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改革成果轉化為企業向“新”力
政策思路上,《南沙意見》堅持改革創新、先立后破,以標準先行、場景開放、資本推動、產業匯聚、體系升級為原則優化市場環境。相較支持其他區域放寬市場準入的文件,這份文件還強調“加強監管體制改革”。在市場環境營造上“立新”,在監管體制改革上“破局”,彰顯對南沙打造成為改革和創新高地的希冀。
政策內容上,《南沙意見》前11條,就不同領域的市場環境優化提出很多首創性改革舉措:在南沙推動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準入標準實施和應用,推動各類創新資源進入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體系,準許細胞和基因治療企業經衛生健康部門備案后可依托醫療機構開展限制類細胞移植治療技術臨床應用……向著新產業、新模式大膽探索、先行突破,向新而進的南沙,將努力把更多改革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效。
連日來,記者一線走訪南沙多家企業、平臺,從市場主體的角度看政策、推落實。如何發揮好南沙資源稟賦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為全國探索出一批首創性改革創新經驗?如何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引領高質量發展動能?擁抱政策“東風”、激活“三大動力”,面向世界的南沙,先立后破正當時!
匯創新要素,向“深藍”挺進
打通從研發到商業全鏈條
當來自海底的氣體噴涌而出,穿過波濤,迎著海風,化作跳躍不息的藍色火焰,蘊藏在深藍之下的巨大能量正被“喚醒”。這就是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多次在南沙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試采成功。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鉆井平臺俯拍。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多次在南沙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試采成功。
天然氣水合物蘊含著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是21世紀最有潛力的清潔替代能源。搶占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開發利用的國際戰略制高點,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但是,從試采成功到大規模商業性開采,還要跨越多重難關。《南沙意見》將打造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的使命賦予南沙,明確推動各類創新資源進入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體系。
作為基地建設依托單位之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數據處理研究所所長張如偉認為,南沙具有區位、平臺、人才和技術的優勢。
“例如人才方面,經過兩輪水合物試采,我們已初步形成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以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產學研用相結合、涵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天然氣水合物創新研究隊伍。技術方面,已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鉆采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儲層精細刻等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極大提高了核心裝備國產化水平,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張如偉看來,《南沙意見》對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立”與“破”有著深遠考慮。“技術研發是商業開發的基礎,只有將技術全鏈條攻克暢通,才能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順利進入商業化階段。在這過程中還有很多‘功課’,例如裝備研制和制造。”
這正是《南沙意見》中“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要素加快應用”著力推動的另一個方向:加快打造高端海洋裝備制造基地,推動建設智能船舶中試基地,暢通海洋科技與裝備、海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與環境等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領域關鍵技術場景應用、制度政策等各環節,提高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深海養殖裝備、深潛水裝備、海洋勘探等高端裝備的自主研制能力。
去年12月,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海科院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首臺實船應用甲醇燃料供給系統完成驗收,標志著我國船舶工業在綠色船舶配套領域取得新突破。“我們將落實《意見》賦予的使命任務,大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提高船海產品配套國產化率,帶動關鍵技術或產品轉化為國際標準輸出,加快實現在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強中作出更大貢獻。”廣船國際海科院總經理劉天夫表示。
記者在廣船國際海科院墻上看到,一張張來自挪威船級社、英國勞氏船級社、意大利船級社、美國船級社等主要船級社發來的認可證書,不僅代表著海科院在船舶、裝備研發上的累累碩果,更見證著中國從造船大國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的征程。
以改革發力,為“無人”探路
描畫海陸空無人體系藍圖
當前,中國正經歷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時期。新質生產力的“新”,“新”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把目光從遠洋拉回南沙,一張覆蓋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的新藍圖正在書寫。
什么是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或者先想象一下這樣的出行圖景:手機下單,無人駕駛汽車就來到家門口,接駁至最近的垂直升降機場,走進相應的閘機,無人駕駛的“飛的”將乘客快速送至目的地附近的另一個垂直升降機場,同樣也通過無人駕駛汽車實現接駁。無人駕駛的,還可以是貨車、救護車、船舶乃至潛水器。
為了讓這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加快走進現實,《南沙意見》謀劃了詳細的“路線圖”。例如,研究制定無人系統接入城市建筑物的技術規范;探索空地一體化城市交通管理辦法;推動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智能網聯汽車緊密聯接;率先在工業生產、物流配送、應急救援、城市管理以及海上搜救作業等領域開展無人設備產業化應用等,充分彰顯了“標準先行、場景開放、資本推動、產業匯聚、體系升級”的原則。
值得關注的是,“參與制定并推動實施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技術標準”“研究建設區域無人體系管控調度系統”“建設大灣區無人體系產業孵化基地”均是首次提出。為什么選擇南沙作為大膽探索、先行突破的“試驗田”?在小馬智行副總裁、廣深研發中心負責人莫璐怡看來,南沙一直有著獨特的改革創新優勢。
“以小馬智行所在的無人駕駛領域為例,南沙一直走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政策創新的前列。正是有著這些政策支撐,讓我們在無人體系中的駕駛領域擁有許多實踐,反過來也助推南沙成為更多領域無人體系建設的創新土壤。”莫璐怡說。
2018年,小馬智行在廣州南沙開啟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試運營。隨著政策不斷推進,車內無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輛已逐步融入南沙居民的日常生活。去年12月,南沙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無人商業化混行試點,補足了政策上的最后一塊拼圖。
“我相信,南沙經驗將不僅僅局限于南沙。現在看,南沙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作用越發明顯,特別是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多次與來自香港、澳門等不同地區的訪問團交流南沙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最新進展,包括政策如何支撐行業發展。”莫璐怡認為,在不遠的未來,無人體系的“南沙標準”“南沙方案”,將為全國無人體系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干細胞產業,迎“東風”起勢
新政為南沙打開“黃金機遇”
“準許細胞和基因治療企業經衛生健康部門備案后可依托醫療機構開展限制類細胞移植治療技術臨床應用。”今年1月9日,《南沙意見》中這45字,引起全國干細胞從業者、罕見病患者乃至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業內人士感嘆“南沙大健康的春天到了!”
