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明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南沙方案》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這兩個關鍵,特別強調與港澳協同,共同擴大對外開放。《南沙方案》將給澳門帶來哪些機遇?南沙如何與澳門協同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基于這些問題,廣州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南沙成為可輻射澳門、融合多方優勢資源新平臺
廣州日報:《南沙方案》強調,南沙將打造成為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在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基礎上,您如何看待《南沙方案》給澳門帶來的機遇?
吳志良:澳門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較低,這是澳門長遠發展的一大困擾。
《南沙方案》提出后,南沙與橫琴一樣成為一個可輻射澳門、融合多方優勢資源的新平臺。作為粵港澳合作的三個重大平臺之一,南沙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南沙區位優勢明顯,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南沙可以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且南沙因為開發時間較長,基礎設施完善,在航運、制造業、金融等領域積累了相當的產業基礎。
而澳門在科技成果、資金等方面具有優勢。《南沙方案》則提出,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推動金融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有競爭力的中試和應用推廣基地。南沙的這個發展愿景,契合澳門的發展優勢和發展需求,將為澳門經濟多元化提供充足的動力。從長遠來看,澳門與廣州南沙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將有助于拓展澳門發展空間,也有助于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先行先試。
“面向世界”要發揮好澳門獨特優勢
廣州日報:《南沙方案》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這兩個關鍵。澳門一直是中國與世界聯系的主要窗口城市之一,具有獨特的國際交流以及港澳交流優勢。南沙該如何協同澳門面向世界?
吳志良:中央賦予澳門“一中心(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一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一基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澳門對外交往的方向和路徑。粵港澳大灣區以澳門為紐帶,可以帶動整個灣區城市群參與國際戰略發展,南沙也不例外。
南沙的目標是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面向世界”要求南沙著眼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港澳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協同港澳”是“面向世界”的實現途徑,發揮好澳門的獨特優勢將為南沙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首先,澳門被世界貿易組織(WTO)評為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體系之一,享有自由港、單獨關稅區地位,企業所得稅最高僅為12%,國際市場網絡廣泛。協同澳門則有助于南沙強化“走出去”綜合服務功能,澳門國際聯系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將與大灣區內地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整、科技實力較強等優勢更充分結合起來。
其次,澳門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所參加的國際性組織達50多個,商業運作準則與國際慣例相適應。協同澳門則有助于南沙強化國際經濟合作引擎功能,進一步加強大灣區與發達經濟體在數字經濟、科技金融、綠色發展等領域的對接合作。
最后,澳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這使得澳門在中西文明交流互鑒中地位凸顯。協同澳門則有助于南沙強化國際交往新平臺功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全球主要自由貿易區、國際港口、商協會和國際性組織的務實交流合作。
澳門科創能力將在合作中再上新臺階
廣州日報:“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位列《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務之首,在“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聚集”等方面,您認為《南沙方案》會帶來哪些利好?
吳志良:澳門回歸20多年來,在國家和內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科創能力不斷提升。澳門作為只有32平方公里,68萬人口的微型經濟體系,已經擁有10所高等院校和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在微電子等領域已形成技術高地,成為大灣區珠江西岸科創走廊建設的重要一極。
但目前人們對于澳門還留有一種印象,便是“澳門的大學雖然辦得不錯,但還是很難留住人”。這主要因為澳門高校對本地人才的培養目前主要是滿足澳門現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有些滯后于澳門未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求。公共行政、旅游會展、教育、銀行金融、社會服務等行業依然是澳門高校畢業生的首選。但是類似集成電路等專業的澳門畢業生很難留在當地。博通、高通等全球知名半導體企業中不乏澳門大學優秀畢業生的身影。
澳門特區政府提出的目標是,要建構與澳門社會發展以及經濟適度多元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澳門的高等教育應為大灣區的建設培養科技人才,并且要通過“產學研”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如何圍繞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知識成果的創新者,如何在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方面做得更好,是澳門高校要破解的課題。廣東全省一半以上的高校聚集于廣州,這些高校在產學研聯合攻關上積累了豐厚的經驗。澳門的高校則擁有國際化的管理模式、師資團隊和創新的教育理念,兩地高校教育的合作本身就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近年來,南沙初步形成了覆蓋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封測、材料全產業鏈完整生態,在現代中藥領域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這與澳門在中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形成的技術優勢能夠形成精準匹配和對接。未來雙方科技合作中所產生的產學研互融、校企聯動,將提高澳門高校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積極性,為澳門高校科技創新提供優質土壤。
讓澳門青年在實習中認識南沙
廣州日報:《南沙方案》提出,要將南沙打造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并提出2035年南沙區域內港澳居民數量顯著提升的目標。澳門的社會治理之優、民生福利之好是世界領先的,澳門青年在成長中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南沙應該如何進一步提升對澳門青年的吸引力?
