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在廣州南沙開幕。本屆大會為“南沙方案”實施一周年后,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衛生健康合作領域大會,以“高起點、高站位、高質量”為主題,旨在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優勢,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優質的衛生健康保障。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通過視頻發表致辭。國家衛生健康委、粵港澳三地衛生行政部門有關負責人,省、市有關領導,來自境內外的60余名院士、專家學者、醫療衛生行業代表、生物醫藥產業代表、AI智能科技企業代表等共600余人現場參會。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行政部門、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科技企業等主體進行了各層面的交流合作。本屆大會發布了“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港澳藥械在灣區內地使用政策創新 、深港合作建立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珠海立法便利澳門醫療人員到橫琴執業、深圳優化港澳同行辦醫行醫環境、穗澳合作優化兒童跨境診療服務、深港探索跨境醫療服務銜接、穗港合作打造廣州特色港式醫療服務、珠澳聯合推動衛生健康深度合作、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創新發展等,展示首屆“合作大會”以來健康灣區探索創新的成果。
開幕式還對本屆粵港澳大灣區大會15項有代表性的合作項目進行了展示。據了解,本屆大會共達成60個合作項目,涵蓋科技創新、產業合作、人才培養、稀有血型庫共享、罕見病救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推動粵港澳三地在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健康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交流,為塑造健康灣區提供重要支撐。
在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就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及人才素質發表主旨演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分別以“獻香港聯通優勢 促灣區醫療融合 建國際創新樞紐”“澳門于大灣區醫療融合與發展機遇”為主題發表演講。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總編輯杜賢,廣州市南沙區相關負責人也發表了主題演講。
為期一天半的會期中,三地行政高層將進行圓桌會議,圍繞推動灣區建設、促進灣區融合發展等獻計獻策、交流互動;還將開設“創新與人才”“高質量與國際化”“應急與公共衛生”“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等4個平行分論壇、12個專題學術論壇,邀請與會代表將通過主旨演講和對話的方式圍繞粵港澳三地衛生健康合作潛能、政策協同、醫療資源互通共享、科研創新合作、產業要素互補等展開研討;并設置3條實地參觀考察路線,集中展示廣州在衛生健康領域科研、產業、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成果。
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
案例一: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
粵港、粵澳聯合開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今年來,廣東派遣11名醫生通過有限度注冊、有限度執照等方式赴香港、澳門公立醫療機構執業,派遣82名護士、放射技師和中醫專家赴香港交流。港澳同行也多次來粵開展交流。三地同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通過人才交流帶動機構合作,促進灣區醫療人才培養與發展
案例二:港澳藥械在灣區內地使用政策創新
廣東省從2021年起實施“港澳藥械通”政策。目前,指定醫療機構范圍已擴展至大灣區內地19家指定醫院,可以引進臨床急需的港澳上市藥品和先進性醫療器械,為大灣區港澳同胞及社會患者用藥用械提供便利。此外,廣東省支持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指定醫療機構使用澳門地區已上市的部分藥品,更大程度地惠及了合作區內澳門居民的用藥需求。
案例三:穗港合作打造廣州特色港式醫療服務
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制定衛生健康領域“1+10”方案。南沙區設立首個以“香港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為核心的穗港“全科門診部”。黃埔、南沙、越秀部分公立醫院設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全科門診、院內專科轉診、香港遠程會診、保險咨詢及直付等一站式醫療服務。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黃埔、番禺、南沙全方位開展社區全科醫療培訓項目,建設規范化的穗港融合“家庭醫生工作室”。
案例四:深港合作建立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
深圳市與香港合作加強醫療服務標準銜接,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內地三甲醫院評審評價標準的基礎上融入國際醫院評審評價要求,創新編制《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 (中國)》 (2021版),并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 (ISQua) 認證,成為全國首個經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目前已有5個城市13家醫院 (含香港4家)參與首批認證。
案例五:珠海立法便利澳門醫療人員到橫琴執業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積極推動《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在珠海立法,已于2023年8月1日起實施。按照該法規,澳門醫療人員通過注冊后即可到橫琴執業;具有5年工作經驗的澳門中醫生無需取得內地醫師資格,可直接到合作區開設中醫診所并執業。該立法為琴澳優質醫療資源流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案例六:穗澳合作優化兒童跨境診療服務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與澳門鏡湖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建立了快速便捷的急危重癥患兒通關、交接、轉運救治體系,開通了澳門轉診患者住院綠色通道,打破跨境結算壁壘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并通過跨境遠程MDT保證出院后續治療及康復。近年來,收治的脊髓性肌萎癥等疑難罕見病患兒均已康復出院。
案例七:深圳優化港澳在深辦醫行醫環境
深圳市持續優化港澳服務提供主體在深辦醫行醫政策,修訂《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出臺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若干措施,優化港澳醫師在深注冊執業,建立香港專科醫師與現行高級職稱評審接軌的認定轉換機制,率先實現港澳醫師多點執業。深港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獲內地認可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共建醫學專科培訓中心,集聚香港和國際一流資源開展醫學人才培養交流。
案例八:珠澳聯合推動衛生健康深度合作
珠澳醫療機構通過專家互聘提高綜合醫療能力。通過共建澳門科技大學國際醫學中心及醫療機器人創新研究中心,開展院校學生見習、實習教學、醫護技管人員進修培訓等醫學人才聯合培養,提升醫學教學水平。通過開展醫院合作共建、科研和成果轉化,促進科研創新合作。推進澳門轉介患者便民服務,接收澳門患者轉介至珠海市指定醫院,并提供便捷綠色通道服務。
案例九:深港探索跨境醫療服務銜接
深圳市與香港協同創新香港醫療福利過境、電子病歷過河等跨境醫療服務銜接措施。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實施香港“長者醫療券”計劃和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便利居粵香港居民在當地接受相關醫療服務。經患者申請、電子健康紀錄統籌處及香港特區醫院管理局核實及跟進,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可接收跨境傳送的相關電子病歷復本,雙方初步建立電子病歷跨境傳送機制。
案例十: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創新發展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展傳統外用中藥制劑、同名同方藥等產品的開發、注冊申報和委托生產等業務。著力打響“澳門監造+橫琴生產”品牌,部分藥品獲得澳門藥品跨境委托制造許可批件。牽頭協調將內地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首次跨境使用,廣東省中醫院5種院內制劑獲批發往澳門鏡湖醫院用于臨床。產業園現有注冊企業191家,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