特別想為大兒子找一所公辦小學就讀,“但是當時的政策,我們非廣州戶籍的學生只能讀民辦或國際學校”。
2019年9月,廣州首批“港澳子弟班”開學,朱女士的二兒子趕上了好時機,幸運入讀朝天小學“港澳子弟班”。“當時我們一家人都很興奮。現在我大兒子也讀初中了,順利入讀了培正中學‘港澳子弟班’,我們一家人都是‘港澳子弟班’的受惠者,孩子們都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做外貿生意的香港人何先生2010年來廣州打拼。2019年,他開始發愁雙胞胎女兒的小學教育問題,那時孩子已讀幼兒園大班。“之前聽很多香港籍的前輩們說起過孩子讀書的問題,挺折騰,我們當時也很糾結是否把孩子送回香港去”。
正當何先生一家犯愁時,朝天小學開辦“港澳子弟班”的新聞讓他眼前一亮,“我們毫不猶豫就報名了。現在孩子馬上要升三年級了,我們對學校的教育特別滿意,學校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豐富多彩,有中醫藥研學、紅色基地研學等,孩子每天回來會開心地跟我們分享在學校的一切”。
朝天小學副校長袁慧介紹,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廣府文化資源,整合歷史、現在、未來的多個維度,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我們以國家課程為本,以朝天小學的同文文化為補充,深挖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在全方位的文化浸潤中,將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港澳生們對祖國的認識、熱愛與尊重,進而擴展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之中,實現高品質育人”。
廣州朝天小學港澳子弟班的學生們穿起小圍裙,學習自制月餅。
青少年培養
立志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
“港澳子弟班”經過三年的實踐和探索,不僅有效解決了在大灣區建設中港澳籍人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顧之憂,還更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孩子愛國、愛家、愛校、愛班的品行。
根據《綱要》精神,經廣州市教育局批復同意,廣東華僑中學(以下簡稱“僑中”)于2019年8月開辦了廣州市屬學校首個公辦性質的“港澳子弟班”。三年來,僑中不僅鼓勵“港澳子弟班”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校園活動,還在原有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搭建起了高起點、多形式、寬視野、浸潤式的活動平臺,以“愛國愛校愛家”為切入點,不斷提升“港澳子弟班”學生思政教育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在老師和同學眼中,首屆“港澳子弟班”學生柳綺桐是一名正能量滿滿的元氣女孩,她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在農講所附近擔任志愿者,為游客和社區街坊們分享紅色故事。她說:“高一剛入學不久,學校組織我們參加新中國第一代航測女兵從軍歷程分享會和現役空軍飛行員面對面交流會等活動,這些活動讓我觸動很大,與這些保家衛國的戰士們面對面交流,我感覺很有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她坦言,自己要努力學習,希望大學畢業后能投身大灣區建設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盡綿薄之力”。
今年暑假,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同根同源同心”穗港澳臺青少年學習營已舉辦到第四屆,在穗就讀的近100名香港、澳門、臺灣籍學生來到南沙開啟為期三天的學習營活動,深入體驗粵港澳大灣區的勃勃生機和創新活力。
日前,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賦予廣州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定位和使命。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敏生表示,今年,廣州市教育局組織在穗港澳臺學子前往南沙深度學習,是希望廣大港澳臺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深刻理解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前途的關系,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提升創新意識和學習實踐能力,未來為大灣區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