吳志良:培養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愛國愛澳青年人才,事關國家和澳門的長遠發展。澳門基金會一直全力以赴為青年發展多搭臺、多搭梯,近年通過“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澳門青少年到內地交流學習,為澳門青年認識祖國發展、了解民族歷史文化、增長社會閱歷搭建了有益平臺。
這些年來,澳門經濟受疫情影響正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業機會有所減少,也倒逼澳門青年走出舒適圈去大灣區闖蕩。南沙可以更多地為澳門青年提供實習的機會,推出商貿、文旅、會展等領域的專項實習計劃,多維度覆蓋不同澳門籍青年群體。在實習中,澳門青年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南沙的戰略定位、發展規劃、政策措施,增強他們到南沙創業就業的意愿。
令人喜聞樂見的是,《南沙方案》對提升港澳青年實習就業保障水平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比如在住宿公寓、通勤、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等。目前南沙也首創薪金補貼、職業資格和技術職稱補貼、促進就業獎勵、一卡走南沙等一系列條款,這些足夠吸引的政策安排,必然會吸引澳門青年人前往就業和創業。
促進人文交流需要“以點帶面”
廣州日報:《南沙方案》在文化交流方面提出,攜手港澳聯合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引導粵港澳三地青少年積極參與重大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增強認同感和凝聚力。澳門一直注重通過歷史文化教育來增強市民的家國情懷,在文化交流方面,廣州南沙和澳門的合作如何走深走實?
吳志良:穗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擁有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澳門擁有中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文化優勢。廣州則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沉淀的文化名城,南沙同樣具有鴉片戰爭遺址、星海故里、嶺南水鄉文化、廣府文化等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兩地借助南沙平臺進行文化交流擁有廣闊的空間。
澳門社團數量多、種類全、影響大,為在澳門弘揚愛國愛澳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希望澳門與廣州南沙之間能夠以社團為橋梁紐帶,通過兩地文化產品的有機結合,打造聯動性的文化盛世活動,以點帶面促進更加常規的文化交往。
澳門在歷史文化教育上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在歷史文化教育上,廣州南沙與澳門可加強經驗的交流互鑒,尋找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徑。
《南沙方案》提出后,南沙與橫琴一樣成為一個可輻射澳門、融合多方優勢資源的新平臺。
南沙區位優勢明顯,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南沙可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且南沙因為開發時間較長,基礎設施完善,且在航運、制造業、金融等領域積累了相當的產業基礎。
“協同港澳”是“面向世界”的實現途徑,發揮好澳門的獨特優勢將為南沙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南沙初步形成了覆蓋寬禁帶半導體設計、制造、封測、材料全產業鏈完整生態,在現代中藥領域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這與澳門在中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形成的技術優勢能夠形成精準匹配和對接。
南沙可以更多地為澳門青年提供實習的機會,推出商貿、文旅、會展等領域的專項實習計劃,多維度覆蓋不同澳門籍青年群體。
我希望澳門與廣州南沙之間能夠以社團為橋梁紐帶,通過兩地文化產品的有機結合,打造聯動性的文化盛世活動,以點帶面促進更加常規的文化交往。
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