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表示,全球干細胞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三部委支持廣州南沙放寬該領域市場準入的意見和安排非常及時。
《南沙意見》中的“限制類細胞移植治療技術”,指向的是臍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技術、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作為細胞和基因治療中的重要一支,以干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被科學界稱之為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后的第三次醫療技術革命。干細胞技術為治療重大難治性疾病開啟新途徑,是世界各國爭搶的技術新高峰和產業新“賽道”。
《南沙意見》出臺前,縱觀全國范圍,還沒有明確“準許”細胞和基因治療企業開展限制類細胞移植治療技術臨床應用的政策,更多是地方性的“鼓勵”政策。有的罕見病患者希望得到干細胞治療,但苦于無政策可行。
“必須要看到,相關的限制政策,旨在保障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能夠更安全地用在人類身上,是合理且必要的政策。”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表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球干細胞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可能比法律法規的更新還更快,這種矛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前沿領先技術迅速轉化成產品并造福于老百姓。因此,三部委支持廣州南沙放寬該領域市場準入的意見和安排非常及時。
為何是南沙飲下這道“頭啖湯”?
“南沙無論從政策、創新資源、地理位置還是醫療機構的集中度來看,都具有優勢。”謝嘉生認為,在南沙進行試點,未來風險可控。他透露,廣東醫谷作為坐落在南沙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一出臺,便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細胞治療企業的信息,其中不少企業準備將前沿科研成果帶來南沙轉化,希望盡快做成產品。
“不少病人聯系到我們,因為他們的疾病一直缺乏對應的治療方案,終于看到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的而且在政府監管下的新療法落地的希望。”嘉檢集團董事長張巍博士告訴記者。該集團位于南沙,是中國新一代臨床基因組疾病的精準醫療平臺服務商。
“許多醫院負責人和臨床專科專家也聯系說可否利用這一政策,為他們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新一代療法、提升生活質量。此外聯系最多的就是醫療產業投資機構,希望能促進加快推動產業落地。”借此機會,嘉檢集團也加快了從最初以臨床遺傳篩查為主,到提供臨床基因組疾病診斷產品,如今完善基因組疾病治療板塊的三大業務閉環。
張巍慨嘆,過去對臨床基因組疾病,只能進行早期的診斷或篩查。“發現有問題的患兒后,我們盡力保障的就是這個家庭第二個孩子的健康。但對已確診的患兒是缺乏有效治療方案的,并且他們都是終身帶病,給家庭和醫療帶來巨大壓力和負擔。這個新政策,打開了有效監管下開展這些患者治療的窗口。我相信,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會乘著政策東風,為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促進醫療創新藥開發,在全球產業競爭中贏得一席地位。”
謝嘉生同樣充滿期待,“未來細胞治療看中國,看南沙!”
與港澳攜手,向世界開放
以更大力度推進制度型開放
《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發布以來,南沙不斷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加快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立足這一使命任務,《南沙意見》推動南沙科技產業、對外開放、規則銜接、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的開發開放再提速,目的在于更好發揮廣州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引領帶動作用。
協同港澳,《南沙意見》提出積極引入港澳等境外專業服務人才,研究建立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推動面向科研等應用場景實現粵港澳數據跨境流通和交易,在科研項目評審、經費支出、過程管理等方面借鑒港澳及國際管理制度。
“實現粵港澳科研數據跨境流通,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說。2016年,該院與廣州超算共建的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正式運營,一條高速“點對點”光纖網絡專線從霍英東研究院延伸出去,將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力量緊緊連在一起。
“過去我們將香港的科研數據跨境到廣州進行計算的非常多。但內地有不少數據是無法出境的。比如像從事基因組疾病研究的教授團隊,需要從香港科技大學來到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才能使用境內科研數據做實驗。”高民留意到,《南沙意見》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企業利用境內人類遺傳資源開展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之外的醫學研究”。他期待,以《南沙意見》出臺實施為契機,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合作網越織越密。
“實現粵港澳科研數據跨境流通,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
面向世界,《南沙意見》支持以央地統籌推進、省市區聯動、港澳資源協同、市場充分參與的方式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支持推動在南沙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及游輪免簽政策。
在位于南沙區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記者看到,工作人員耐心細致解答政務咨詢電話,專業服務機構與出海企業熱切對接洽談。據悉,基地自2023年10月20日開展試運營,現已設立境外投資項目備案“南沙快線”,為國內130家企業提供了境外投資項目備案一站式咨詢輔導、全流程跟蹤進度服務。南沙區圍繞企業“走出去”需求,建設了法律、金融、財稅等專業服務集聚區,已進駐涉外專業服務機構110家,有力幫助企業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未來,基地還將聚焦實體運作、引導市場參與、做實風險防范,探索布局海外服務網點,進一步完善提升服務能力。
從科技到民生,從人才到數據,從規則銜接到機制對接……如今,南沙正以更大力度推進制度型開放,走向世界,再“上青云”。這片熱土,必將寫下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新篇章,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