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市政通道,增設藝術裝置,遷移環衛工具房,植入綠美元素,加設便民座椅……今年年初,廣州市越秀區農林街竹絲崗公園“煥新上線”,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近日,記者走訪竹絲崗公園,看到公園內綠意盎然,景觀設計靈動,許多人在園內享受休閑時光。放了學的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嬉鬧,老人在樹蔭下練習柔力球,三三兩兩的居民結伴坐在石凳上閑聊。
“現在變得空曠、美觀、舒適多了。”85歲的何婆婆家住農林街馬棚崗社區,是竹絲崗公園的常客。她表示,改造后的公園比以前好多了,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流,有時候她一坐就是一個下午。住在竹絲崗社區的居民汪小姐也表示,新公園寬敞很多,為老人和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活動空間,同時公園四周與外界連通了,出入更方便。
據介紹,此前,該公園經過多年使用,面臨雜草叢生、座椅不足、地磚破損、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等問題,管理難度較大。
改造前:公園面臨地磚破損、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等問題。
2023年8月,以開展“農林下路環境品質提升工程”項目為契機,竹絲崗公園作為該項目的啟動區迎來了提升改造,基于“以人為本,建設公園城市”的設計理念,融合便民利民與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成為一個供市民群眾休閑娛樂的綜合性文娛陣地,整體定位輕松、自然。
在休閑娛樂空間上,優化空間布局,重新鋪設地面,遷走原有的環衛工具房,擴大公園的可用公共場地;新增園后小徑,因地制宜設置各類座椅、景觀和燈光,滿足人們全天候的休閑需求。
在綠美建設上,保留園內所有大樹,將原來雜生的灌木置換為大片的草地,采用生態樹池,新栽桃花、雞蛋花、簕杜鵑等20余種綠植,打造藝術化“微景觀”,增加公園的觀賞性。
為方便市民通行,設計打通原各自獨立的東山口地鐵站3、4號地下通道口,并新增通往竹絲崗、馬棚崗社區的便捷步行道。四通八達的布局,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出行體驗。
經過精心改造,竹絲崗公園不僅成了全民共享的休閑空間,更是打造了一扇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窗口。如公園四周栽種的竹子與隨草坡起伏的波浪形花基,是對所在地地名“竹絲崗”中“竹”與“山崗”的直觀體現;在草地、花池增設馬、鳥裝飾,藝術化地呈現農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提升居民對“竹絲崗”“馬棚崗”這些地名的了解和興趣,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和社區歸屬感。
改造后:重新鋪設地面,新建波浪形花基,環境也變得干凈衛生。
經過改造的竹絲崗公園,“搖身一變”成為一處風景亮麗的街頭景觀,不僅提高了周邊區域環境質量,拓寬城市中心區的綠美生態空間,還滿足周邊居民群眾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需求,展現了農林街“環境更加自然、生態更加豐富、生活更加多彩”的未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