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產業和創新主體向海發展,拓展海洋新需求新空間
世界級的港口,強大的海洋科研實力以及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使得廣州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近年來廣州海洋經濟保持穩中有升,海洋生產總值常年位居全國、全省前列,在空間上已形成沿江向海發展格局,海洋產業創新活力不斷加強。
廣州如何在“藍色經濟”中破浪前行,打造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近期,記者深入港口碼頭、企業院所,了解經略海洋、向海洋要效益的“廣州密碼”。
溫差能發電原型裝置搭載海洋地質二號船進行海試。
如何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發展?
發展海洋經濟,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港口作為支撐。
2023年8月,廣州港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迎來4艘約400米長的“巨無霸”——“地中海米歇爾”“中遠海運德納里”“達飛埃佛格拉德”“達飛墨西哥”輪同時在港作業。南沙港區帆檣林立、舳艫相接的景象已成為日常風景,港區強大的硬件設施配置、安全高效的操作、完善的物流網絡,為世界超大型班輪常態化靠泊提供堅實保障。
廣州港已成為世界大港,2022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56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486萬標準箱,是粵港澳大灣區港口中唯一保持兩項指標均為正增長的港口。統計還顯示,2022年,廣州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409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全省第一。
“廣州要建設海洋強市,首先要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發展,激發新動能。”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崔曉健表示:“廣州在發展海洋經濟上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積極推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
在權威的“全球領先的海洋城市”評價體系排名中,2022年廣州位列全球第22名,在國內僅次于上海、香港等城市。在這個評價體系中,對標全球領先的海洋城市,廣州在港口、物流等方面領先全球,但在航運服務、海洋金融和法律、吸引力和競爭力方面仍有改進和提升空間。
廣州港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建設,大力發展港口物流、航運金融、海事保險、海事法律、海事科技等現代航運服務業,補齊國際航運服務短板,維護產業鏈安全。
怎樣培育新興和前沿海洋產業?
進一步激活“藍色引擎”,離不開海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廣州貝奧吉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櫥窗里,敷料、止血產品和組織黏合劑等整齊擺放,這里的許多產品的原料都取自海洋生物。“很多蝦蟹的殼原本是用來做飼料,后來我們用它含有的殼聚糖來制作修復材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物相容性比較好。”貝奧吉因總經理郭瑞介紹。
郭瑞同時表示,高質量醫用產品的原料與工業級原料還是有差別,“醫用產品對原料的要求更高,但目前國內直接從海洋來源做成醫用級原料的廠家比較少。蝦蟹殼、海藻、貽貝等要制備成醫療器械,必須經過原料精制純化、檢測是否符合標準、臨床試驗等工序,要突破一系列的技術難點,研發周期較長,研發投入相對較大。”為此,貝奧吉因建立了產學研醫合作模式,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三甲醫院30余家進行合作,加速轉化新技術及新產品。
為解決海洋新興產業相關企業遇到的難點和痛點,2023年5月,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局)指導下,廣州海洋產業創新聯盟成立,涵蓋海洋交通與海工裝備、海洋科研教育、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公共服務等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廣州在產業大類具有優勢,但在海洋細分領域處于起步階段的產業,如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業,將重點通過加強補貼、政研企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勵廣州本地龍頭企業以海洋原料開發新藥品、新器械,建設更多的中試平臺,降低研發海洋新藥的成本和風險。
向海洋要食物,“海上糧倉”在哪里?
向海洋要食物,海洋牧場建設正如火如荼。
在廣州南沙,有一座“建在塘頭的漁業研究院”——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該研究院于2023年3月正式啟用,擁有200多畝實驗魚塘以及潔凈實驗室、超高溫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等實驗和辦公平臺。
“黃油蟹被稱為‘蟹中茅臺’,蟹蓋、蟹爪關節都充滿黃色油脂,口感很好,一只就能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會宏說:“黃油蟹其實是成熟雌蟹的極致轉變,黃油蟹的產生機制和培育方法,水產界尚未完全摸清。”為此,研究院的青蟹團隊正進行黃油蟹產生機理探究,以期提高黃油蟹的產率及產量,同時增加養殖戶收入。
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研究人員展示南沙青蟹。
盡管擁有157公里的海岸線,但實際上,廣州并無可直接用來發展海洋牧場的海域。
怎么辦?在趙會宏看來,廣州應該積極把握戰略機遇,以科技實力支撐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正因為漁業科研力量雄厚,又具有海洋裝備制造業發達、水產品流通樞紐優勢突出等有利條件,廣州在發展相關產業、延伸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建設方面大有可為。”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廣州將充分發揮地理、交通、市場、科技和裝備制造等優勢,以海洋牧場裝備制造、海產品物流集散、水產品精深加工以及水產種業等產業為重點,助力支撐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