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辭典
拍住上:大家互相合作、攜手共進的意思。
當珠江的浪潮拍打著千年商都的堤岸,當伶仃洋的海風拂過粵港澳三地的沃土,一座承載著國家戰略的濱海新城正以破竹之勢崛起于南海之濱。這里是廣州南沙,是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咽喉要地”,更是廣州引領灣區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高產田”。
2025年,南沙迎來多重里程碑——《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中考”之年、自貿片區設立十周年、建區二十周年。從昔日的灘涂漁村,到集聚3000多家港澳企業的開放高地;從粵港澳青年創業園里的思想碰撞,到港澳子弟學校中的書聲瑯瑯……南沙的每一步跨越都鐫刻著廣州“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每一次突破都彰顯著“開放包容”的灣區胸懷。
作為廣州向南拓展的“戰略支點”,南沙以制度創新打破壁壘,以資源整合激活動能,以民生融合凝聚人心,在科技創新、產業協同、規則銜接的浪潮中,將國家戰略優勢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新動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同撈同煲”“夾手夾腳”……一句句“粵語+新詞”,承載著南沙加快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志氣,也成為廣州踐行“改革開放排頭兵”使命的生動注腳。
忙碌的廣州港南沙港區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意指不畏艱難、勇于突破的奮斗精神,在南沙的實踐中,它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以制度創新打破粵港澳三地在規則、機制、政策上的壁壘,以平臺建設架起要素流動的“暢通橋梁”。作為廣州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南沙用一系列“全國首創”的改革舉措,為灣區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供了“廣州方案”。
2017年,南沙在全國率先啟動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試點將商事登記由行政許可事項改為行政確認事項,推動自貿試驗區商事登記理念和便利化達到國際水平。這一改革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并在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復制推廣。此外,南沙還推出了“無證明自貿區”、綜合行政執法等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立得住、走前列的改革事項,其中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入選服貿會示范案例、“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新模式”入選2024年全國自貿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充分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優勢,南沙自貿區制度創新綜合排名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三。
自貿試驗區的制度紅利在過去的十年間不斷推動南沙的高質量發展。海港南沙港成為全國車厘子、榴蓮最大海運進口口岸;空港聯動廣深港等五大機場,形成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數港建設提速,全球數源中心服務企業近1.6萬家,發布數據超6億條,成為全國數據要素流通的標桿;金融港創新不斷,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累計交易額超500億美元;人才港正搭建國際人才服務樞紐,近三年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入選數約占廣州全市三分之一,近五年高層次人才數量年均增長100%。
制度活力不斷釋放。從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到金融規則“雙向銜接”,從物流監管“一次查驗”到人才資格“互認互通”,南沙的每一項創新都始于問題、成于突破,彰顯著廣州“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的戰略定力。
同撈同煲
“同撈同煲”在粵語中意為“同甘共苦、共享成果”,在南沙的實踐中,它生動詮釋著廣州通過南沙打造“港澳居民第二生活圈”,讓三地居民在教育、醫療、生活等方面“同享便利、共筑幸福”,從“物理鄰近”走向“心理相融”。這種“同撈同煲”的民生實踐,正是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人文擔當。
教育融合點亮甜蜜笑臉。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是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標志性項目之一,采用香港課程體系,融入國情教育內容,讓港澳學生既能銜接港澳升學路徑,又能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同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已建立“科目共享”和“學分互換互認”等機制。
醫療便利溫暖長者心田。南沙中心醫院與香港共建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引入香港專科醫生坐診。居住在南沙的香港居民鄭伯患有心臟病,如今在南沙就能享受香港醫生的診療服務,還能拿到一些香港的常用藥。“以前來回跑又累又費錢,現在在南沙就能享受和香港一樣的醫療服務,太方便了。”
“同撈同煲”的民生融合,更體現在對港澳青年的成長賦能上。創業團隊最高可獲200萬元經費支持,1年免租人才房、3萬元購房補貼等政策,讓青年“帶著夢想來,拎包可創業”,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扎根南沙,攜手內地青年共赴發展新程。
從教育資源“跨境共享”到醫療服務“同質互通”,從生活便利“無縫銜接”到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南沙以“同撈同煲”的溫度,讓港澳居民感受到“家的溫暖”。這里的每一項舉措都始于民心、成于民心,彰顯著廣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夾手夾腳
“夾手夾腳”在粵語中意為“相互配合、協同發力”。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廣州通過南沙這個“樞紐”,將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澳門的專業服務優勢與珠三角的制造業優勢“攥指成拳”,形成“1+1+1>3”的協同效應。
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如“人”字鋪展,交匯于廣州南沙。在兩條走廊上,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冷泉生態系統等“國之重器”相互輝映,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次第落成,助力粵港澳創造更多“從0到1”的突破。全球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南沙入列,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極地”號交付使用,力箭一號累計將63顆衛星送入軌道……南沙正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點之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南沙正以開放姿態鏈接全球資源,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南沙資訊科技園內,南沙半導體產業發展出國內LED芯片的龍頭企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運營起步成勢,吸引香港八大高校的創新人才到南沙創新創業,成為灣區產業協同的“樣板間”。截至目前,南沙累計集聚港澳企業超3100家,15家港澳青創基地在孵企業(項目)超1600個。
承載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和國際化人才特區“三區”一體的使命,南沙正以加快集聚各類人才稅收優惠政策,有效吸引港澳科創人才集聚。超200位港澳居民在南沙享受“市民待遇”,244名港澳人才在南沙執業,27名港澳工程專業人士獲評內地職稱,形成了“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協同格局。
從科技創新“三地聯動”到產業發展“優勢互補”,從人才資源“雙向流動”到市場規則“互認互通”,南沙以“夾手夾腳”的智慧,讓粵港澳的資源要素“動起來、合起來、強起來”,更好引領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更好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老城市新活力·WOW印記
2015年4月21日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正式掛牌。
2019年2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南沙區被定位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
2022年6月
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將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2024年1月9日
《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對外公開。15條具體改革舉措為南沙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4年1月19日
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并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2025年4月
南沙區正式出臺“穩外資3條”、發布外貿“黃金17條”,同月,廣東省政府決定將90項省級行政職權調整由廣州市南沙區實施,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2025年5月13日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