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畔煥新 多斷點打通
近日,海心橋南岸的江畔空間,迎來一個寬敞、綠色的城市廣場。新近改造完成的海心橋廣場,作為閱江路品質提升項目之一,率先開放。游覽海心橋、欣賞一江兩岸美景的市民游客,收獲更高的通行效率、更多的休憩空間、更優的游玩體驗。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統籌的珠江沿岸品質提升項目將陸續“上新”:廣州塔大臺階、黃埔涌步行橋、海珠涌人行橋預計8月底前完工,升級作為城市客廳的廣州塔景區,打通珠江邊慢行系統斷點。
廣州塔大臺階區域效果圖
海心橋廣場:擴容后通行效率提高約50%
海心橋廣場位于珠江南岸人行景觀橋的核心區域,廣場總面積約6300平方米,通過立體綠化與藝術鋪裝形成“花舟”形態景觀帶,與海心橋的“琴鳴絹舞”設計理念相呼應,形成集觀景、休憩、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項目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介紹,改造系統性解決廣場此前存在的空間局促、動線混亂、配套不足等問題。“通過釋放海珠有軌電車軌道區域,重構活動空間。改造后廣場面積擴大約30%,新增2600平方米集散空間。”
海心橋廣場航拍圖
廣場上,新設置了300米植被隔離帶分流人群,形成“觀光漫步道—快速通行道—運動跑道”三級動線體系,配合智能導視系統,改造后廣場通行效率提高約50%。配套設施升級方面,建設約60套庭院燈,既提升了景觀照明效果、保障游覽安全,又避免干擾海心橋燈光秀效果。
施工單位廣州市市政工程維修處有限公司表示,改造實現“一靜一動”兩大升級。“靜”是優化景觀休憩系統,創新采用防滑防潮工藝,打造超過200米的環形花基坐凳,立體綠化花池與海心橋曲線造型呼應。特別增設無障礙休憩區,滿足全齡友好需求。改造后,日均休憩人次提升40%。
“動”則是強化橋畔運動功能,沿江鋪設1.5米寬、通過SGS環保認證的橡膠跑步道,與海心橋引橋坡道無縫銜接,形成“觀橋+運動”特色動線。跑道基層采用透水混凝土工藝,雨季無積水。
廣州塔大臺階、黃埔涌步行橋:預計8月完工
記者了解到,與海心橋廣場相呼應的廣州塔大臺階區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8月完成建設。該區域通過新建坡道及臺階,打通廣州塔二層平臺直通濱水空間,完善廣州塔旅游配套功能,強化周邊旅游商業環境聯動效應,為城市品質提升和全運服務保障注入新動能。
珠江沿岸品質提升工程的另一標志性項目——黃埔涌步行橋已于7月順利合龍,目前正全面推進橋面施工,預計8月底整體完工。黃埔涌步行橋是國內首座采用大跨度曲梁空間拱形斜拉—梁組合體系橋,建成后將有效提升廣州大橋南至獵德大橋南濱水段的環境,打通碧道連通的斷點,成為珠江上的又一文化新地標。
黃埔涌步行橋效果圖
廣州城投集團表示,將始終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將閱江路打造成“活力軸、文化軸、生態軸”,與海心橋、廣州塔、廣州塔廣場形成“串珠成鏈、點線面結合”發展格局,構建“人、城、水、綠”和諧共生的濱水空間,打造國際一流濱水活力區。
海珠涌人行橋:打通慢行“斷點”
橫跨珠江支流海珠涌(馬涌)的人行橋即將合龍。海珠涌人行橋西起海印公園,東接海珠半島花園,是連系海印橋至廣州大橋沿線3.5公里濱水綠道的重要節點。
海珠涌人行橋建設前,行人從海印公園到對面的珠江泳場,需要從河堤走臺階到濱江東路上的鴨墩橋繞行。人行橋建成后,不僅將縮短跨涌的通行距離,也將打通珠江沿岸的跑步運動徑、無障礙斷點,提供游覽、觀景和休憩的平臺。
海珠涌人行橋效果圖
橋梁全長約96米,以“帆影流韻”為設計主題,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寓意和橋梁結構相融合,將帆船意象融入橋梁設計,塔柱與拉索形似帆船桅桿與纜繩,整體造型富有動感。橋面將設置3米寬步行道與2米寬跑步道,搭配休憩座椅、綠化花池等,滿足不同群體需求,實現運動、通行與休閑功能的巧妙結合。
海珠涌人行橋作為珠江兩岸品質提升項目之一,預計于8月底貫通,屆時將打通珠江前航道南岸慢行系統斷點,進一步優化城市慢行網絡,完善濱水系統,連接城市活力圈,切實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