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11日,第二十二屆國際檢察官聯合會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
就在會議開幕兩個多月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正式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2017年7月1日,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推開。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檢察機關,2015年7月以來,廣州市檢察機關共受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7799件、立案5257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4379件、提起訴訟227件、支持起訴15件。其中36個案件入選全國、全省典型案例,從試點“先行者”到全面開展“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檢察官取水采樣送環境公益訴訟聯合檢測實驗室檢測
守護“南腎”擦亮廣州生態名片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城市新中軸南端,總占地達1100公頃,是廣州市城區重要的生態隔離帶,被譽為廣州“南腎”,與“北肺”白云山一起構成了廣州主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
為保護這塊不可多得的城央濕地,2022年6月,以濕地保護法實施為契機,海珠區檢察院與該區濕地辦在濕地公園聯合掛牌成立了全省首個國家濕地檢察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圍繞生態文明、濕地保護等主題開展“沉浸式”立體化普法,營造自律生產生活、保護城市綠心良好氛圍。
早在2020年8月,海珠區檢察院便與海珠濕地辦建立了“雙員互聘”機制,在聘請濕地辦業務骨干兼任特邀檢察官助理的同時,受邀安排員額檢察官兼任海珠濕地生態監督員,定期調查監督濕地環境保護情況。
自建立“雙員互聘”機制以來,海珠區檢察院共受理直接侵害或危害濕地環境公益訴訟線索30余件,立案15件,均在訴前完成整改,為濕地建立了環境保護“籬笆”,確保海珠湖不改“舊時波”。
碧水需要保護,青山亦當如是。
在黃埔區天鹿湖森林公園有一個補種復綠基地,是全省首個以“守護綠色家園”為主題的檢察公益訴訟教育基地。該基地是黃埔區檢察院以廣州市某公司非法占用農用地一案為契機,聯合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黃埔區分局的協助下成功建成的。
該基地不僅是違法人員完成補種復綠任務的一個特定場所,更是一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教育的地方。該基地首期建成占地60畝,現已擴充至80畝。截至2022年9月,已有13名違法行為人、違法單位補種價值146.25萬元的苗木,為廣州的青山增添一抹綠色。
“廣州市檢察機關始終將公益訴訟檢察作為‘環保利器’,以零容忍的態度向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資源的行為亮劍,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居民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廣州。”廣州市檢察院檢察長張健表示。
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守護印記
永慶坊位于廣州最美騎樓街——荔灣區恩寧路,是極具廣州歷史人文底蘊的西關標志性街區,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散發著嶺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然而,曾經的永慶坊雖身居鬧市,卻是廣州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公共基礎設施薄弱。對此,荔灣區檢察院在永慶坊成立了專門的檢察官工作室,定期安排檢察官深入大小街巷,走訪當地群眾和文物保護責任人,多形式宣傳檢察公益訴訟職能,多渠道收集案件線索,多維度聽取意見建議,開拓了“公益有你,公益為你”的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局面。
如今,經過微改造重獲新生的永慶坊,不僅成了游客心中排名前列的“網紅”打卡點,還落成了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上榜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成為廣州展示嶺南傳統文化、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窗口。
無獨有偶,南沙大角山炮臺屬于虎門海防炮臺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家門口的紅色學堂”名錄上文物,也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具有百年歷史的海防要塞。
近年來,南沙虎門炮臺群存在一些游客不文明現象。對此,廣州市檢察院和南沙區檢察院聯合啟動一體化辦案、雙平臺指揮同步聯動摸查,邀請相關行政機關代表、文物保護領域和行政法領域專家學者、廣東省文物保護基金會代表、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參與公開聽證,變“多頭治理”為“多方合力”,推動專項整治行動。
最終,廣州市首個海防教育基地在南沙大角山炮臺落成。“老炮臺”成為傳承海防精神的新陣地、推動海防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平臺。
“為及時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廣州市檢察機關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探索力度,深入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監督行動。”張健說。
廣州市檢察機關設立“文化遺產檢察官”,聘請文廣旅等相關行政機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在城市治理中留下檢察守護印記。
用心用情守護群眾
從“舌尖上”到“腳底下”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近年來,廣州市檢察機關以食用農產品、超市食品、網絡餐飲、校園餐飲等為監督重點,深入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校園安心餐飲”“涼茶安全”等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標準,完善監管機制,打擊侵權行為。
據介紹,黃埔區檢察院在辦理順某客公司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食品公益訴訟一案中,發現涉案豬手粒含瘦肉精,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荔灣區檢察院辦理李某聰、余某鋒利用網絡銷售有毒有害減肥保健品一案時,發現涉案減肥產品含有法律禁止添加入食品的化學成分,長期食用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
在辦理上述兩案中,檢察機關嚴格實行刑、行、民“三責同追”,在追究相關行為主體刑事責任的基礎上,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提出十倍懲罰性賠償;還通過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加強監管與治理。上述案件分別獲評全國“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專項監督典型案例、全省維護食品藥品安全消費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為守護群眾腳底下的安全,廣州市檢察機關聚焦全市窨井蓋安全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部署開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督促相關單位消除公共安全隱患。
在廣州市花都區,針對群眾反映投訴的井蓋設施缺失、破損、松動等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情況,區檢察院專門成立辦案組,及時開展井蓋設施安全隱患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向相關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第一時間聯合部署井蓋設施專項整治行動。在檢察機關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問題井蓋2小時搶修制度”。
不僅如此,廣州市檢察機關實現上下聯動一體推進,通過媒體平臺發布線索征集令,廣泛收集調取線索,重點關注人流密集地區或主干道、重點區域的相關問題,督促相關職能部門依法正確履行職責,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出行安全。
健全機制綜合施策促進源頭治理
護航美麗灣區建設,廣州市檢察機關一直在行動。
《南沙方案》印發后,為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社會回應功能,為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貢獻檢察力量,廣州市檢察院決定自2022年8月開展為期三年的重點領域訴源治理工作,并將其定名為“穗心”工程。
其中,“檢察藍守護生態綠”專項活動是開展環境保護方面的訴源治理活動。“我們將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推行‘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生態檢察模式,從源頭上助推生態修復和訴源治理,促進‘齊抓共管’。”廣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曾暉介紹。
7月13日,廣州市檢察院、市河長辦、市林長辦共同舉行“河湖長+檢察長”“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會簽儀式,并在儀式上為特邀河長助理、特邀林長助理和特邀檢察官助理頒發聘書。
“這次聯簽兩個協作機制,打造‘河湖、林長+檢察長’的協作新模式,是廣州市檢察機關推動構建廣州河湖林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新格局、服務保障美麗灣區建設的有力舉措。”曾暉介紹說。
為落實《南沙方案》中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相關工作,廣州市檢察機關認真落實與深圳、珠海檢察機關聯簽的《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工作意見》,進一步加強南沙、前海、橫琴三地自貿區檢察機關在海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統籌協調與配合;依托與深圳、佛山、東莞檢察機關建立的“保護珠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聯盟”,合作開展珠江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科技賦能意識,充分發揮“外腦”“智庫”作用,用足用好公益訴訟大數據智能服務平臺、海洋公益訴訟聯合實驗室、環境公益訴訟聯合檢測實驗室及生態檢察與公益訴訟研究基地,為保護大灣區生態環境資源書寫檢察方案。