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式現代化慈善協同發展南沙倡議發布

  • 聽全文
  • 2023-02-18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開展六大慈善行動 共創灣區協同平臺

  慈善事業,是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和韌勁所在。2023年2月17日,由中國新聞社、中國市長協會指導,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廣州市民政局、中國市長協會女市長分會、南沙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讀懂中國·慈善視角”——“善城100”第四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盛典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以“共創 共享 共富:中國式現代化慈善發展之路”為主題,圍繞灣區慈善城市建設、大灣區慈善協同發展等熱點,一同探索中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這座城市的慈善根源

  來自于人人慈善為人人

  “16.3億元!”慈善盛典上,廣州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偉發布了2022廣州慈善榜樣分析報告,展現過去一年廣州慈善事業的各項數據情況。從一座城市的慈善捐贈數據,可以看出一座城市匯集的愛心和溫度。在過去一年,從社會各界匯集而來的16.3億元愛心捐贈通過公益慈善流向了鄉村、社區、醫療、教育、環保、養老、未保等領域,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支持,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掀起一次又一次向上向善的浪潮——16.3億元正是廣州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盤”。

廣州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偉講解2022年廣州慈善捐贈數據

  16.3億元從何而來?張偉透露,在過去一年,機構慈善捐贈總額13.79億元,占比84.6%,是廣州慈善捐贈的主要來源,個人捐贈總額2.5億元,占比15.4%,人均捐贈額為5.7萬元。其中,2022年個人捐贈主要來自首次入選人群,3838人(含“捐款不留名”的愛心士人)累計捐出2.03億元,占個人捐贈總額的81%。與此同時,多次捐贈的人數出現大幅增長,有585人在過去七年間入選兩次或以上,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25人,增幅達到875%,累計捐贈額達到4722.5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慈善盛典也是多項慈善捐贈行動落地的開始。在現場,《中國慈善家》影響力慈善研究院廣州分院正式成立,此外,2023年穗善共富計劃(首批)正式對外展示,據悉,多家愛心單位共計將在慈善事業領域投入逾10億元。其中,新世界中國將投入2.1億元,用于非遺文化保育、醫療救助、教育事業、社區發展、兒童關愛等;星河灣集團、廣東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會均將投入2億元,分別用于鄉村振興和醫療救助;香港賽馬會將投入0.17億元用于鄉村振興、教育事業、社會關愛等。

  “人人慈善為人人是這座慈善城市的特點。”廣州市慈善會副秘書長熊靜茹告訴記者,“廣州一直注重慈善氛圍的營造,在這座城市,慈善無分大小,人人可為,我們在地鐵站和大參林門店設置了募捐箱,大家隨處可見;我們也通過樂善騎等各類‘慈善+’活動,搭建各類慈善生活場景,讓人們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慈善,參與慈善;此外,我們還聯動市內多所高校,發起校園善力量活動,引導高校學生為本土慈善項目創意籌款;在99公益日發起善城匯愛全民募捐活動,在社區推動社區慈善基金,讓人們在社區實踐慈善。我們希望從不同的維度帶動公眾參與慈善事業。”

  灣區城市協同發展

  共促慈善事業大繁榮

  據悉,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盛典今年已是第四屆。“灣區協同發展”成為了本次慈善盛典的一大關鍵詞。實際上,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進行了闡述,強調“研究建立粵港澳跨境社會救助信息系統,開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合作”,這為大灣區慈善事業的發展定了調、指明了方向:促進灣區各城市間的慈善合作,成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廣州慈善榜樣受嘉獎

  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影響力暨廣州公益慈善盛典上,廣東省慈善總會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大灣區城市慈善會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慈善發展合作倡議”,推動行業建設、培養人才隊伍、弘揚慈善文化以及建立協作機制六大方面合作發展。

  2021年,又是一年慈善盛典上,廣東省慈善總會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市慈善會以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慈善組織聯合發起助力共同富裕倡議,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次慈善盛典,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慈善聯合會、《中國慈善家》、廣東省慈善總會,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城市慈善會和廣州市南沙區慈善會,香港鏡報社、澳門扶康會在慈善盛典上向全社會發出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式現代化慈善協同發展南沙倡議,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合作機制,搭建慈善交流合作平臺,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慈善項目聯動,建優建強大灣區慈善工作合作平臺,激發灣區慈善的內生動力;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灣區慈善資源便捷流動,充分引導灣區慈善力量聚焦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

  目前,廣州率先邁出第一步,明確發起灣區慈善融合行動。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我們期待通過一年一度的慈善盛典,加強大灣區各地慈善城市的聯動,在行業共建、慈善項目、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綜合監督等方面探索可借鑒、可復制的灣區慈善發展模式,為區域慈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本經驗。”

  花絮

  “我是‘80后’,我會堅持做慈善”

  本次慈善盛典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均來到現場,見證這場慈善盛宴。其中,也包括陳開枝。陳開枝是廣州市街坊們都很熟悉的一位老人,他熱心公益,身體力行。盡管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對慈善事業癡心不改:“哪怕上臺唱一首歌,我也是盡己所能地為困難群眾的幫扶助上一臂之力。”

