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自然做功為城市通風散熱
聯排的騎樓串聯起緊湊的街區,曾經擁擠的老街區成為人氣爆棚的新商圈。在不改變老城肌理的前提下,位于廣州老城的永慶坊創新嶺南建筑降溫降濕技術,因地制宜采取樹蔭、噴泉、水霧、風等系列組合措施,提升街區舒適度和商業體驗感。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自古以來,廣州的城市建設一直有順應自然、融入自然的傳統。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凸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已經成為國內國際面臨的重要共同任務。
面向2035,廣州積極踐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探索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系統策略,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強化國土空間碳排放約束,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引導城鄉綠色低碳發展。
促進城鎮空間緊湊集約和提效減排
堅持雙碳引領,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規劃路徑。
面向2035,開展全市國土空間碳排放測算,強化空間與用地載體對碳達峰、碳減排的引導支撐作用。基于用地、建筑、交通大數據,開展城鎮空間建設用地電耗碳排放、城市內部交通碳排放模擬評估,形成廣州“人地企能碳”空間大數據庫。挖掘碳排放時空特征和減碳潛力,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引領城市生活、生產各方面提質增效、減碳脫碳。
引導城市組團緊湊布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結合城鄉空間優化,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按照市域各片區人口特征和功能定位,統籌考慮地區人口職住需求,結合新區建設、城市更新等,推進居住用地圍繞就業中心布局,就業中心向軌道站點匯聚,不斷促進就業中心、居住中心的高度耦合和高效開發,降低居民通勤距離、時間,減少碳排放。
推動工業產業區塊節能減排增效。促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保障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及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
強化城市公共中心用地用能管控。提升公共中心寫字樓、商場、公共機構的節能準入、新建綠色建筑占比等要求,推動近零碳商務區試點示范。
建設軌道都市、混合街區,支撐市民綠色出行。應對廣州大規模、高密度的人口流動,以TOD開發模式大力推進軌道站點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綜合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構建由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深度融合的公交系統,完善公交站點布局。塑造混合街區,促進土地混合利用和空間復合利用,以日常生活步行可達范圍為尺度構建生活圈,提高設施布局的均衡性,以強吸引力、高便捷度的街區空間環境鼓勵市民綠色出行。
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和碳匯增量
提升固碳能力,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系統保護修復。
面向2035,運用生態系統碳計量方法和手段,定量評估全市林業、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生態農業空間是城市生態固碳的主要載體。廣州山水林田湖海資源豐富多樣,強化各類生態系統固匯能力的識別和測算,支撐生態農業空間固碳增匯能力提升。
構建城鄉一體化碳匯體系,明確生態碳匯保護重點地區。
結合城鄉公園體系建設布局,構建以森林生態系統為核心、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為節點、生態綠廊為紐帶的多層次、開放型城鄉一體化的碳匯系統,有效保護市域自然地貌、植被、公園綠地、農田、水系、濕地等碳匯功能區域。
結合山水林田湖海系統保護修復,增強森林、濕地、海洋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依托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分片實施林地生態修復,積極推進造林綠化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擴大濱海紅樹林面積,提升紅樹林濕地碳匯能力。
提升城市氣候適應能力
適應氣候變化,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新路徑。
面向2035,構建通風廊道,讓自然做功、引風入城。結合城市河流、綠地等開敞空間布局,構建6條市域通風廊道,連通山林、河湖、濕地、海域等大型生態冷源地,促進城市通風散熱。通風廊道地區嚴格保護水系、綠地等開敞空間,控制主要入風口建設增量,加強建筑高度、建筑間距和密度管控,避免屏風式建筑。
傳承傳統營城智慧,推行氣候適應的建設方式。傳承冷巷、騎樓、天井等嶺南傳統營城中的氣候適應智慧,弘揚嶺南特色的被動式通風、隔熱、降濕方式;合理優化場地規劃設計,形成有利于空氣流通、遮陽的建筑群與開敞空間;鼓勵建筑首層架空設計,鼓勵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和公共架空平臺綠化;強化街區開放性、滲透性及與自然生態的緊密聯系,形成居住、商業、工業、歷史街區四種典型街區應對炎熱高濕氣候的設計模式。
完善基礎設施布局,提高極端氣候適應能力。面向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及臺風、風暴潮、咸潮入侵等海洋災害風險,將韌性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融合,強化國土空間對災害的防御和適應能力。
完善城市防洪治澇標準,保留并逐步修復城市河網水系,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控制與利用系統。
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與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控,完善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提高極端氣候適應與防治能力。
廣州2035·低碳“酷城”
——優化市域通風格局。依托市域生態空間格局,控制流溪河主風廊、正果-鐘落潭-白坭河主風廊、增城南部-九龍大道主風廊、虎門水道-帽峰山主風廊、蕉門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主風廊、洪奇瀝水道-珠江西航道主風廊6條市域通風廊道,連通山林、河湖、濕地、海域等大型生態冷源地,促進城市通風散熱。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型儲能產業。支持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著力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風電。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布局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積極發展新型儲能,探索能源新型利用方式。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