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晨大海”,何以南沙?
殷殷囑托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情況下,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市場優勢會更加明顯。希望外國投資者抓住機遇,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深耕中國市場,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廣州行動
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依托自貿試驗區開展壓力測試,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領域改革創新、先行先試。
完善“單一窗口”“智慧口岸”功能,用好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政策,建設跨境電商國際樞紐城市。
做優自貿區“試驗田”,對標自由貿易港建設標準強化制度創新,構建大灣區制度型開放試驗區。
南沙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集成電路、空天深海等產業,把“芯晨大海”產業布局轉化為實景圖。
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芯晨大海”產業集群是重要著力點。目前,南沙集聚9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按照規劃,南沙“芯晨大海”產業力爭到2025年形成總規模達2萬億元產業集群。
南沙“芯晨大海”強在何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后勁如何?如何更好更快轉化為實景圖?
角逐未來產業,如何搶占先機?
走在南沙街頭,能感受到“芯晨大海”產業布局的強大影響: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慧教室、無人駕駛……“芯晨大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南沙人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未來之城”的生動注腳。
“去年《南沙方案》發布,開啟了南沙發展騰飛的新階段、新局面,我們以方案發布為契機,結合戰略定位及產業基礎,創造性提出‘芯晨大海’產業IP,形成項目招商引進的聚焦點與發力點。”南沙開發區投促局副局長李璐告訴記者。
李璐表示,南沙邁向“芯晨大海”的征途中,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汽車制造等“大”制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為導向,加快布局建設“芯晨大海”特色產業集群。
其實南沙在相關領域謀篇布局已久。目前,南沙高新技術企業、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集聚,如無人駕駛明星企業小馬智行、內地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云從科技、全球領先的智能物聯網服務商——聯想懂的以及國內首家AI型私有云企業——百度云途騰等知名企業,同時,南沙依托國家級孵化器廣東醫谷等平臺,重點布局創新藥、細胞與基因治療、醫療器械等領域,兆科眼科、固生堂中醫、中康控股相繼在香港上市。南沙推動中科宇航總部遷入南沙,引進吉利航天等“鏈主型”項目,在宇航動力、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形成關聯產業集聚,助力廣東打造商業航天產業第一極。
中科宇航科研人員在調試火箭設備
云從科技是南沙“晨”產業的代表之一。從2015年落戶南沙,8年間云從科技先后10次獲得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桂冠,人工智能56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工作有云從的身影。良好的產業生態圈,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最大助力。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劉君正在辦理舉家南遷南沙的手續:“南沙的政策好、環境好、產業氛圍好,是干事創業的好地方,所以我來了!”
劉君認為,南沙可從頂層設計上加大對人工智能基礎產業的扶持,加強政府對企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政策支持引導、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著力解決本地化創新人才緊缺的問題、夯實并盤活區內基礎設施。同時,業內強強聯合,目前云從與中檢、神州信息、佳都等多家公司簽約,建立了大模型行業生態聯盟。
廣州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命科學合作區和研發中心,生物醫藥作為南沙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在高端化學藥、細胞治療、高端植介入器械等特色領域構筑領先優勢,集聚了一批行業領先的創新主體,原始創新優勢凸顯。
成立于2014年的廣東醫谷見證了南沙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壯大。“南沙的生物醫藥產業雖然起步比較晚,體量還比較小,但是發展非常迅猛,而且科技含量很高,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發展過程,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還指出,南沙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鏈還不是特別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還比較缺乏。希望南沙引入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檢驗和評審認證平臺,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業人才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打造細分領域的產業名片。
廣東醫谷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工作
解資金人才之渴,政策如何助力?
“芯晨大海”行業已經起步,如何確保“后勁十足”?多家企業提出,希望未來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由于“芯晨大海”行業均具有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殊性質,對資金需求非常迫切。以生物醫藥初創型企業為例,小微企業在研發階段(包括臨床前研究及臨床試驗階段)缺乏政策的扶持與引導是企業在技術創新研發方面面臨的主要困難。謝嘉生建議,生物醫藥產業扶持政策的系統性和精準度進一步提高,同時進一步降低門檻,讓更多小微型生物醫藥企業享受到政策支持。
破解資金難題,政策如何助力?南沙區財政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南沙“真金白銀”扶持“芯晨大海”產業發展。“黃金牧場”九條、外商投資、科創10條、強芯九條、元宇宙九條、港澳青創新10條、探天九條、離岸貿易、專精特新等產業扶持政策措施陸續推出,推進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產業合作,促進南沙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南沙金融創新也給產業高速發展帶來資金“源頭活水”。南沙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享受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兩個試點政策的地區之一,落戶了廣州期貨交易所、廣州數據交易所、廣州航運交易所,以及總規模達2000億元的產業投資和創新投資母基金。
隨著“芯晨大海”產業高速發展,人才供給趕不上行業發展速度,急需解決高端人才之“渴”。謝嘉生表示,雖然近年來南沙環境、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落地,但由于產業發展迅猛,高級研發人才、有經驗的產業化生產管理人才、懂法律法規的注冊認證人才、熟練的實驗室操作員工等人才的缺口還是很大。
李璐表示,去年南沙出臺了國家級新區首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四鏈融合”政策,提出系列高含金量的共性扶持措施,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在南沙更好發展。如企業落戶最高獎勵3000萬元,高層次人才最高獎勵1000萬元,企業進駐重點集聚區給予最高3年免租扶持等。
“要保持‘領跑’態勢,必須在基礎研究方面保持國際領先優勢。”劉君建議,南沙應依托《南沙方案》定位,充分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優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培育形成前沿領域基礎研究方面的國際領先優勢。“需要南沙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全球頂尖專家、科研院所攜手開展基礎研究,打造全球頂尖創新生態圈,瞄準全球首創再次跑出‘南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