  從1996年第一次踏上百色的土地,他至今已122次從廣州到百色扶貧濟困,其中70多次發生在退休后。20多年,累計幫百色爭取到近8億元扶貧善款,解決了10萬多名貧困學生上學難題。2013年,擔任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職務后,他積極為梅州、汕尾等欠發達的老區振興出謀劃策,爭取政策。2012年,發起成立了百色市教育基金會,成立至今已籌款3億多元,扶助家庭困難學生3萬多人。

  “我是‘80后’,我會堅持做慈善” “生命不息扶貧不止”……這是陳開枝給幫扶對象的承諾,也是給自己立下的誓言。在他看來,廣州的慈善事業一直在領先。“廣州人有愛心、有包容,有做慈善的氛圍基礎”。

  他提到,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創新,廣州的慈善事業在操作上更加科學、方向更加精準,企業和群眾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如何把廣州的慈善事業繼續做好、做大、做強?陳開枝提出:認識要高,要認識到做善事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感情要深,要真心實意去幫扶困難群眾;路子要對,要有調查研究,精準扶貧;措施要硬,作風要實,要深入基層,爭取群眾的支持。

  聲音

  大咖齊聚南沙 為中國慈善事業把脈定向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社區慈善融合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多種力量,也融合了慈善與社區治理,慈善與社會保障,最能直接觀察包括慈善在內的多種制度措施改善民生福祉的效果。未來社區慈善仍有不少發展空間,建議以居民福祉改善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建立良好互動的基層政社關系,充分發揮政府以及慈善組織各自的優勢,調動、協調社區內外資源,合力提升居民福祉水平和社區、社會發展水平。此外,大力培育社區慈善組織,創造更寬松的發展環境。鼓勵大型慈善組織直達社區或者透過社區慈善組織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引導、鼓勵發展樞紐型和服務型的社區慈善組織。

專家在慈善盛典上分享對社區慈善的觀察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粵港澳大灣區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亟須政社協同,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多維度創新,建議接下來可以總結大灣區慈善交流的經驗,包括港澳慈善家在內地的成功案例、內地學習香港社會服務的專業化趨勢、大灣區的成功項目。在拓展大灣區交流的公益慈善平臺方面,需要思考“政府間有關部門如何交流”“要不要建大灣區的慈善家俱樂部”“要不要建網絡性服務平臺”“要不要建養老、兒童和殘障人士的服務平臺”等問題,接下來應建立起多層面公益慈善智庫的合作機制。

  中國市長協會秘書長楊捷:近年來,民政部等相關部門一直在積極倡導“慈善城市”戰略,希望城市政府能像重視經濟建設一樣,重視社會民生建設,把公益慈善事業融入到城市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社會目標、民生目標與經濟目標有機統一、匯到一個底版上來。近來,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慈善城市”建設納入到當地的發展規劃中。但建設“慈善城市”還需要城市政府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組織培育、資源整合對接、氛圍營造等全方位作出不懈努力,我們相信公益慈善事業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上蓬勃發展,而在發展路徑上我們更希望看到各城市百花齊放。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中國的慈善事業仍需要在多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強化社會褒獎的機制,無論是巨額捐款的捐獻者,還是助人為樂的普通市民,他們都希望行善者能夠得到身份的認同,能夠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我們應當真正讓行善者得到認同,讓其起到示范的效應。二是健全財稅支持政策。三是慈善事業與法定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機融合。

  廣州六大行動

  搭建慈善事業發展新生態

  慈善金融創新行動

  在過去累計備案慈善信托22單,受托財產總規模5400.01萬元,“穗歲康愛心保公益計劃”精準守護惠及全市6萬名困難群眾的基礎上,推動慈善信托增量提質,實現慈善信托備案規模新突破,大力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慈善理財產品,開拓數字人民幣捐贈場景,營造慈善商業線下服務。

  智慧慈善拓展行動

  近年來,廣益聯募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已吸引444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發布慈善項目1075個,籌集善款近5.62億元,2019年,廣州全面推行慈善電子捐贈票據,今年將優化“募捐+服務”雙平臺,加快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化和數字化捐贈,打造廣州慈善信息管理平臺,讓廣大市民可以隨時捐、隨時查、隨時管。

  創建慈善社區行動

  近年來,廣州全市設立社區慈善基金530個,籌集善款5101萬元。今年,廣州將全力打造兩個“慈善+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發展平臺,著力打造一批示范性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推動慈善力量助力城中村改造。

  慈善文化推廣行動

  廣州將升級慈善+運動平臺,整合公益徒步、慈善馬拉松、樂善騎等成熟的慈善運動品牌,打造活力廣州。升級迎春花市慈善行、廣府廟會之慈善廟會、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華等活動,打造文化廣州。

  慈善暖心惠民行動

  “珠珠大病救助”平臺近三年服務2.8萬人次,整合聯動救助資金超6100萬元,470個慈善“微項目”籌集超過1535萬元,惠及群眾30萬人次,為3.6萬戶困難家庭實現“微心愿”。廣州將在此成績基礎上,深化系列品牌慈善項目,爭取受惠人次在兩年內翻一番。

  灣區慈善融合行動

  廣州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平臺,引進港澳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模式,深化慈善與灣區養老服務、殘健共融、社區治理和未成年人保護等領域的融合發展,聯合國內重要組織、灣區慈善城市制定一批慈善行業標準,為全國慈善事業提供理論支撐、實踐參考。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