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屬于奮斗者的春天。最美“春景”里,有著最美“憧憬”。
從2024年出發,廣州南沙一刻不停。總投資約630億元的56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竣工、全市首推“促經濟八條”、國家和省級政策落地、省市大會上被頻頻點名委以重任……這里正以競標爭先的新氣象新擔當,贏得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明天。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五周年,也是實現《南沙方案》2025年第一階段目標的“攻堅之年”。
在新的方位坐標下,身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潮流中,南沙躊躇滿志、斗志昂揚,勢把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為廣州實現“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的標高追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新使命:擔起“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重任
南海之濱,獅子洋畔,南沙“二次創業”再出發。今年以來,南沙被頻頻“劃重點”。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10次提及南沙,強調“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這幾個龍頭舞起來,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1次提及南沙,將“推動南沙開發開放取得新突破”作為年度重點任務之首。
使命在肩,要求更高。對南沙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戰略考量和實踐要求,以更大的作為實現更大的進步。
如何擔起“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重任?南沙從成為廣州正式行政區到晉級為廣東省唯一國家級新區,從廣東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片區到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從廣州城市副中心到廣州“雙核”之一,再到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南沙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南沙定位的提升,既有廣州城市框架向外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也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不無關系。
如今,南沙被賦予改革開放試驗田、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社會民生事業新典范等多重重任,成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和新引擎以及中國式現代化濃縮的精華。
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在釋放,而南沙機遇,也意味著廣州機遇和灣區機遇。
過去一年,南沙以實施《南沙方案》作為總牽引,用好城市的資源稟賦和改革發展積累的綜合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國家級重大利好不斷落地,15%企業所得稅、港澳居民個稅優惠等重大政策迅速落地,稅收優惠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國家部委支持南沙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土地管理綜合改革等重大試點任務獲批;省級層面,省南沙工作領導小組、省南沙工委、省南沙辦三級工作體系完成搭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簡稱《南沙條例》)明確對南沙放權賦能,賦予南沙更大的管理權限。中央、省、市新政不斷加持,賦予南沙這片改革開放“試驗田”重任,極大鼓士氣提信心,將為南沙高質量發展再提速賦新能。
隨著一系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南沙正在完成從“廣州的南沙”到“灣區的南沙”再到“世界的南沙”的巨大跨越。
胸懷“國之大者”,實施“行之有實”。新的一年,再加把勁!臨近年關南沙動作不減,廣州南沙搶抓大項目,大約630億元56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竣工,南沙科創中心生命健康產業園、南沙國際港航中心、越秀南沙穗港產學研基地等項目的建設建成,為推動南沙經濟高質量發展、蓄積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堅實支撐。政策面上,南沙在全市首推“促經濟八條”,從8大方面出臺支持措施,南沙正為全年保持回穩向好勢頭跑出信心和底氣。今年,南沙將更加全力以赴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中走前列挑大梁。
●新動力:推動“新質生產力”成關鍵力量
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在于新質生產力,而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在于科技創新。
作為經濟實力最為雄厚、創新要素最為集聚、國際化水平相對領先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自誕生伊始,就被賦予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任。地處大灣區幾何中心,位于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人字形”交匯點的南沙,要勇于挑起科技創新的大梁。
《南沙方案》提出,“推動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打造我國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今年年初印發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提出,推動實施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以及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等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科技創新,始終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力量。在南沙,以大院大所大裝置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臺層出不窮,成為廣州乃至大灣區競逐新賽道的重要支撐力量。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城市,廣州正在形成“2+2+N”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其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多個重量級平臺就落戶在南沙。
作為這些重大科創平臺主要承載者的南沙科學城,自2019年規劃橫空出世以來,經過短短幾年集中建設,已成為廣州科技創新的重要一極,不僅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而且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紛紛入駐,冷泉生態系統、大洋鉆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數據顯示,目前落戶南沙的科研院所共22家,其中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4家,分別占全市的1/3、1/5。
今年,南沙將推動新質生產力成為“關鍵力量”。推動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建設、加快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建設、推進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支持港科大(廣州) 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路向前,充分激發創新“裂變”,從而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新未來:未來產業向“新”而行
在眾多科創平臺的加持下,南沙正以“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矩陣的產業體系,闖出一個新未來。
從“芯晨大海”到“星辰大海”,一個超級產業集群正在大灣區屹立而起,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根據規劃,南沙正以加快“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等“大”制造為根本,聚力發展以“海”洋經濟為導向的“芯晨大海”產業集群。
這一產業布局,與廣州及廣東省的整體布局不謀而合。從集成電路到人工智能,從智能網聯汽車到航空航天,這些集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是大國博弈和區域競爭的主戰場,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繞不開的存在。
如今,南沙眾多創新型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科技創新的新生力軍。
2023年,南沙新增1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企業入選2023年廣州獨角獸榜單,4家企業上榜2023胡潤全球獵豹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1100家,落地總規模4000億元的廣州產投、創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3家母基金。
2024年,南沙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推動新能源汽車、造船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延鏈,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產業、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強項目招引、儲備和落地建設,增強發展新動能。
最是一年春好處,東風勁吹帆滿揚。
推動《南沙方案》落地落實,促進政策落地和政策創新,重點片區建設“片片開花”、與港澳全面合作進一步深化……南沙正點燃“二次創業”再出發的精氣神,在這個春天,跑好開局“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