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海洋地質科考“國家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簡稱廣海局)是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及試采工作的主力和骨干隊伍。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萍紕撔轮行?/span>
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簡稱《南沙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海洋科技力量集聚,加快與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學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加快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大科學裝置、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海生態環境創新工程研究院、新一代潛航器項目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打造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在《南沙方案》部署的重點任務中,廣海局將承擔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廣海局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記者近日專訪了廣海局負責人。
自主研發深海潛器等裝備
廣州日報記者:《南沙方案》提出,建設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萍紕撔轮行摹V行膶⒊袚男┲匾詈?萍脊リP課題?
廣海局負責人: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等目標,深??萍紕撔轮行膶娜齻€維度開展深海科技攻關。
一是以“四個面向”為導向,聚焦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正在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攻關,著力突破深水油氣與天然氣水合物復雜成藏理論、勘探開發技術瓶頸,實現核心裝備的自主可控,加快推進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開發產業化進程。
二是圍繞海洋探測技術裝備的智能化、無人化趨勢,大力開展深海潛器、高精度探測等裝備的自主研發,構建新型“空天海潛地”深海探測裝備體系,加強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自主能力,拓展海洋地質創新的領域,促進海洋調查質量、效率變革,真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三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推動海洋地質事業實現轉型升級,開展生態修復、碳封存、溫差能等新業務,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廣州日報記者:巖心庫、深水碼頭也是深??萍紕撔轮行牡慕ㄔO內容,目前這兩個項目建設進展如何,對科研工作會帶來哪些推動作用?
廣海局負責人:深水碼頭和巖心庫位于南沙龍穴島東北角,用地面積近300畝,項目于2020年10月動工建設,計劃于2022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碼頭岸線總長1000m,建設5個科考船泊位,可滿足4萬噸級科考船靠泊需求,碼頭配套建設船舶指揮調度中心和設備維護加工車間等建筑約12000平方米。
巖心庫總建筑面積超15000平方米,包含巖心檢測服務中心、常溫庫、冷藏庫與深海移動實驗室堆場等配套設施。
深水碼頭和巖心庫是廣海局大型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和即將自主開展的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大洋鉆探工程項目等業務的重要支撐與岸基保障設施。
深水碼頭設計可以??砍运疃瘸^10米的超大型海洋科考船舶,能夠為調查船提供船舶??俊浜胶脱a給、指揮調度、通信和遠程監控、維護保養和避風休整等岸基后勤保障,是大洋科學考察、深??萍紕撔马椖繕悠贰祿@取的支撐力量和基礎保障。
巖心庫將存儲以水合物勘查與試采為主、兼顧大洋科學鉆探、海域油氣科學鉆探和深海科學考察所獲取的海洋巖心及生物樣品并擁有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海洋地質測試分析能力,建成后將更加有力地推動廣海局水合物資源勘查與試采、海洋資源開發及大洋鉆探等重要科研項目的成果產出,并支撐深海深地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廣州落地實施。
“一核多點”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廣州日報記者:我國深海資源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日在南沙啟動建設。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形成一套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廣海局作為牽頭單位,正在聯合哪些力量共同參與中心建設?
廣海局負責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于7月20日正式啟動建設。該中心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產業化需求,部署技術攻關、理論創新、裝備建設、標準建設、制度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六項重點任務。
在制度建設方面,中心積極探索符合科技成果特點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際的轉化機制和創新模式,全力推進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轉化,實現核心技術與裝備的國產化、現代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產業化的能力。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以依托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以中國地質調查局局屬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所、油氣調查中心、北京探工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以及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共建單位為分中心,形成“一核多點”的共建模式。
與灣區海洋力量緊密合作
廣州日報記者:《南沙方案》提出,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目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與灣區的海洋科技力量有哪些合作?
廣海局負責人:廣海局現有各類調查船共9艘,并正籌建國際領先的科考船,為國內科考船舶種類最多、噸位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單位。廣海局不斷加大開放合作力度,發揮船舶數量多與類型多的優勢,開展科考航次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與大灣區乃至國內多家單位開展科技創新合作。
目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攻關方面,廣海局正聯合中科院南海所、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灣區科研力量共同開展“中國海域冷泉系統演化及其機制”深海極端環境前沿科學研究。在船舶建造方面,廣海局聯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船國際、黃埔文沖船舶)、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中科院工業研究院等單位開展船體設計、建造和鉆探關鍵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